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疑问代词和否定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04

1. 文言文疑问代词

疑问代词:根据疑问代词指代的询问对象,古汉语疑问代词可分三类。

(1 )指人的。有“谁、孰”。

a “谁”用于一般问句,可作主、宾、定、语及判断句的谓语。

b “孰”用于选择问句,一般有先行词。如:“吾与徐公孰美?”译为“哪一个”,一般只作主语。它还可指物、处所。“孰与介”表比较:如 “吾孰与徐公美?”;用于反问句中,表肯定:“惟坐待亡,孰与伐之。”有“哪里比得上”的意思。

(2 )指物的。有“何、胡、奚、曷”等。

“何”:作主、宾、定、判谓。

a 常用来询问原因或方法,如:“许子何不为陶冶?”译为“什么”“为什么”;

b 询问处所,如“子欲何之?”译为“哪里”。

“胡、奚、曷”经常

a作状语,用来询问原因,相当于“为什么”或“怎么”,如“子奚乘是车也?”;

b 它们也经常作介词的宾语前置,如“胡为”“曷为”,询问原因。

c “奚以”询问方法。

(3 )指处所。有“安、恶、焉”。

a 它们主要作状语,询问处所。相当于现代的“在哪里”。如“焉置土石?”;

b 也可作前置宾语,用来询问处所。如“沛公安在?”

c 还可以用于反问句,作状语,加强反问语气。类似于“哪里”。

d “焉”用于反问句后虚化了,不再实指处所。如“今弗爱其子,安能爱君?”

2. 古文中疑问代词和疑问副词的区别

定语从句中关系代词和关系副词的区别在于该定语从句所修饰的先行词在从句中的功能。

定语从句是用来修饰主句中的名词性词或词组的成分。被修饰的词(语法上称作“先行词”)如果在从句中作主语、宾语(包括介词宾语)或表语的人或事,该从句的引导词是关系代词,即指代先行词在从句中的相应句子成分。常见的定语从句关系代词有 that,which,who/whom,whose 等。如果被修饰的名词在从句中的成分是状语(主要是时间、地点、原因和方式)。常见的关系副词是 when(时间)、where(地点)、why(原因)和 how(方式)。例:

Studs who e to school early usually practice their English individually. (主语定语从句。先行词 students 同时是从句的主语。)

I could not find the book that was required for the class. (宾语定语从句。先行词 the book 是从句的主语。)

We all go to the same school that was built 100 years ago. (介词宾语定语从句。先行词 school 是从句的主语。)

He is not the type of person whose life style impresses me. (表语定语从句从句。先行词组 the type of person 是从句主语 life style 的物主名词词组。)

I don't know the exact time when we are going to have the final. (时间名词定语从句。先行词 time 在从句中作状语。)

This is the place where Li Bai wrote many famous poems. (地点名词定语从句。先行词 the place 在从句中作地点状语。)

Could you tell us the reason why you were late again this morning? (原因名词定语从句。先行词 the reason 在从句里作原因状语。)

There is no such a thing as the best way (how) things are done. (方式名词定语从句。先行词 way 在从句里作方式状语。注意:修饰 way 的定语从句关系副词 how 习惯上省略。)

3.

这里的“孰”不是作宾语,而是做整个句子谓语部分的主语吾与徐公 是整个句子的主语;孰美 是整个句子的谓语;然后抛开主语,只看谓语部分孰美,孰是疑问代词做主语,美,是形容词做谓语.这句话没有宾语哦~顺便说一句,否定句中,所有的代词做宾语都要前置,但是疑问句中,只有疑问代词做宾语,才要前置(如果是人称代词就不用前置) 比如:“胡不见我于王?” “我”是人称代词,不是疑问代词,因此不需要提前.而“奚以知其然也?” “奚”是疑问代词,所以前置,相当于“以奚知其然也”。

