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微观经济学解释生活中的经济现象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8-04-04
我家住在三楼,一楼有一对老夫妻,生活过得很滋润,也很让人羡慕,白天会出去散散步,去菜市场转转,晚上也很充实,在广场跳交谊舞。五楼的王叔叔则是位上班族,只有在早晨他出去上班和傍晚回来时才会碰见他,只能说年轻时是需要奋斗的。有时傍晚我会跟妈妈去附近的菜市场买菜,就会遇见一楼的奶奶和五楼的叔叔,但他们买菜的方式却有着天壤之别。老奶奶买菜一般是先把菜市场逛个遍,察看不同摊位的蔬菜质量价格 ,最后择优而买,有时甚至不惜走一段路到其他市场去买。王叔叔则要简单得多,就近碰到合适的则买,很少花时间去逛菜摊和进行比较,那么,老奶奶的这种做法是否比王叔叔的实惠呢?在学习微观经济学之前,我会觉得老奶奶更节俭,更聪明,因为毕竟是在比较了多家摊位之后,会得出,去哪家买会更便宜,得到的消费者剩余越多。但是我的这种观点现在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来,并不正确,他们的行为方式都是理性的。 就像企业家在进行经济决策时,在选择生产一种产品的时候,他所放弃的使用同样的生产要素生产其他产品所带来的利润。同样王叔叔如果也在逛完菜市场之后,再进行购买,是要付出代价的。老奶奶逛完菜市场之后,会得到有关商品价格的信息,然而获得信息是有代价的,是要付出金钱和时间的,这是寻找信息的成本。信息也会带来收益,有更充分的信息可以做出更正确的决策,这种决策会使经济活动的收益更大。老奶奶逛菜摊就是一种寻找信息的活动,所用的金钱(如磨损鞋子所需的支出)和时间就是成本。由于对各个摊位蔬菜质量与价格信息了解而买到更好更便宜的菜就是收益。 但是人不可能得到完全信息,因为得到完全信息的成本高到不可能实现。所以,人无法做出完全理性的决策。如果做出决策是不去寻找信息,作为随机决策,决策失误的概率很大,这是一种非理性行为。但如果用过多的金钱与时间去寻找信息,搜索信息成本大于收益,其行为也是非理性的。如果我们把多寻找一点信息所增加的成本称为边际成本,把多获得这点信息所增加的收益称为边际收益,那么,正像工业企业一样,寻找信息应达到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这时就实现了经济学家所说的最大化。 不同的人买菜方式不同正在于他们的搜寻成本不同。如前所述,搜寻信息的成本包括实际支出(鞋子磨损或坐车费)和时间。假设实际指出可以忽略不计,搜寻成本可以用寻找信息的机会成本代表,机会成本是为寻找信息而消耗的时间的其他用处,或这种用处带来的收入。因为一楼的老奶奶已退休,颐养天年,无事可做,她的机会成本为零,即为寻找信息而花的时间并没有其他用处。当然,如果花的时间太多,影响了做家务、其他活动,或引起疲劳,则成本就不为零了。所以,在一定合理的范围内,老奶奶逛菜摊买到物美价廉的菜是一种理性行为。也许,逛菜摊、讨价还价还会给老奶奶带来无限乐趣呢!(这是有可能的,因为老奶奶的孩子不在身边,这样出去逛逛可以和更多的人打交道,聊聊天) 上班族则不一样了,假设王叔叔上班每小时可得收入20元。如果他逛菜摊买到的菜比不逛菜摊买到的才便宜20元,那么,多逛一小时菜摊,边际搜寻成本为20元,边际收益20元,那么,他用一小时逛菜摊寻找信息就是合理的。但是,现实中,逛一小时菜摊的收益没有这么多,那他逛菜摊就是非理性的。所以,他总是就近菜摊随便买一点。所省下来的时间能带来的收益大于逛菜摊的收益,当然也是理性的。 通过机会成本便可以理解老奶奶和王叔叔的行为。
