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介绍一下Karajan - Adagio [BPO]?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8-07-13
赫伯特·冯·卡拉扬无疑是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的音乐家,如今他以超过2亿的销量稳居古典唱片排行榜的首位,同时也是曲库最广的指挥。他1959年与 DG 签下了独家协议,并在之后的三十年间与 DG合作录制了250张唱片,其中包括三度录制全套贝多芬9首交响曲。谁都不会否认,他野心勃勃并且傲慢如皇帝,但他又是音乐的忠诚仆人,严谨到吹毛求疵、刻薄到不近人情,一切都只为音乐。对于古典音乐爱好者来说,卡拉扬的录音就是品质的保证。
卡拉扬过往柔板系列全球销量逾二百万张,这套《The Very Best of Adagio 柔板精选》2CD的精选辑录,带来超过两小时的柔和音乐旅程。这一套精选专辑,收录了23首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乐团的乐段,他们是从《卡拉扬柔板》、《卡拉扬柔板2》、《卡拉扬夏日柔板》三张精选唱片中精中选精而出,几乎集合了卡拉扬指挥生涯的精华。
卡拉扬以深厚的音乐素养向世人诠释过激昂和欢愉;以超群的指挥技艺带给世人无数多彩的旋律和浪漫的情怀。卡拉扬与世界首屈一指的最高水平乐团——柏林爱乐乐团合作长达30年,而这套唱片中收录的分别选自1961到1986年的录音,充分体现了他们之间的合作无间。里面包括了阿尔比诺尼、巴赫、莫扎特、贝多芬、比才、肖邦、维瓦尔第、格里格、柴科夫斯基、西贝柳斯、德沃夏克、莫扎特、拉威尔、马勒、瓦格纳、亨德尔、奥芬巴赫、马斯奈等等著名作曲家的23段音乐。
卡拉扬的指挥艺术、严正、完美,充分表现作品的思想实质和艺术境界,他指挥的作品既有开阔时的豪放、又有细腻时的维妙维肖、引人入胜,从而塑造出鲜明动人的音乐形象。卡拉扬的指挥气势宏伟、强调理性,技术精炼,热情洋溢,对乐曲处理细腻精致,与乐队配合得可谓水乳交融。将超级指挥大师卡拉扬最精湛的指挥艺术、最精美和辉煌的音乐录音完全收录,永恒的精致完美音乐,值得每一位乐迷一生珍藏。
01 ALBINONI/GIAZOTTO:Adagio -- Berliner Philharmoniker;Herbert von Karajan;David Bell;Leon Spierer
阿尔比诺尼/吉亚佐托:G小调柔板
阿尔比诺尼(Tomaso Albinoni. 1671-1750),意大利作曲家。生于威尼斯,他于另一位作曲家维瓦尔弟是同时代的人。同维瓦尔弟、马尔切洛等人,被后人称为威尼斯乐派的先驱者。阿尔比诺尼的创作主要是歌剧,他一生有50多部歌剧,这些歌剧虽然在初期的喜剧发展上颇有贡献,但后来却是令人不可思议的全部被世人遗忘。阿尔比诺尼以小提琴演奏见长,一般人都以为他是器乐作曲家,所以后世更多的把他称为小提琴作曲家。阿尔比诺尼一生创作的器乐曲超过100部,但生前印行的只有9部。
1694年,阿尔比诺尼将自己的第1号作品献给奥托波尼红衣主教皮埃特罗(教皇亚历山大八世的侄孙;当时,这位红衣主教是罗马城里一位音乐家们的重要资助人,如他资助了阿肯杰罗.柯雷利)。1700年,阿尔比诺尼以小提琴手的身份受雇于曼图亚公爵费尔纳多.卡洛。在此期间,他把自己的第二号作品献给了公爵。1701年,阿尔比诺尼完成了他的第三号作品,一部无论当时还是今天都相当受欢迎的作品,并把这部作品进献给声名显赫的托斯卡尼公爵费尔蒂南德三世。1705年,阿尔比诺尼结婚了。他的朋友,同时也是圣-马克大教堂(Basilique Saint-Marc de Venise)的唱诗班指挥的安东尼奥.毕菲,作为阿尔比诺尼的证婚人出席了他的婚礼。除了毕菲,阿尔比诺尼似乎与当时威尼斯其他主要的音乐机构、组织、乐派就没有什么更多的关系了。