4. 【疑问代词“什么”的非疑问用法】

现代汉语中疑问代词“什么”具有两种用法,在传统语言学观念里,人们普遍认为“什么”的功能主要表示疑问,作为特指问中的疑问点希望对方做出回答.“什么”的特殊用法即非疑问用法,前人也有大量研究,许多语言学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本文根据毕淑敏《血玲珑》,依据疑问代词“什么”在具体语境中的使用特点对其作出分类,探析.一、任指指代相关的任何人或物.(一)周遍性任指1.用于“都、也”前,表示在所说的范围内无例外.例如:(1)到了吃饭的钟点肚子就饿了,任什么药也治不了.(2)让一个什么都懂的人,明明白白地去死,是多么恐怖残忍的事啊.(3)如果那个问题不解决,什么都无法继续下去了.2.疑问代词“什么”前面也可加上连词“不(无)论”“不(甭)管”,“无论”和“都/也”.例如:(4)不管答案是什么,他该做的,他能做的,在现阶段,都已做完.(5)如果再次出现临时变更,甭管什么理由,也是看不起他.(6)无论这件事是个什么结果,我都一个人来承担好了.3.虽然句中无“都、也”出现,但可添加进句中,语义上表任指.例如:(7)“有什么不如有个妈妈好啊.。

5. 初中语文文言文疑问副词和疑问代词

在疑问句中代指主语或宾语为疑问代词,

当句子结构完整时出现对整个句子提问,就是疑问副词了

疑问代词

1、指人的疑问代词——“谁”、“孰”

“谁”主要用于一般问句。

“孰”常用在选择问句里,一般都有先行词,意思是“哪一个”。“孰”除了指人以外,也可以指物或处所。

“谁”的用法基本上与现代汉语相同,这里就不举例了。

“孰”表示“哪一个”的用例如:

“吾与徐公孰美?”——我和徐公相比哪一个更美?

“礼与食孰重?”——这句的“孰”指物,意思是:礼制和食物相比哪一个更重要?

“孰”还经常和介词“与”连用,构成固定组合“孰与”,表示比较。

“孰与”用在句中大致意思是“和……比,哪一个更……”。如以下例句:

“吾孰与徐公美?”——意思是我和徐公比,哪一个更美?

有时相比较的内容在上文已经出现,因此句子里可以没有比较的内容,如:

“君料臣孰与舜?”——这句里比较的内容不出现,大致意思是,您看我和舜相比,哪一个更好?

有时“孰与”比较的结果已经明确,经常用在反问句里,实际已不是表示疑问,可以译为“哪里比得上”。例如:

“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顺从自然而颂扬它,哪里比得上控制自然的规律而运用它。

“惟坐待亡,孰与伐之。”——与其坐着等待被灭亡,哪里比得上去进攻它呢?

2、指事物的疑问代词——“何”、“胡”、“曷”、“奚”。

这几个疑问代词中,“何”的使用率最高,语法功能也较广泛。

“何贵何贱?”——“何”充当主语。

“曰:‘是何也?’”——“何”充当谓语。

“大王来何操?”——“何”充当前置宾语。

“许子何不为陶冶?”——“何”充当状语问原因。

“姜氏何厌之有?”——“何”充当定语。

“胡”、“曷”、“奚”经常作状语,有时是和介词结合后作状语,用来询问原

因、时间或处所等。

“悠悠苍天,曷其有极?”——“曷”问时间,等于说“什么时候”。

“子奚乘是车也?”——“奚”问原因,相当于“为什么”。

“胡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胡”和介词“为”结合后充当状语,问原因。“胡为”即“为什么”。

“奚以知其然也?”——“奚”和介词“以”结合后充当状语,意思是“凭什么”。

3、指处所的疑问代词——“安”、“恶”、“焉”。主要用作状语,询问处所,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在哪里”。还可用于反问句,作状语,加强反问语气。

“沛公安在?”——“安”充当“在”的前置宾语。“安在”即“在哪里”。

“恶在其为民父母也?”——“恶”充当“在”的前置宾语,“恶在”即“在哪里”,这句意思是,他作为老百姓的父母究竟表现在哪里呢?

