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7-04-21
近几年,媒体报道以及我们身边总在发生一些轻视生命的悲剧。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新教材中充分体现了“重视生命,珍惜生命”的思想,这就要求生物学教学担当起进行生命教育的重任,把生物科学知识的传授与生命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每一个学生都真正认识生命之珍贵、生命之衰亡、生命之和谐、母爱之伟大、生命之意义,从而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珍视生命,让生命之花和谐绽放。
一、生命教育的含义和特点
生命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两种:狭义指的是对一切自然生命(包括个人与他人的生命)的关注;广义的是一种全人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关注生命,还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因此,所谓“生命教育”就是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既要重视科学教育,又要重视人文教育,让师生在一次次生命活动中把握世界和生命的意义,提升生命质量,解放精神,培养生命意识,从而取得人生的成功和享受人生的快乐。
生命教育应具有的特点:①是建构智慧的教育,这个智慧就包括了德性智慧、理性智慧和情感智慧。生命教育首先要充满“德智”,“德”是人性的基本价值观,生命教育就是让学生有所体验,有所感悟的。理性智慧,就是教师以一种开放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正确思考各种冲突、矛盾和障碍,在冲突中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情感智慧是一种审美的智慧,我们教师要思考的生命教育并不是位移式地把书本知识搬到学生的头脑中。②是指向生命成长的教育。叶澜教授提出要让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课堂应该真正体现学生作为一个真正的人的一种活动的状态。生命教育应成为教学的一种情境,一种过程,让学生顿悟、理解对生命的认识。生命教育需要教师虚心、耐心地蹲下身来倾听学生的心声和对学生说话。③是有效型的教育。生命教育一定是学生原有经验的重组,要引起学生对生命经验的一个新的理解。
二、生物课堂实践中的生命教育
1.生命的起点,生命的不易
现实中青少年不体谅父母,不赡养年迈的父母、虐待父母乃至杀父弑母的现象屡见不鲜。这样的场景让人心酸,更值得我们去思考: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原因固然很复杂,但我想与青少年缺乏对生命的认识,对生命理解不透有关系。结合生物教材的知识,我就让学生了解人的胚胎发育和分娩等知识,让学生体会生命的起点,生命的来之不易。
在高中生物教材中《胚胎工程》这一章对胚胎发育的过程有简介,我主要通过科教短片和电影来教育学生。例如,《人的生殖》,男性每次可以产生几亿个精子,它们在女性的阴道内争先恐后地通过子宫游向输卵管,在到达输卵管时只剩下数千个了,最后能够与卵细胞结合的只有一粒最健康、最强壮的精子。受精卵再到子宫内发育10个月。可见,每个人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最优秀的个体。生命是多么来之不易的,它是多么珍贵!任何生命都是自然界的成员、都有其生存的权利。我们只有敬畏生命,才能珍爱生命,无论是植物、动物,还是人,生命都应该得到珍惜。
为了让学生知道母亲分娩的痛苦,认识到为他们的到来父母所付出的艰辛,我让学生观看了第六代导演张杨的电影《向日葵》,该片是以主人公张向阳的出生为开头,用他儿子的出生作为结尾的。特别是结尾那些血淋淋的真实的分娩镜头真的让每一个人感到一种震撼。我注意到许多的女生甚至闭上眼睛,不敢观看。可每个人包括他们就是这样来到这个世界的。生命的孕育和诞生是多么艰辛和不易!