尽管如此,他还是在早年的时候在意大利的诸多城市里赢得了歌剧作曲家的声望,这些城市包括:威尼斯、热那亚、博罗金纳、曼图亚、乌迪尼、皮亚郴查和那布勒斯。在此期间,阿尔比诺尼创作了大量的器乐作品。1705年之前,他主要创作三重奏奏鸣曲和小提琴协奏曲;1705年至1719年间,他把重心放在了独奏奏鸣曲和双簧管协奏曲上面。与同时代的其他作曲家不同,阿尔比诺尼似乎没有试图从教堂、宫廷或者贵族寻求职位;这也给了他独立,使得他能够自由自在地进行创作。1722年,巴伐利亚帝选候马克斯米利安二世,邀请阿尔比诺尼执棒他的歌剧音乐会。后来,阿尔比诺尼为这位帝选候谱写了12部协奏曲。1742年,阿尔比诺尼的小提琴奏鸣曲作品集在法国出版。当时,这部作品是以纪念文献的形式出版的,导致学者们在后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认为阿尔比诺尼在1742年或早些时候就已经去世了。然而,实际上阿尔比诺尼当时应该是默默无闻地生活在威尼斯。根据阿尔比诺尼出生的圣-巴尔纳巴教区的记录,托马索.阿尔比诺尼“1751年死于糖尿病,年84岁(这个84岁极有可能也是一个稀里糊涂的错误)。阿尔比诺尼创作过大约50部歌剧,其中28部是1723年到1740年间在威尼斯创作的。现在,人们熟悉的则是他的器乐作品,尤其是双簧管协奏曲。他的器乐作品强烈地吸引了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巴赫以阿尔比诺尼的作品基调为蓝本,创作过不下两部的赋格;巴赫还一直使用阿尔比诺尼的和声低音(la basse chiffrée)来训练自己的学生。由于德国德累斯顿国立图书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到极其严重的破坏,珍藏在那里的阿尔比诺尼的很多作品都遭到毁坏或者失踪了。这也就是为什么人们对于18世纪20年代中期以后阿尔比诺尼的生平知之不多的原因所在。阿尔比诺尼最著名的《G小调柔板》,也是由里摩.吉亚佐托根据在德累斯顿图书馆废墟中发现的一部三重奏奏鸣曲残本而整理编写出来的。这部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品,曾是根据第一次世界大战同名战役为背景创作的电影《加里波利》中的插曲。他在世的时候,是以歌剧作曲家而出名的;今天,他却以器乐作曲家而闻名,其作品常常被用于演奏或制作唱片。比如,他的《G小调柔板》(Adagio de G mineur)(实际上是一部经后人整理的作品),是巴洛克音乐当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作品之一。《柔板》并非他所作,而是出自20世纪一位评论兼音乐家贾佐托(Remo Giazotto)的手笔。假阿尔比诺尼之名, 实为贾佐托所作而广为流传的这首《柔板》乐曲明显地取材于阿尔比诺尼本人某首作品的片段。说到这首曲子,我倒是想到了前不久出现在各大新闻网站上的一条消息:英国伦敦教育学院的专家们将受试儿童分成A、B、C三个组。A组儿童欣赏阿尔比诺尼轻柔优美的《柔板》,B组儿童聆听克尔特林的爵士乐《三位一体》,而C组儿童则什么也不听。此后,三组儿童又都接受了阅读理解、记忆单词、背诵课文和四则运算测试,而测试内容完全是刚刚新学的新知识。最后的结果显示,平均成绩最优的是A组,其次是C组,而最差的则是B组。这是一项背景音乐是否能改善学习能力的测试,从此看出,阿尔比诺尼的这首作品已经深入人心。又因为阿尔比诺尼的名字字母开头是A,这首作品因此被排在了古典入门小品全集的第一首,人们听了这首曲子很容易把古典音乐构想成包容着无数幻想的极乐世界。著名女高音----现在也是流行歌坛的重量级人物----沙拉.布莱曼演唱了一首根据阿尔比诺尼的这首“慢板”填词改编的《随时随地》(Anytime Anywhere),更给予乐曲一种新的诠释。这也让阿尔比诺尼虽然不被人了解,但是家喻户晓。
