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份建国60年来贵阳市的变化的调查报告~~

字数2000左右的调查报告~~谢谢

第1个回答  2014-03-08
有人说,一个城市是一片树林,建筑则是这树林中的大树,树的形态和气质决定了整片树林的性格和品质,建筑与城市的关系亦如此。而地标性建筑,更张扬着城市的个性与魅力。<p></p> 六十年,从建国初期百废待兴的疮痍土地,到如今高楼林立的现代化都市,贵阳城的变化之巨令人瞩目。从不断更新换代的地标性建筑来审视这样的变化,我们会发现,它们不仅是各大时代的特殊符号,也承载着几代人难以忘怀的记忆。同时,老建筑的变迁,新建筑的崛起,便是贵阳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部“演进史”,折射出这座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轨迹与脉络——<p></p> <p></p> 邮电大楼、火车站、汽车站、博物馆、金桥饭店、百货大楼(大十字)、贵阳饭店、民族商店、喷水池邮电局、百货二楼。<p></p> 公元1959年,在共和国成立十周年的时候,为了向国庆献礼,北京建成人民大会堂、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全国农业展览馆、北京火车站等十大地标建筑。公元1969年,贵阳市在新中国成立十年大庆之际也拿出了贵阳的十大地标建筑——邮电大楼、火车站、汽车站、博物馆、金桥饭店、百货大楼(大十字)、贵阳饭店、民族商店、喷水池邮电局、百货二楼。<p></p> 经过半个世纪的洗礼,这些当年曾经辉煌的建筑物,有的已经被新建筑物取代,有的已经被拆除了部分,有的仍在像我们展示和见证着那个时代的历史……<p></p> 曾经被很多旅客当做景点留影的苏式小红楼火车站,如今已被多功能的新站房取而代之,客流量也翻了数十倍;曾经“高大魁梧”的百货大楼,如今在周围高楼的环顾下竟如“身材缩水”的小老头;贵阳饭店旧址上,新的建筑已拔地而起;邮电大楼早已不是最高建筑了……老式建筑留下了旧时的特征,而新的建筑带来了新时代的气息,这些凝固的艺术品默默地向人们述说着昨天和今天的故事。<p></p> <p></p> 最早十大地标建筑 大多是苏式风格<p></p> 据贵阳市规划局总工程师魏定梅介绍,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贵阳市最早的十大地标建筑,大部分是苏式建筑风格,其特点是庄重,宏伟,高大,方方正正,小小的窗户,房顶最上面有个尖。<p></p> 例如,在1958年开建的邮电大楼,建成后为苏式建筑,显得庄重气派。虽然邮电大楼只有9层,总高不到40米,但却在很长时间被称为贵阳“第一高楼”。市民李世风于改革开放时参加工作,当时他的办公室就在邮电大楼里。“正前方可看见火车站,左面可看见观风台。”李世风回忆说,当年站在邮电大楼顶层,有种“居高临下”的感觉。<p></p> 那一代人,见证了老十大建筑的辉煌。<p></p> 不过,这些建筑的辉煌不仅得益于建筑物本身的外观,还得益于建筑物坐落的位置、功能定位等因素。“首先是当时十大建筑在地理位置和功能的定位上都比较合理,比如老百货大楼当时是贵阳乃至贵州省最繁华的商业中心,因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生活物资供应主要来源于供销社,只有在省会城市才允许设立大型百货商场。”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龙平久介绍说:“此外,贵阳是一个外来移民人口非常多的城市,接受新鲜事物的速度很快,追求潮流的意识很强烈,因此,消费力也很强。而当时喷水池集中了喷水池商厦(百货二楼)、民族商场和邮电局,喷水池是苗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同胞经常举行大型活动的地方,所以这样的商业配置很好地满足了人民生活文化的需求。”<p></p> <p></p> 老建筑难以满足时代需求<p></p> “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不少老建筑里的单位经营模式受到巨大冲击,内部管理制度等不符合时代需求,而城市迈步现代化的节奏越来越快,城市商业中心区的半径不断延长,这些老建筑发挥的功能越来越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而城市改造中又缺少科学的规划。”