从价格需求弹性浅析身边的小事 购物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是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一些现象有时会让我们摸不着头脑,现尝试用所学知识进行浅析。 在平时收到的宣传单或报纸上,有着花花绿绿的广告版面,从新店开业到学校招生、快餐店的打折券,再到某商场跳楼大甩卖,各种各样的促销信息堆积如山。最常见的当属大型百货商店的促销广告了,关于季节性新品上市和清仓促销信息,诱惑着消费者的眼球。 常见的现象是,名牌服装和家具等以高收入的白领阶层为目标消费者的商品占了大半部分。相反,像一些过日子必须用得着的日用消费品则很难在大型百货公司的促销单上觅到踪影,即便是偶尔找到个别生活必需品在促销,但大部分都在后面加了一个“限量发售”的小尾巴。从我的购买经历来看,在我被日常消费品的促销吸引去了之后,也会顺便看看其他稍高档的商品,在我看来,他们只是为自己的高档商品吸引顾客群而已。 那么,为什么大型百货公司商店不对生活必需品进行打折呢?答案很简单,虽然贵点,但消费者不得不买的商品就没有降价的必要。像食品这类的生活必需品,反倒是居家附近的超市里打折的频率远远超过大型商店。实际上,在我看来,超市跟大型百货商店走的是同一路线,超市也是通过对蔬菜、水果肉类的降价促销来吸引消费者眼球,把消费者吸引到店里来,再通过销售其他昂贵的商品以确保超市有充分的赚头。这实际上体现的经济学原理是对不同商品的价格需求弹性的把握。 商场在做促销计划时,首先应该考虑的是价格变动对销售的影响。根据价格需求弹性=(P/Q)*(△Q/△P),如果将价格降低10%,需求会提升10%,亦即Ep绝对值会大于1,那么总的销售额是会增加的,能够达到薄利多销的目的;反之,即使降价10%,而需求增长不到10%的话,亦即Ep绝对值会小于1,那么打折反而会导致销售收入萎缩。它反映了商品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的灵敏程度。将服装的价格降低10%,而需求能够提升10%以上的话,则此衣服的需求对价格变动的反应敏感度较高;相反,价格降10%,需求没有明显变化,就表明此衣服的需求对价格的变动无弹性。若Ep大于1,需求富有弹性,对商场来说总收入还是增加的,若Ep绝对值小于1,需求缺乏弹性,则商场总收入减少。 食用油类和食品类等生活必需品无论价格如何上涨,其需求都不会有大幅度变化,因为对生活必需品等商品来说,其价格需求缺乏弹性,需求量对价格的反应不敏感。相反,奢侈品的价格如果很高的话,其需求就会大幅下降,但是因为奢侈品的需求弹性大,商场便可以采取先吸引消费者的眼球,而后再打折,会让消费者充分享受打折带来的利益与满足感,让消费者获得更大的效用,因为这类商品的需求弹性大,对该商品需求量的变化率大于价格的变化率,这样也会使得商场收入增加,因此这类商品常常都会光荣地登上打折排行榜。 电影院也一样,对于那些比较清闲的人来说,她们会选择找打折电影票,她们为此付出的机会成本低,因为他们即使花时间看电影也不会减少他们的收入,而对于那些好不容易才抽空看场电影的人来说,即使晚上电影票价较贵,也不得不选择在晚上去,早晨的时间属于弹性时间,所以票价要卖得便宜些,买电影票的人便会增多,这样才会使电影院收入提升,晚上的时间属于非弹性时间,所以票

价要卖得高些,即使票价很高,也会有一部分人仍然来看电影。价格需求弹性会决定我们消费者的总支出变化和商场的总收入变化。 像我们这些20出头的大多数年轻人,是迷迷糊糊、莽莽撞撞就过了20几岁,留下了许多经验教训,也留下了许多依然不解的疑问。 幸好,这个世界上还有一门叫“经济学”的学问。 随着经济学的日渐成熟和发展,这门学问中的理性也渗透到我们的生活和人生当中,让我们有了一个全新的看待问题的视角。无论多深奥的理论,如果透彻地理解了它,必定可以还原为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从上例便可看出。个人理解,经济学就是一门有关个人选择的科学,学习经济学有助于人们做出更好的决策。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