02 PACHELBEL:Canon-- Berliner Philharmoniker;Herbert von Karajan;Frank Maus
帕海贝尔:卡农
“卡农”并非曲子的名字,而是一种音乐曲式,复调音乐的写作技法之一。Canon,照字面上是“法规、准则”的意思,即在一首乐曲或乐段中,同样的旋律被一个或多个声部重复,同一调或相关调彼此在时间上重叠,交织着演奏互相追随,给人以无退延伸之感。卡农有多种类型,最主要的有正格卡农和变格卡农,另外还有二重卡农和三重卡农等等。被广泛被运用于合唱的轮唱曲,便是卡农曲式中的一种。
在众多卡农乐曲中,Pachelbel帕海贝尔的卡农是最著名的一首。这首Canon in D长仅五分钟,充其量只算得上是一首小品。然而使Pachelbel留名后世的反而是这首卡农。它具有精密完美的乐曲结构,简单朴实的曲调一再反复,高低声部严格遵守对位法则,各自规律地不断往前发展,和谐演奏出曼妙的旋律,最后光辉地结束,充分展现对位法的魅力,令人浮想联翩,回味深远。一首Canon in D,或令你悲伤,或愉悦,或冥思——尽管每个人听到它的时候都有着不同的感受,但它总能触及你心里最深处,在不知不觉中抚慰你的心灵。
03 GRIEG:Solveig's Song-- Berliner Philharmoniker;Herbert von Karajan
格里格:索尔维格之歌
《索尔维格之歌》是格里格为易卜生的诗剧《培尔·金特》所作的配乐,是一首雅俗共赏之作,一个多世纪以来,深受人们的欢迎而成为世界音乐文库中的精品。
该曲出自于诗剧第四幕——生活放荡不羁、行为荒诞不经、浪迹天涯的农家子弟培尔·金特,有一位忠实的爱人,名叫索尔维格。她在茅屋前一面纺纱,一面唱起这首歌,耐心地等待培尔·金特这位浪子的归来。
《培尔·金特》的主人公培尔·金特为挪威民间传说中的一个人物,有“挪威浮士德”之称。这个没落的乡村纨绔子弟自私、放荡,一心梦想恢复被他父亲毁掉的财富,但又终日游手好闲,沉溺于幻想之中。美丽的姑娘索尔维格真诚地爱着他,但他却不知珍惜。在参加村里的一个婚礼时,他将朋友的新娘拐走,然后说自己真正爱的是索尔维格,又将新娘遗弃。他在山中游荡,被妖女诱惑,抛弃了做人的品格,疯狂追求权力。然后浪迹天涯数十载,流落非洲,又远涉重洋,干过种种不光彩的勾当,曾靠贩运黑奴和走私珠宝而发了大财。他幻想在沙漠上建立殖民地,自己充当主宰世界的皇帝。后来到了开罗的一座疯人院,他真成了那里的“皇帝”。年迈的培尔·金特思乡心切,返回挪威途中遭遇风暴,船被掀翻。他侥幸生还——为自己逃生不惜把别人推下海,而全部财产已化为乌有。在辗转回乡的路上,他遇到一名铸纽扣的工匠。工匠宣称自己的职责是将那些一生无所事事的人的灵魂做成纽扣,并说除非培尔·金特能说明自己曾在何时何地实现过“自我”,否则就必须把他的灵魂和废铁一起熔化做成扣子。陷入绝望的培尔·金特此时忽然听到一阵美妙的歌声。循着歌声,他一路来到一座茅屋前,这正是自己的家!忠贞不渝的索尔维格始终在茅屋里痴情地等待着他的归来。只是昔日的花季少女如今已经白发苍苍……培尔·金特立即匍匐在地,请求她用圣洁的爱情来保护他。索尔维格对他说,在她的信念、希望和爱情中,他一直在实现自我。最后,被爱赎救了的培尔·金特在心上人怀里离开了人世。
五幕诗剧《培尔·金特》完成于1867年,当年该剧在挪威首演时,即大获成功。作品通过培尔·金特所经历的这些光怪陆离的冒险生活,嘲讽了追求权力与金钱的私欲,讴歌了淳朴、自然的生活理想。而《索尔维格之歌》便是该剧全部配乐中的杰作,是格里格最成功的作品之一,它以晶莹剔透、婀娜多姿的民歌风格,刻画了索尔维格温顺善良纯洁的性格和心灵,也充分的表现了索尔维格这一挪威人民心中理想人格的化身。全曲洋溢着真挚亲切的情感,曲调忧伤婉转、淳朴动人,听后让人回味无穷,是一首植根于民间音乐土壤、寄托挪威人民理想的雅俗共赏之作,深受挪威人民的喜爱,并将它誉为“挪威第二国歌”——这是对一首歌曲的最高褒奖。
