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我读《做一个快乐的读书人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5
第一次听说“格物致知”是三四年前的事。

有一天我们学校开大会,刚好跟一个喜欢《大学心法》的朋友坐在一起,休会的时候就跟她聊起前几天她请假的事。她说《大学心法》开课期间,她就请假去做义工了。

她是一个脾气很急的女子,但是自从她接触《大学心法》以后,她就变得温和从容了,这让原本就友好善良的她更加讨人喜欢。

无意中她提起“格物致知”几个字,同时还提到了王阳明,当时我不懂这几个字是什么意思,也没有读过王阳明的书,可是又莫名地觉得这几个字有无限魅力,如有一股引力一样深深地吸引着我。

会后,我就找来王阳明的《传习录》和《王阳明心学》进行研读,希望能够深刻地理解格物致知几个字的意思。

昨天读完周国平老师的《孤独三书》后,就点开刘墉的《做个快乐读书人》来读,虽然这是一本写给孩子的书,可是我却被书深深地吸引了,尤其是读到第二章的《处处有文章》时深受触动。

文章的开头是如下一段话: “见微知著”“由小见大”,其实都是“格物致知”,也就是从每样“物”上去思考、去观察,得到其中的知识与道理。

刘墉说: 许多的“见微知著”“由小见大”,其实都是“格物致知”,也就是从每样“物”上去思考、去观察,得到其中的知识与道理。

他说写文章也一样,很多年轻朋友说他们没有灵感,碰上作文题目,不知如何下手。岂知只要懂得“格物致知”,由身边的每样东西都可以悟出一番道理、引出许多文章。

接下来刘墉老师举了他书桌前的东西来举例子,他说: “现在我正伏案写作,眼前看到一把美工刀,我可以写: 其实美工刀里只装了一个刀片,但是聪明的发明家在刀片上做了许多刻痕,所以当前一段钝了的时候,只要沿着刻痕折断,下面那一段就又变得锋利如新了。至于旧式的刀片,则是平平一大片,常常只因为最尖端不够锐利,就被抛弃。同样的道理,许多人用时间没有计划,虽然时间不少,却只利用了极少的一段,其他大部分被浪费。还不如事先作规划,分阶段办事,来得有效率。 这不是由小见大,从一把美工刀谈到用时间的方法吗?

他又拿桌子上的订书机举例: 订书机真是简单又神奇的东西。很难让人相信,那短短细细,看来一点也不坚硬的订书钉,居然能够一下子穿透上百张纸。我看了许久,终于想通:真正的原因,是由于它能把力量集中在两个点上,垂直用力。这世上许多人,看来很弱,也没什么了不得的才能,却能成就伟大的事业,都是因为他们能像订书钉一样,认清目标,集中全力,不彷徨,不犹疑,奋斗到底。 这样不是也从订书机引申出人生的道理了吗?

……

刘墉老师就拿他书桌上的很多东西举例子,比如:剪刀,尺子,圆规等。每一个极其平凡的物件,他都能写出很大一段富于哲理的文章。

刘墉老师又拿他的处女作《萤窗小语》中的文章举例,他说那居然是他学生时代从标点符号里领悟的。

他说: 生命就像一篇文章,在文章结尾有些人用的是“句点”,有些人用的是“叹号”,更有些人以“问号”来结束。

比如: 孔子、孟子是圣人,他们建立了自己的思想体系,所以用的是句点;岳飞、王勃,壮志未酬身先死,所以是叹号;至于不知为何来到这个世界,又懵懵懂懂过一辈子的人,只好以问号来结束了。

他说总归一句话: “万物静观皆自得。”只要你肯用心,多观察,俯拾都是妙文佳句啊!

我深受触动,也佩服至极。文章读到此处我就舍不得继续往前继续读,我需要时间来领悟和消化,更害怕一不小心就把文章读完了。

作为一个文字爱好者,我也曾无数次被“写什么?”所困惑,无数次为自己没有写作素材而苦恼,谁知道,我只是缺少一双发现素材的眼睛,缺少一颗感悟的心。

素材无处不在,每个人身边的人,事,物都是丰富多彩的,足够一个有心人写出无穷无尽的好文章。

人生处处皆学问,以后务必要静心、多思,希望能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做有心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