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沙盘游戏,带给你不一样的亲子体验和成长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1
文/海子湖

背景知识介绍

沙盘游戏是由瑞士心理学家多拉·卡尔夫于上世纪60年代发展创立的心理治疗方法。其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 ,其最初创意来源于1911年英国作家威尔斯的“地板游戏”。受其影响,英国心理学家洛温菲尔德收集了许多小沙具和小物件,如彩色棒、积木等,她把这些小沙具放在一个箱子内,孩子们称之为“神奇箱子”。1929年,洛温菲尔德在自己新的诊所,添置了两个镀锌的箱子,一个用来装沙子,一个用来盛水。在这之前,孩子们主要还是在地板上摆放那些玩具和模型来游戏,直到有一天,来洛温菲尔德诊所的孩子们自发地把玩具和模型放到了盛有沙和水的两个盘子中,于是“世界技术”(The World Technique)由此诞生。

1944年,已是两个孩子的单亲妈妈卡尔夫,经由荣格的女儿认识了荣格,并在荣格心理分析学院学习了六年;随后,卡尔夫来到英国学习“世界技术” ;1966年,卡尔夫将游戏王国技术与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相结合 ,同时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终于创造出一种更为成熟的心理治疗的技术,并最终以“沙盘游戏” 来命名。

此后,经过近40年来的发展,沙盘游戏已成为最为普遍最有效的理分析技术之一 。它分为个体沙盘,团体沙盘,亲子(家庭)沙盘多种形式。而且治疗对象已不再局限于儿童,而是广泛应用于成人心理治疗中,一些临床专家也将该方法应用于非临床人群。如:在学校、家庭、企业和团队的组织和管理中的应用,整合了格式塔、催眠、角色扮演等方法,使之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自1997年起,这一技术逐步被引入我国。经过20年的发展 ,沙盘游戏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应用性研究已取得到了一定的成果,先后在一些高校、中小学、幼儿园建立了沙盘游戏室,长期应用于心理咨询实践 ,在心理治疗、心理辅导与心理教育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8月4日上午,我应邀为阳光国际海贝尔幼儿园举办的一场特殊的亲子活动——亲子沙盘游戏作指导老师。共有二十多名计划上幼托班(2岁左右)的小朋友和家长们参加了此次活动。

  本次的沙盘亲子活动,即是将沙盘游戏应用于非(心理治疗)临床人群中。它不同于一般的心理咨询中的亲子沙盘游戏,其目的不是为了心理咨询或治疗。而是通过这种方式,呈现亲子沟通模式,让家长更多的觉察,增进亲子沟通,提高亲子沟通效能。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1950年的著作《儿童期与社会》中,提出人格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把心理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其中,1-3岁为自主与羞怯。这个阶段,儿童开始有了独立自主的要求,如想要自己穿衣、吃饭、走路、拿玩具等。如果父母支持孩子去探索世界、积极地去解决问题,儿童就会形成自我控制的品质;相反,如果照料者对孩子的行为诸多控制,不让他们从行动中获得成就感,孩子就会产生羞耻感和自我疑虑。

    也正是基于此,大约从孩子2岁起,照料者应该开始逐步给孩子建立规则。从孩子成长的角度,一方面要建立自主能力,另一方要建立规则,看似矛盾,实为一件事情的两面。在此过程中,沙盘游戏对于孩子们来说至少有三方面的积极意义。

1、 疏导负性情绪   有人把2岁称之为人生的第一个叛逆期,是有意义的。在孩子自主意识急剧发展的过程中,却逐渐发现自己并不能想做干什么就干什么,其内在势必会体验到挫折,焦虑,愤怒等情绪。

沙盘游戏即为孩子处理负性情绪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式。当孩子拿着沙具自言自语、相互攻击的时候,我们不知道他想要表达的相互攻击的双方是谁,孩子自己也说不清楚。但我们却清楚的知道,只要我们给予积极关注,孩子内在的负性情绪便得到了宣泄与表达。