04 MOZART:Romance from Eine Kleine Nachtmusik (《Petite Musique de nuit》) -- Berliner Philharmoniker;Herbert von Karajan
莫札特:浪漫曲(选自G大调弦乐小夜曲)
莫扎特的作品优雅而华丽!“该曲是十八世纪中叶器乐小夜曲的典范,莫扎特于 1787 年8月24日在维也纳完成,最早为弦乐合奏,后被改编为弦乐五重奏和弦乐四重奏,尤以弦乐四重奏最为流行,莫扎特一共写过13首小夜曲,这首可以算是他小夜曲最著名的一首。原本曲子的标题《Kleine Nachtmusik,eine》,意思是"小的夜曲",所以有些介绍会把这曲子称作《小小夜曲》。这首曲子原本有五个乐章,但是第二乐章的乐谱遗失了,变成现在所知的四个乐章.即使如此,这首曲子听起来还是相当完整,丝毫无损其艺术成就.四个乐章分别是:
第一乐章:快板,G大调,4/4拍,是奏鸣曲的形式,曲风华丽典雅。第一主题开门见山,以活泼流畅的节奏和短促华丽的八分音符颤音,组成了欢乐的旋律,其中充满了明朗的情绪色彩和青春气息;随后是轻盈的舞步般旋律。第二乐章:行板,C大调,2/2拍简洁的回旋曲式,营造甜美的气氛。音乐开头乐队奏出简易、动听如歌的主题,旋律温柔恬静,犹如轻舟荡漾,充满了绵绵情思。有一段小提琴与大提琴的对答,使人联想到情侣在美丽花园里谈情说爱的浪漫,还有中提琴的背景衬托,听来相当惬意。
第三乐章:小快板,G大调,3/4拍,轻盈的小步舞曲,像情侣沉醉在自然美景中,翩翩起舞的欢乐。主题节奏鲜明,旋律流畅,充满了青春的活力。第四乐章:回旋曲,G大调,快板,4/4拍,曲调轻快,描写幸福的情侣踏上归途,全曲在最愉快的气氛下结束。旋律明澈流丽,跳荡着无忧无虑的情感,象征着幸福完美的爱情。它在该乐章中共出现五次,每次都作了调性变化。最后仍重复这一主题,结束全曲。此曲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任何管乐器,只是用弦乐器,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与低音提琴.演奏出来的音乐悠扬悦耳,优雅清新,洋溢着一股难以形容的特殊魅力。
区别于歌剧,交响曲,协奏曲,奏鸣曲,小夜曲是用于向心爱的人表达情意的歌曲。起源于欧洲中世纪骑士文学,流传于西班牙、意大利等欧洲国家。旋律优美、委婉、缠绵,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形式也有所发展。莫扎特在这首小夜曲采用了民间音乐的因素。反映了他和民间音乐的联系,具有轻松活泼的特点。它既包含了清新、生动活泼的情绪,又具有宽广、纯朴的抒情性。它反映了18世纪末,处在被压迫地位的德奥知识分子摆脱封建专制主义的羁绊,对美好社会和光明、正义人的尊严的追求。他的音乐风格具有诚挚、细腻、通俗优雅、轻灵、流丽的特征,大都充满了乐观主义的情绪,反映了上升时期的德奥资产阶级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
05 MASSENET:Meditation from Thais-- Michel Schwalbé; Berliner Philharmoniker;Herbert von Karajan
马斯奈:冥想曲(选自歌剧《泰伊丝》
此曲又叫《沉思曲》是作曲家马斯奈于1894年根据法国作家法朗士同名小说创作的歌剧《黛伊思》中第二幕第一场与第二场中间所奏的间奏曲,故又称为《黛伊思冥想曲》(Meditation from Thais)。歌剧《泰伊思》为一个宗教故事,发生在公元四世纪的埃及。亚历山大城的名妓泰伊思由于受到修道士的感化,终于摆脱了花天酒地、纵情享乐的世俗生活而皈依宗教。泰伊思在修道院里获得了宁静,同时也彻底失去了人间的欢乐,最终她带着一种复杂的心情离开了人世。