经历过这样一次次生命的洗礼,很多学生回家对待父母的态度有所改变,也有很的家长跟我反映,他们的孩子懂事了很多,好像一夜之间长大了,这些变化让人很欣慰。
2.生命的成长,生命的价值
人是万物之灵,人生来不仅仅是活着,还要使有限的人生有意义、有价值。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尤其是青少年,他们正处在身体生长发育十分迅速的时期,生物教学结合相关内容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很有必要。
青春期不仅是一个人生长发育最为迅速的时期,也是学习知识、开启智慧、增强能力和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最容易发生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的时期。据有关资料显示,每8个中小学生中就有1个心理是亚健康的。为此,帮助学生顺利度过青春期,使之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成为中学教育的重要任务。生物学教学就可以结合学科特点讲解有关青少年生理和心理知识,使学生能认识了解自我,解开人的生理现象之谜,从而顺利渡过青春期。
例如,在个体发育教学时,我是尝试让学生做了如下的比较与分析:①和小学比较,现在你的学习方法、学习效率,记忆力、理解力有什么不同(举例说明),为什么?②你的月经初潮(或首次遗精)是在什么时候,你当时的心理是怎样的,怎么处理?③在从小长大的过程中,心理上有哪些变化,遇到了哪些困惑,你是怎么解决的,有没有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同学们通过自己分析比较、小组讨论,全班总结这种参与自主自助式的学习,每个人基本都能够正确认识和沉着应对青春期的各种变化和问题,从而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升人生的意义。
青春期,这个时期的学生又处于一个学习任务繁重的时期。比如,结合《神经调节》的学习,自己制订合理的作息计划和学习计划,做到合理安排时间,劳逸结合等等。一个人,只有勤于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才有可能追求高质量的人生。
3.生命的终结,生命的珍爱
生命的诞生是喜悦的,生命的衰亡也是必然的。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人们回避死亡问题的讨论,期望拥有吉利和平安。一些青少年时不时就放弃了生存而选择死亡,这种逃避现实、轻视生命的做法,是对自己、对家人、对社会的不负责任,也是不能正视“死亡”的表现。“死亡”,它不仅仅是一个生物学范畴的问题,也是一个社会学、哲学、伦理学和人文学的问题。对此,我们可以在生物学教学中从生物的角度对学生进行生死教育,使学生更加珍惜生命,提升生命的价值。
例如,秋天的落叶它要经历一个叶柄基部形成离层——随风吹落的过程,春天树木依然生出新叶再现生机;单细胞的动物可以在生长到一定的时候一分为二变为两个新的生命,原来的个体不复存在;人也会生老病死,死后,人的个体也和其他生物一样最终会被分解为无机物重归大自然。这是规律,是生命历程中不可避免的重要一环,没有生何来死,没有死又怎会有生?“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我们只有了解死亡,正确认识死亡,才可能积极地看待生命,意识到生命的意义,承载生存的责任,进而创造并统整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4.生命的外延,生命的和谐
生物教材中生态章节的开篇语这样写道:“在这个星球上除了我们人以外还有很多生命,同样需要我们珍视。我们并不是地球唯一的居民,也不是最早的居民,还有很多的生命和我们一起生活着,他们的存在对我们,对我们的地球都非常的重要。同样需要我们的呵护。”环境被严重污染,野生动物濒临灭绝,温顺的动物袭击村庄等等,这些令我们震撼但又熟视无睹的画面经常发生,为什么会无视,因为对其他生命的藐视和不在乎。所以在生物课堂中也要渗透对其他自然生命的重视教育。
例如,我在有关生态的章节中会给学生找些素材,安排播放好莱坞电影《birds》的某些片段,那因侵犯鸟类的生存空间而导致鸟杀人的恐怖场面,让学生过目不忘,对其他生命的重视和珍惜与日俱增。记得在看过片断之后的那个晚自习,教室里飞进了一只知了,被学生抓到后,其他学生马上说:“放生吧。”这就是很好的效果。
三、生命教育在生物课堂实践中的反思
1.创设富有冲突的情境
课堂情境应该是利于学生体验、顿悟的情境,而且是富于冲突的情境。课堂教学的情境不仅仅是讨论交流,把活动搞得很热闹,一个人沉思、静静地思考也是一种很好的顿悟,教室里放出温柔的轻音乐,让学生感受到一种审美的体验也是很好的办法。
2.引入锦上添花的案例
老师在课堂上读一些故事,说一些真人真事,给学生以情感的震撼。教师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让学生感悟到案例背后的东西更为重要。
3.息息相关的生命教育和生物教学
离开生命教育的生物教育,是一种残缺的科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中的生物学教学,理应担当起进行生命教育的重任,将生物知识与生命教育结合起来,开展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让每一个学生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珍视生命,让生命之花和谐绽放。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