就像我的老师曾说的那样, 咨询师需要有“无我”的状态,“太上,不知有之”,“我在这里,我关注着你,我不会打扰你”;但“我”却又无处不在,当沙游者需要支持时,又随时能够支持到TA。

2、 规则之下的自主世界 ,培养孩子的自主自律能力

在自由安全受保护的空间里,沙盘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可以在规则之下自主搭建一个自己想要的世界的机会。这对于保护孩子的自主意识,增进孩子的专注力,想像力,创造力,提升孩子的自主能力将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孩子意识与潜意识的对话。这是自我沟通的最高智慧。人生没有预演。沙盘游戏却为孩子提供了反复搭建、反复推倒重来的预演机会,逐步培养孩子自主又自律的能力。

3、当孩子搭建好沙盘后,老师会引导孩子进行沙盘诉说。这对于处于2、3岁语言爆发期的孩子而言,简直是春风化雨。它好像为孩子打开了一扇窗,“得之于心,应之于手,形之于沙”。每个沙具都成为孩子的意识与潜意识表达的语言,我们要做的只是守护着孩子,让这些话像泉水一样,自然的、畅通的从孩子嘴里流淌出来就好。

  本次亲子沙盘游戏,分两轮进行,每组约十来组孩子家长。我粗略观察了下每个亲子沙盘搭建的情况,综合下来,发现了几种风格迥异的亲子沟通模式:

1、双"嗨"亲子

孩子和妈妈(爸爸)对游戏都特别投入。他们一起取沙具,一起在同一个沙盘中搭建世界。虽然孩子年龄尚小,秩序感并未完全建立起来,在每一个沙具被拿起或放下之时,我们却能感受到孩子与父母的情感在沙盘中的交融与流动。

2、心不在焉的妈妈,失望的孩子

过程中,我们看到有少数妈妈坐在沙盘旁边,眼睛却一刻离不开手机,有的四处张望,关注点独独不在自己的孩子身上。

孩子请求:妈妈,我们一起去拿沙具好不好?

妈妈的眼睛依然望着别处:你自己去吧。

陪伴,一定是身在,心在,关注在。可以想像,如上妈妈陪伴孩子的家庭一定是一个忽略型的家庭。这样的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往往自我价值感低,甚至会出现各种偏差性行为,以吸引父母的关注。成年后,往往也很难感受到幸福。甚至,他们会用一生去寻找童年这份未被满足的爱的期待。

3、指挥员妈妈,叛逆OR 听话的孩子

孩子每摆一个沙具,妈妈便要问:这个是什么?放在这里太挤了,放在这里太乱了,放在这里挡住了其它的沙具……

有的孩子,越是妈妈不让放的偏要放,有的孩子却在拿沙具时即看着妈妈的反应,只有当妈妈不说话戉或默许或点头时,才会安心把沙具摆进沙盘。

这样的家庭一定是一个控制型的家庭。父母的控制只会培养一个逆反或者极度听话没有自我的孩子。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我的一个女性学员,大学毕业,应母亲的要求和各方面条件不错的男孩子谈朋友,可是自己就是对这个男朋友喜欢不起来。当几次约会后,对方想牵她的手时,身体却根本无法接受,只想躲得越远越好。

从小听话惯了的女孩子却不敢选择与男朋友分手,内心却开始怀疑自己:我到底是不喜欢这个男孩子,还是我根本不喜欢男孩子?

母亲从小无微不至的照顾、包办,导致女儿没有自己的思想和主见。连自己是同性恋还是异性恋都开始迷惑。这种听起来难以置信的事情,却真实地发生在我们的身边。

再回过头来看看这群来参加亲子沙盘的2~3岁孩子们,他们要幸运得多吧!我相信,经过老师们的沟通与解析,他们的父母或多或少,会多一点反思,多一点自我觉察。而这,就是作为这些年轻的父亲或母亲改变、成长的开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