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邮湖的历史文化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14

本名高游湖,官府在那建立邮差驿站,改写作高邮(今江苏高邮市),改作高邮湖了。
高邮湖是江苏省第三大湖、也是全国第六大湖。风光秀丽的高邮湖,总面积780平方公里(其中水面积648平方公里、苇滩和堤坝面积112.67平方公里。高邮湖在高邮市境内水域面积431.5平方公里占高邮湖总水域面积的60%)。高邮湖属浅水型湖泊,为淮河入江水道,淮河水的90%要通过三河闸泄入高邮湖,然后经新民滩、邵伯湖宣泄入江。同时又是一座“悬湖”,湖水水面以及部分湖底比运东里下河地区的地面还高。
历史上盛涨的高邮湖经常冲决运河堤防,给里下河人民带来灾难。1952年兴建的洪泽湖三河闸使淮河洪水得到初步控制。1958年建筑穿金沟直达高邮湖的淮河入江水道整治工程堤防。自1950年以来,在高邮湖内清除行洪障碍,兴建新民滩控制工程,加固了防洪大堤。1991年和2003年两场罕见的洪水袭击了高邮湖,水位猛涨,高邮湖附近的村庄作出了很大牺牲,他们炸毁了大坝,让湖水淹没村庄,以保证下游更多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水利建设是高邮湖的重中之重!
从樊梁湖到高邮湖
高邮湖和高邮市区有一条运河相隔,我们驱车从高邮运河二桥穿过运河,高邮湖便映入眼帘,波涛万顷,甚是壮观。
“和扬州很多湖泊一样,原先的高邮湖也没这么大。”扬州水利专家徐炳顺介绍,高邮湖是明末以前漕运必经之路,它的前身是首尾相连的许多小湖。后来受漕运和人工导淮、治淮影响,形成今日的高邮湖。
“历史上高邮湖名称很多,高邮湖名称最早出现在明朝洪武初年。”徐炳顺介绍,高邮运道最初仅有《水经注》所说的樊梁湖和《魏书》所说的津湖(元代改称界首湖)。后来逐渐增多了,清朝嘉庆《重修扬州府志》记载:“(高邮)湖之名目繁多,然皆无畔岸,莫主名。”南宋杨万里《过新开湖》诗云:“远远人烟点树梢,船门一望一魂消。几行野鸭数声雁,来为湖天破寂寥。”诗中新开湖替代了樊梁湖。宋代起,为增加漕运水源,筑堤界水,湖面增多,到了明洪武初年,出现了高邮湖之名。不过,一直到民国还保留着原来新开、姜里、甓社、七里、平阿、珠湖、武安、张良、塘下、鹅儿白、石臼湖等十一个湖的湖名。
高邮湖的面积也是几经变迁,它由众多小湖汇成大湖,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徐炳顺说,高邮湖最初是黄河引泄形成的,把大量黄河水引泄到淮河流域的广大地区,使高邮湖诸小湖的湖面不断扩大,曾一度发展到五荡十二湖,到了明代后期,才基本上汇为一湖。北宋时发运副使蒋之奇写道:“三十六湖水所潴,其间尤大为五湖。”五湖指的是樊梁湖、新开湖、甓社湖、平阿湖、珠湖。同一时期的秦观也写道:“高邮西北多巨湖,累累相连如贯珠。”
湖底有座古城
沈括在《梦溪笔谈》也提到:“嘉祐中,扬州有一珠甚大,天晦多见,初出于天长县陂泽中,后转入甓社湖,又后乃在新开湖中,几十余年。居民行人,常常见之……樊良镇正当珠往来处,行人至此,往往维船数宵以待现。”可见其时仍有樊良镇存在。明隆庆以后,由于淮水泛滥,高邮运河以西的诸小湖被连并成高邮湖,樊良镇没入湖中。
在高邮湖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云水茫茫的高邮湖底有座古城,和陆上的城市一样,有房屋也有街道。至今当地的渔民仍然对这个传说笃信不疑,70岁的渔民陈国荣说,前两年还有渔民捕鱼时,捕到了一个玉抱枕,一看就是稀罕物。“这白茫茫的高邮湖,下面没有城又怎么能有这稀罕物呢?”
对于这个传说,考古界有不少不同的声音。有学者认为,高邮湖底确有一座古城,名叫樊良镇,位置约在今天高邮清水潭以西的高邮湖中。1971年江苏省水利厅勘测队曾发现高邮湖内有一古河床,西北自安徽滁州界山涧中,东经清水潭入射阳湖,这个古河床名叫石梁溪。樊良镇的位置就在石梁溪和运河交会处。这里南通扬州,北达楚州,西到天长,东至射阳湖,确为一交通枢纽。隋大业中至唐永徽二年,曾经移置高邮县治于此,后为高邮重镇。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