“且焉置土石?”——“焉置”即“安放在哪里”。

疑问副词:表质疑、反问等意思的,例如:岂(“怎么”、“难道”)

1)岂 表示肯定的反问,可译为:难道;怎么。例如:

○ 岂敢”,“岂堪”,“岂可”,“岂有此理”;

○《战国策·赵策》:“岂非计久长”。

又如:岂非,岂不,岂有意乎。

2)不亦(„„乎)

之乎?”

3)其

4)独

5)庸 表示反问。可译为:难道、岂、哪里、怎么。例如:

○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庸非昔日之乐”。

○唐·韩愈《师说》:“庸知其年之先后”。

如:庸安(何以,怎么);庸何(何,什么)

6)宁

6. 古文中“疑问代词”和“疑问副词”的区别

第一个问题:古文中“疑问代词”和“疑问副词”的区别

首先要分清代词和副词。

代词就是作为人或事物的代称,与名词有完全相同的语法作用。主要是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作定语。而副词是不能充当这些成分的。

以“何”为例,如:

何为浅易?(“什么是浅易?”作主语)

大王来何操?(“大王来时带什么了?”,作前置宾语)

江上何人初见月?(“江边哪个人第一次看到月亮?”,作定语)

副词用于动词或形容词之前或之后,充当状语或补语。

败义以求生,岂巨伯所行邪?(岂,难道)

何可胜道也哉?(何,怎么)

第二个问题: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何”在这些句子中怎么会做谓语?而且做谓语怎么又能说是疑问代词?

之所以说它是谓语,是因为它相当于一个句子,上述三个“何……”,都可以理解为“(这)是为什么(呢)”只是在现代汉语中已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词来直接翻译,所以只好用句子的形式。

7. 初中文言文句式整理

1、判断句 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字.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 …也”.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判断. (1)“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中蛾冠儿多髯者为东坡 (2)“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例: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3)“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例:吟鞭东指即天涯 (4)“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 例:斯是陋室,惟吾德 闻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6)“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 非天质之卑 兵革非不坚利也 (7)“……,……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8)“……者,……也”.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9)“……者,……” 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0)“……,……也” 例: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夫战,勇气也 (11)“……也”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主要有: (1)省略主语 a承前省 渔人甚异之……(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b 蒙后省 c对话省 例《曹刿论战》 (此)忠之属也.(《曹刿论战》)(此,代前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省略谓语或省略动词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3)省略宾语 投(之)以骨.(《狼》) 君与(之)俱来.(《隆中对》) (4)省略介词 林尽(于)水源.(《桃花源记》) 急湍甚(于)箭.(《与朱元思书》) (5)省略量词 文言文中数词后常省略量词 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 孔子东游,见两(个)小儿斗 二(个)男新战死 3、倒装句 倒装句主要有四种: (1)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2)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例:“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3)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例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 例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例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例4:尝贻余核舟一 “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 (4)介宾结构后置 A、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都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 例:何有于我哉? 全句为“于我有何”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译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 “ 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 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 全句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南阳、于乱世”后置,可译为“亲自在南阳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 B、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 例:屠惧,投以骨. 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译为“把骨头 扔给它”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装,介宾结构“以尉首” 后置,可译为“用将尉的头来祭祀”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述以文”是“以文 述”的倒装,介宾结构“以文”后置,可译为“用文字来记述”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 之效 “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介宾结构“以讨贼兴 复之效”后置. 4、被动句 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动句.二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 (1)没有标志词语,意念上的被动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被……所感动 (2)有标志词语 a “为”表被动 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b “为……所……”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为所吞”即“被……吞掉” c “于”表被动 管夷吾举于士 “举于……”即“在……被举荐”. 5、固定格式.初中文言课文中固定结构有:“不亦……乎”“有……者”“得无……乎”“如……何”“奈……何”“然则……”等. (1)“不亦……乎”相当于“不是……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