这段间奏曲表现了泰伊思因厌倦世俗,而产生通过信仰宗教来求得解脱时的心态。这一优美的旋律,除用做间奏外,在剧中也经常出现,以提高剧中气氛,全曲始终流露着一种虔诚的宗教色彩。
《沉思曲》常被单独演奏,成为小提琴独奏曲中经久不衰的名篇,也是马斯奈的代表作品。乐曲结构简单,为虔诚的行板,D大调,4/4拍子。乘着清澈的分散和弦的伴奏,主奏小提琴奏出了著名的抒情性主题,这一主题在原歌剧中出现多次;在中间部,旋律的展开与变形富有热情,经过更快而激动的变化之后,再度出现最初的旋律。结尾是以G弦逐渐减弱音力,以泛音的微弱音响慢慢消失而结束。全曲始终流露着一种虔诚的宗教色彩。
儒勒·马斯奈(Jules Massenet,1842-1912),法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生在蒙托,自幼从母学钢琴,从小显露出在音乐上的天赋。11岁入巴黎音乐学院,从罗兰学琴。21岁获罗马大奖,赴罗马进修歌剧创作,1867年回到巴黎后,在喜歌剧院首次上演新作《大伯母》。1878年任母校作曲教授。1890年至1920年间的法国作曲家均受到他的影响。19世纪80年代后创作进入旺期。音乐具有个性,甜美伤感,带有较浓的娱乐性特点。代表作品为歌剧《泰伊思》,其幕间曲《沉思》流传极广。
歌剧《泰伊思》描写的是僧侣雅达那耶再见到沦落红尘的女伶泰伊思后,欲使其改邪归正心中道德欲念的纠葛。《冥想曲》表现的是泰伊思在雅达那耶的劝说下,心中产生了向往安宁生活的愿望。整个乐曲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朦胧的美。由于这首歌曲旋律优美,华丽而富有色彩,刻画人物感情的手法十分细腻,因而颇受小提琴演奏者的青睐,成为小提琴独奏曲中经久不衰的名篇。
06 Antonio Vivaldi: Con... -- Michel Schwalbé;Eberhard Finke;Horst Gobel;Berliner Philharmoniker;Herbert von Karajan
维瓦尔第:雨(选自《四季》)
维瓦尔第,小提琴协奏曲《四季》作品大约作于1725年,是维瓦尔第大约五十岁时出版的十二部协奏曲的第一号到第四号,合称《四季》。这四部协奏曲是维瓦尔第最著名的作品,其中的旋律至今仍长盛不衰。四部作品均采用三乐章协奏曲形式的正宗标题音乐,不仅照给定的十四行诗配上音乐,而且还运用了不少描写手法。维瓦尔第在总奏与主奏交替形成的复奏形式上,巧妙地配以标题。在维瓦尔第之前,还没有人以标题音乐的方式谱写过协奏曲。由于维瓦尔第的《四季》属于标题音乐,所以从形式上看,自然较其他协奏曲显得自由而且不平衡,但这样反而更能表现出巴洛克的特色及魅力。这四部作品画意盎然,激发出人们对巴洛克时代音乐的浓厚兴趣。《四季》的标题分别为:《春》E大调、《夏》g小调、《秋》F大调、《冬》f小调。其中以《春》的第一乐章(快板)最为著名,音乐展开轻快愉悦的旋律,使人联想到春天的葱绿;《夏》则出乎意料之外,表现出夏天的疲乏、恼人;《秋》描写的是收获季节中,农民们饮酒作乐、庆祝丰收的快活景象,第一乐章欢快活泼;《冬》描写人们走在冰上滑稽的姿态,以及由炉旁眺望窗外雨景等景象,其中第二乐章非常出名,这首雨选自第二乐章。曾被改编为轻音乐而广为流传。”
07 Pietro Mascagni: Cav... -- Wolfgang Meyer;Berliner Philharmoniker;Herbert von Karajan
马士康尼:间奏曲(选自歌剧《乡间骑士》)
舞台前的布幕落下了,灯光暗去了,喝彩声在人潮散去的大厅空气中回荡着,激情与悲伤,都随着消散在空旷的舞台上。
飘缈的乐声,就像山间一抹淡淡的雾气,挂在危耸的山尖上,承受着黎明阳光的洗礼,隐隐闪着沾染上的金光。被山岚惊起的群鸟,冲破了云雾缠成的薄纱丝带,迎向渐艳的娇阳。