龙平久说:“于是,十大建筑中大部分开始衰落和变迁。<p></p> 以当初的百货大楼、百货二楼为例,虽然称之为“百货”,但在计划经济时代,其经营范围,是受到严格限制的。从资料上看,当时经营的商品分5大类,分别是百货、棉布、文具纸张,鞋帽、劳保用品。但一些老年消费者认为这种说法不全面,至少遗漏了一大项,这就是烟酒。贵阳的平民百姓,若置办稍大一些的商品,都喜欢去百货商场选购。“虽然卖的东西很少,但当时百货大楼的营业员忙得正眼看顾客的时间都没有,更别说什么服务了,根本不会像现在的营业员那样解答顾客的询问,并给顾客建议等等。”年过五旬的市民罗志鹏回忆说。<p></p> 进入新时期后,位于喷水池的百货二楼越来越不适应贵阳城市中心形象,在经营理念上也越来越跟不上市民需求,随着其他商场入驻贵阳后,顾客骤然减少,最终,类似于百货二楼这样的曾经辉煌一时的商场被拆除。现在原址上新建的国贸大厦从建筑外观、内部管理制度、销售额等多方面都大大超越了曾经的百货二楼。魏定梅举例说,新建的火车站也是由于老站房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客流需求。“由于一些建筑本身已经不能满足城市需求,而拆除了一些不太适应当今城市发展的建筑。”目前,位于大十字的老百货大楼已经破旧不堪,下一步也有可能将其拆除重建。方案正在研究中。<p></p> 城市发展与保留回忆的冲突<p></p> 龙平久认为,贵阳老十大建筑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特殊产物,虽然目前很多已经发生巨变,但已经完成了其应该承担的历史使命。从文化保护价值看,虽然凝固了一代人的记忆,有一定特殊的文化符号,但从建筑风格上,照搬苏式建筑风格,以平和直的线条为主,缺少本土文化特色和民族特色。从使用功能上,也不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因此,文物保护的价值不大。<p></p> 但也有专家认为,按照新的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建国初期的十大建筑还是应该成为文物保护单位。<p></p> 在城市发展与保留回忆的冲突中,贵阳的苏式建筑逐渐减少,现在遗留的一部分中完整保留苏式风格的也寥寥无几。都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尽管现在对苏式建筑评价不一,但是,这些凝固的音乐符号已在生命里挥之不去了。<p></p> 魏定梅表示,贵阳市的总体规划上还是要保留部分历史建筑。例如博物馆,当时,有专家建议在老博物馆原址上重新修建博物馆,但是,专家们多次讨论后,最终认为以前的一些建筑也是反映城市历史的证物,是近现代历史的保留建筑,最终决定在金阳新建博物馆,选址在贵阳市行政中心对面观山公园东北面,建设规模达三万多平方米,让新老馆并存。“毕竟,这些建筑见证了那个历史时代。” <p></p> <p></p> 新兴建筑将更具城市特色<p></p> 广东以前多骑楼,是因为这种临街的公共走廊适合一种多雨多日光的亚热带气候;欧洲高纬度地区以前多高尖屋顶,是因为那里多冰雪,为了防止屋上积雪太多,人们不得不保持屋顶的坡度。城市建筑如果没有地域特色、城市特色,就会走到哪里都一样,无法让人留下记忆。“贵阳今后的新建筑将更具自己的城市特色。”魏定梅说:“今后,我们在对城市老建筑的保护、利用和改造上要强化可持续发展,将老建筑的保护与合理、科学地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同时,今后新建的公共建筑的发展走向也要进一步实现可持续发展,让建设规划更加合理,更具有城市特色。” <p></p> 从我们的发展过程来看,建国初期,贵阳新建了大量公共资源建筑,后来经过文革时期,新建的公共资源建筑物少了。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加速,我市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大型公益设施建设,包括图书馆、新博物馆、会展中心等等。可以说,贵阳老十大建筑的变迁、今后新十大建筑的诞生,都是贵阳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部“演进史”,折射出了我们城市经济发展的脉络。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