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卫院:肌肉多 降低死亡风险的关键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24

肌肉量够吗?设法「长」肌肉非老人「专利」!生活呈「静态」的年轻中壮族群,更需「养」肌,让自己老来更健康。

文∕龚善美、郭敏政

台湾「肌少症」的人口越来越多!近年有不少研究调查公布,证实肌肉量的多寡,是影响老人死亡风险高低的关键。

5 位老人中 1 人有肌少症

根据统计显示,台湾 65 岁以上老人约每 5 位就有 1 人有肌少症;千禧之爱健康基金会的调查发现, 50 岁以上国人有 1 ∕ 5 (近 138 万人)蛋白质摄取不足, 1 ∕ 10 中壮族群也有相同问题,再加上国人仍只有 33% 培养规律运动的习惯,老人肌少症困扰恐「提前」上身。

所谓肌少症,就是骨骼肌质量流失,肌力或肌耐力下降。国家卫生研究院群体健康科学研究所医保组庄绍源博士表示,如果男性的肌肉量小于 7.09 kg ∕ m2 、女性小于 5.70 kg ∕ m2 ,再加上男性手部握力小于 26 公斤、女性小于 16 公斤,或是男性每秒钟行走少于 0.7 公尺、女性每秒小于 0.6 公尺,就是有肌少症。

也就是说,当人出现走不快的蜗牛速、软脚虾、奶油手等状况时,这些都可能是肌少症的征兆。再加上现代人常久坐、不爱运动、营养不均衡,骨质流失更快,同时也是骨质疏松症的候选人,有研究调查发现,男性若罹患肌少症,骨松风险较一般人高 3 倍,女性更高出 12.9 倍。

双和医院复健医学部主任刘灿宏指出,肌肉量不足和骨质疏松症息息相关,会导致人体代谢率和抵抗力下降,更会因为肌肉力量减弱而易跌倒,甚至失能风险增加。过去几乎只会出现在老年人身上的肌少症问题,现在已逐渐年轻化,尤其不当减肥的年轻人是最大的隐性族群。

肌肉流失快 死亡风险增 1 ~ 2.41 倍

国家卫生研究院群体健康科学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发现,「肌肉量」( skeletal muscle mass )才是影响老人死亡风险的重要关键之一。研究分组的结果显示,肌肉量最低的 25% 老人,相较于其他老人会增加 1 倍的死亡风险。

台北荣总高龄医学中心主任陈亮恭表示,根据 2010 年《美国临床营养期刊》发表的一篇研究显示,肌肉流失速度较快的人,比起流失最慢的人, 3 年间的死亡风险高出 2.41 倍。

他进一步解释,所谓肌肉「流失的快」,是指四肢肌肉每年流失超过 385 公克;肌肉「流失的慢」,则是指四肢肌肉每年流失少于 130 公克。经过 3 年的追踪,发现肌肉流失快的人(也就是肌肉流失较多者)的死亡风险高出 2.41 倍。

维持足够肌肉量 减缓老化最佳方案

评估是否有足够的肌肉量,是分辨老人死亡风险高或低的有效工具。国卫院认为,应该将身体的肌肉量视为筛选高风险老人的重要指标,而不再是去强调降低或增加身体质量指数( BMI )或体重。

庄绍源指出,根据国卫院 2014 年公布的老人追踪研究显示,身体质量指数与总死亡率呈现反 J 曲线关系,也就是说,较瘦的老人有较高的死亡风险,而过重( BMI 介于 24 ~ 27 )的老人有最低的死亡风险。所以, BMI 可能不太适合用来当作老人肥胖的指标或是不健康的指标。

庄绍源表示,国卫院检视其他身体组成指标,发现肌肉量与死亡率有关系,当身体肌肉量达到一定的程度(男性 11.45kg / m2 ;女性 8.5kg ∕ m2 )以上,死亡率就不会再减少;另一个说法是,肌肉量低于这一个标准,死亡率就会提升。

足够的肌肉量是维持日常体能活动的关键之一,肌肉量不足,可能是营养失衡或是活动力不足的一个结果,这两项因素都会导致老化的快速发展。因此,维持足够的肌肉量,可能是减缓老化的最佳方案之一。

营养失衡、运动不足 影响肌肉成长

造成肌肉量减少的原因相当复杂而多元,台安医院脑、脊髓神经内科主任林冠宏指出,除了不可逆的年龄老化因素外,会使肌肉流失,还牵涉到内分泌、神经、营养、缺乏运动,还有癌症疾病等诸多因素。

人体内分泌系统攸关肌肉成长因素,人会长肌肉,但也有人吃再多也不长肉,原因就出在内分泌的问题上。林冠宏分析,透过肌肉内在的发炎程序,因氧化与自由基的影响,也可能导致肌肉细胞凋亡;而神经负责指挥肌肉,一旦神经受伤或是如中风病人般神经无法支配肌肉,自然会导致肌肉出现萎缩;营养不足或不均衡,或是癌症细胞抢走营养的吸收,以致缺乏肌肉生成所需的蛋白质元素等诸多原因,都会造成「肌少症」的出现。