在意大利的西西里,有一种传统,生死决斗前的男人,要互咬对方的耳朵,以示生死自负的盟约。曾经,有这么一个男人,因为所爱的女人另嫁,忿而转追求另一个女人以求补偿,却不知此举,为西西里的乡间,带来了一个破碎的家庭,和一场血泪交织的遗憾。珊杜莎,是那位被当作工具的女主角,复仇的心,让她泄露了情人与旧女友私通的消息,爱的沉重,则让她后悔引爆了一场无法补救的杀戮。这一切,都只发生在一个复活节的下午,而这则悲伤的故事,就在马士康尼的乡间骑士中永远地上演。(选自百度百科)
08 BACH:Air from Orchestral Suite no.3 -- Berliner Philharmoniker;Herbert von Karajan;David Bell
巴赫:咏叹调(选自《D大调管弦组曲第三号》)《管弦乐组曲》
J. S. 巴赫为乐队所作的4首组曲,BWV1066-1069,其实应该叫做序曲。这种序曲以歌剧序曲的范例写成,这类歌剧序曲原为路易十四的宫廷制定步态而作,后来成为流行的一种独立乐队作品。因为它与凡尔赛宫有关,人们把这种序曲看成“太阳神”的权力及华贵的象征,它代表着王室的尊严与权力。巴赫的这一套组曲表达的是至高无上的神的尊严。巴赫生前其实一定不止只创作了这4首组曲,但因巴赫生前不被重视,所以作品散失极多,目前留下的只有这4首。这4首组曲的创作年代,估计前3首作于他在1723年迁居莱比锡之前不久,第4首则作于他迁居莱比锡之后不久。
第三首,D大调,BWV1068,大约作于1722年,这一首在4首中最为重要。门德尔松1830年曾在钢琴上把它弹给德国大诗人歌德听,歌德听后的感觉是“开头是这样华丽尊严,使人可以想象到一大群显要人物沿着长长的楼梯鱼贯而下。”这首作品包括:1.法国式序曲。2.咏叹调,用弦乐合奏的方式,这个缓慢的乐章后由德国小提琴家威廉(Wilhelmj)改编成为小提琴曲,就是著名的《G弦上的咏叹调》。3.加沃特舞曲。4.布列舞曲。5.吉格舞曲。这首作品的乐器配置为双簧管3、小号3、定音鼓及通常的弦乐组及数字低音。
09 SIBELIUS:The Swan of Tuonela-- Gerhard Stempnik; Berliner Philharmoniker;Herbert von Karajan
西贝柳斯:图翁涅拉的天鹅
西贝柳斯作于1893年,交响诗。作为包括四部交响诗的组曲《列敏凯宁》(一名《传奇曲四首》)的第三首。其余三首分别为《列敏凯宁与少女》《列敏凯宁在图翁涅拉》、《列敏凯宁回乡》。组曲取材于芬兰民族史诗《卡莱瓦拉》(一译《英雄国》)。
这部史诗的第十四章叙述:列敏凯宁为娶波约拉的少女为妻,不顾慈母的规劝,接受波约拉一老媪的条件,去射杀浮游在冥府图翁涅拉黑水河上的灰天鹅。后未成,被毒蛇吞噬,由于慈母的虔诚祈祷,又得以复生。
本曲即据原歌剧前奏曲改作,为四首交响诗中最著名的一首。这四首交响诗于1896年在赫尔辛基首次演出,后常分别单独演出。本曲出版时,作者曾附以下列文字说明:冥府图翁涅拉……被一条宽阔而隐伏着激流的黑水环绕着,天鹅以威严的姿态在河面上边游边引吭高歌。乐曲着重描绘了天鹅的形象。序奏中柔弱而持续的鼓声以及加弱音器的弦乐声,把人带入一个神秘幽静的境界。然后,由英国管徐徐奏出天鹅主题。悠长而凄清黯淡的旋律,宛如深长的叹息声,且带有浓厚的伤感气息。在这一主题展开的过程中,陪衬的弦乐时而由低音奏出缓慢上行的音调,时而在高音区发出轻微的衰鸣。表现了微微波动的黝暗的河水和河面上若明若灭的幽光,灰色的天鹅在朦胧的微光中忽隐忽现。接着,弦乐呈示另一抒情主题,又仿佛天鹅边游边唱着忧郁的歌谣。最后,乐曲回复开头阴冷而凄黯的气氛,并在大提琴的叹息声中结束。 西贝柳斯时代的音乐界,英国指挥家比彻姆一向被公认为诠释西贝柳斯的权威,但当西贝柳斯听到卡拉扬指挥自己的第四和第七交响曲后,他说:“只有卡拉扬懂我的音乐。”的确如此,当我们聆听卡拉扬指挥的《芬兰颂》时,会始终被一股力量所牵引,令人激情勃发,他指挥的《图翁涅拉的天鹅》和《悲伤圆舞曲》所表现出黑色的深沉,则引人遐思无限。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