教育的真谛是什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7

教育两个字很好理解:教就是让不懂的人学习新知识、新思想、新理念,从而融入 社会 、做一个对自己、对 社会 都有用的人。

育的意思就更明确了,就是培育、养育的意思,说白了就是让孩子走向正确的道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可是现在的教育已经被固定下来了,就是不断的灌输思想、灌输知识、灌输想灌输的东西。通过各种考试、竞赛来选拔应试中的佼佼者,然后拉开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和阶级。

教育变成了一场全 社会 几乎所有家庭的比赛了,每个家庭、每对父母都会想尽一切办法让孩子赢在教育、赢在考试了。

于是乎出现了各种产业化的东西,例如:学区房、跨省考试、各种辅导班、一对一教学等等。说白了就是:教育已经变成产业了,变成无数人谋利的一种工具和手段了。

父母们也是为了孩子的教育开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例如:送礼、开后门、全职辅导、陪读、买学区房等等。

说良心话,目前这种教育已经失去了教育的真谛和本来目的了,教育变成了一种阶梯、一种往上层爬的手段了。用一句话形容就是:高考改变命运、分数决定人生!

首先教育肯定不能和功利联系在一起。如果还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还是“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书自有黄金屋的话,那么教育其实还是一种获取利益的手段而已。

古代那种科举式的教育就不能叫做教育,应该叫做一种驯化手段。本质目的只有一个:让皇帝们的大位更加稳固而已。

这样也就谈不上教育的真谛了,我来说说,我心中对教育真谛的理解吧:

教育是让我们更加了解这个世界和自己

大家通过教育和学习了以后,可以知道这个世界是怎么回事,有哪些内外逻辑和原理。

通过接受教育以后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来,最终要到哪里去。说白了就是让所有人更加清楚的认识世界、认识自己。

教育让我们不再被忽悠了,树立一个正确的价值观

没有接受教育或者不读书的人会出现几种现象:盲从、容易被忽悠、情绪化严重、找不到正确的方向等等。

接受教育以后会让大家,不再被忽悠、不再相信一些看起来没有问题的理论、知道了人生的方向和目标。说白了就是,教育让大家知道了这个世界的真相以及是非,从此不再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了。

教育让人学会思考并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教育让人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知道了别人天天说些东西、报道一些东西原来是有目的的。有些东西不一定都是真实的,甚至有些东西是以偏概全为了达到一定的效果而已。

我们通过学习以后,会发现这个世界不是和某些人说的那样的,也许是完全南辕北辙的。我们学会了看待这个世界的方法,例如:举例法、逻辑思维、辩证思考等等。

教育是让人们理智[玫瑰]

教育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国家人才;是培养 社会 主义建设的人才;是热爱党,热爱祖国的人才!

教育的核心在育,真谛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举一反三的创造力,终生学习的好习惯。

补课和吃保健品一样其害无穷。你看头些年吃补品的人,补出一身病,太多的吃卧床了,吃走了。补课一样,占去孩子玩的天性,在反复刷题中扼杀了创造力,太多学生丢失了自己的天赋,兴趣爱好,成了考试机器。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学习之道,授业,选谁天生我才必有用的那个圣贤点,这个业,唯一唯精致良知,成就一番事业,而解惑就是解决疑难问题,就是现在的答题,排最后。可我们的教育本末倒置,把考试分数看作第一位,忽视了育。

教育的真谛是:传道授业解惑!不是教考分离,不是中考分流,不是县管校聘,不是搞形式主义轮岗。教育的真谛是: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

最大限度的启迪学生的智慧,最大限度的向学生传授并让他们掌握各种知识。学生走向 社会 能最大限度的实现自我价值。

这个问题很好,值得所有人思考。

要弄清楚“教育”的真谛,必须先弄清楚什么是“培训”。因为我们看到的现象有99.999%是培训,不是教育。

培训和教育都是培养下一代的方式。两者的区别是:

1,培训

任何“有预设目的”的培养方式都是培训。

培训的方式是:以教为主导,孩子是在被动地学。孩子最后成长为什么人,也是有预设目标的。检验孩子是否学好的方法也是统一的。

培训的后果是:所有孩子都“差不多”。孩子的成长方向并非都是他最适合成长的方向。孩子很难有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后人很难超越前人。

2,没有预设目标的培养,才是教育。

教育的方式应该是:以孩子为主导,力求使孩子能够成长为他最应该成为的样子(不是预设的某个样子)。检验孩子是否学好的方式是多样性的。而学校应该为各种孩子提供适配的教育资源,这是义务!

比如开16门课,学业评价采用学分制,孩子获得一个A+,一个A,一个B,不少于2个C(及格)即可毕业升学,其余只做参考。就学得较好的三门来说,就有几千种组合。只有这样,才可能使各种人才得以成长。

总之,孩子喜欢学什么,擅长学什么,就要鼓励并保证他能够学什么。而不是去逼迫孩子去学他不喜欢不擅长的科目。这才是因材施教,这才是在培养各种人才。

教育的目的既然是让后人能够超越前人,那就要确认:后人凭什么超越前人。

人在脱离教育环境后,有三类动力(无论是工作还是继续钻研):天赋兴趣、使命感和被迫。

天赋兴趣是“我喜欢……,我乐此不疲”。能够持续终身地朝着某个方向进步。这是百分百的内驱力,是与生俱来的最强大的学习与钻研动力。

使命感是“我力争……”。“力争”的动力强度比天赋兴趣就差多了。

被迫是“我只能……”。这个动力强度无疑是最弱的。

我们强调努力而不呵护天赋,就是在毁掉第一种动力!

他说: “孩子没有分数,过不了今天的高考;但孩子只有分数,恐怕也赢不了未来的大考。好的教育,应该是培养终生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

分数重要,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教育的全部内容,更不是教育的目的!

培养出人格健全而优秀的孩子,才是教育的意义所在。

在中国教育是: 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 体育 几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成为有 社会 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这就是中国教育的真谛。

传道、授业、解惑。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