庄绍源指出,从 2005 ~ 2008 年的「国民营养与健康调查」研究显示,中壮年族群当中,也有过量摄取蛋白质的情况,其中,男性超过建议摄取量 71% ,女性超过建议摄取量 51% ,但是,这些中壮年族群缺少运动,而肌肉的维持,除了需要足够的优质蛋白质,更需要有规律的运动(特别是阻抗肌力训练)的配合。 在目前国人生活型态越趋于「静态活动」的情况下,未来肌少症的盛行率可能还会持续增加。

肌少症与慢性病、肥胖脱不了干系

在临床上,常发现许多老年肌少症患者,除了和营养失衡有关外,与肥胖、代谢异常、心血管疾病、失智症、骨质疏松症等慢性疾病脱不了干系。

针对老人肌少症的相关研究,国卫院的老人医学组正进行建立台湾老人肌少症临床诊断标准,发现老人肌少症与肥胖、代谢异常症候群风险有关,肌少症合并肥胖的老人,会有更高的代谢异常风险 。

在 2015 年 11 月公布的「国民营养与老人健康调查」研究发现,中广型肥胖合并肌少症的老人,有明显较高的总死亡率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此外,国卫院的一篇研究也指出,低血硒的老人有较高比例的骨骼肌偏低的情形。

从诸多老年患者的临床就诊情况看,林冠宏表示,肌肉量变少会使得老年人的活动量变少,也可能因骨骼肌减少、骨骼不够强壮或是因骨质疏松而跌倒、骨折,行动必须依赖他人,甚至只能管灌饮食而致营养不良、器官功能不佳,肌肉萎缩、流失,演变成恶性循环。

肌少症的人,不一定只有骨骼肌减少,老人家肺部肌肉也会减少,导致吞咽及排出异物功能下降,容易因呛到而引发肺炎;泌尿道亦可能肌肉减少,影响排尿、解便功能,易致尿道发炎;肌肉量减少还会影响出门意愿,会力不从心、活动力减弱、社交人际互动减少、缺乏运动,后续失智、忧郁症等的风险,也会大为增加。

〈 养肌 2 大策略 〉

不想老后成为「肌少症」的一员,年轻中壮族群有必要及早为自己「长」肌肉作好打算。提早调整饮食,改变「少动」的生活型态,即使必须长期坐在电脑前工作,也应适度间歇性起身活动,最好养成每天规律运动 30 分钟的习惯。

〈策略 1 〉补充优质蛋白质

努力养肌,不是光靠吃就能办到,吃了些什么?什么时机点吃?还有是否搭配适合的运动,都是会影响能不能长出肌肉的关键。

平日饮食着重均衡,除了选择优质蛋白质,还要适度补充钙质与维生素 D ,以防止骨质疏松。林冠宏建议,在运动前补充少许糖类,让肌肉有足够运用的能量,在运动过程中及运动后,补充适量水分与肌肉修补所需的营养素,尤其是补充高蛋白质食物或更容易吸收的胺基酸营养补充品,都有助于肌肉迅速恢复与放松。

〈策略 2 〉多肌力训练及伸展运动

运动的选择,林冠宏强调,应以可训练肌肉力气、增加肌肉量的肌力训练与维持平衡的伸展运动为主,像是打太极拳;老人家更应在安全的前提下,伸手、抓握、扩胸,抬腿、举高、撑久,待肌肉有力之后,再配合快步走的训练,帮助增加肌肉量。运动必须有长续性,增长肌肉并非一蹴可及,而是在打一场长期抗老防病的战争,越早设法挣足本钱,才能让自己老了之后活得更健康。

算一算 你的肌肉量够不够?

如何知道自己的肌肉量是否足够?最简单的是可以在运动中心或健康检查时,利用身体组成分析仪( INBODY )检测出骨骼肌肉量是否符合标准、身体哪一个部位的肌肉量不足,以及体重、 BMI 、体脂肪、体脂率等。

刘灿宏指出,目前最普遍采行的骨骼肌肉质量指数( SMI )计算方式,是以瘦肉组织(纯肌肉)重量( kg )除以身高( m )的平方,再依各类体型的不同来推估肌肉量,平均值应该在 10 ~ 12% 之间。至于瘦肉组织(肌肉质量),可利用双能 X 光吸收仪( DEXA )或生物电阻抗法( BIA )估算四肢的肌肉质量。

不过,低于这个标准值并不代表就是肌少症,刘灿宏强调,因为东西方人种体型不同,根据日本的标准推估,我国男性肌肉量约为 6.87% 、女性 5.86% ,若是依美国的标准计算,则全台湾人大概都有肌少症问题。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