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的语言 ——象征手法使用例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7
刘映伦

花是有语言的,康乃馨表示慈祥、温馨、真挚,雏菊则有娇小玲珑、精灵可爱的含义,鸢尾展示的是热情、适应力强,毋忘我喻示着友谊万岁、永远思念……其实很多事物,都有自己的语言,可以表达某种特别的含义、思想、情感。

借助某种事物的寓意来表达主题的写法,我们把它叫做象征手法,小学生写作文可以试一试哦。

[if !supportLists] 一、  [endif] 赞美可爱的家乡

代表着家乡的某个事物,相信一百人会有一百个选择,比如家乡的一道美食,一处风景,一棵槐树,一间祠堂,一座桥梁等等。我们选择一样在心目中最具代表性,能打中你心中最柔软的地方就行。我们来看下面的两个例子:

1. 老家门前的地里的田埂,像是外婆拆下的毛线,但是不能团起来,除非我能把整个老家团起来。我喜欢和妹妹在田埂上奔跑,我在前,她在后追着。这时我又觉得田埂像是轨道,妹妹就像一列胖嘟嘟、慢腾腾的小火车。她快追上我时,我一个急拐弯下地了,她刹不住“车”,还在轨道上往前“冲”,真可乐。我们在田埂上摘一些草啊花呀什么的,把它们放进装有水的矿泉水瓶子里,酿制成“毒药”。看见田埂上小小的蚂蚁洞,我们倒点“毒药”下去,希望能“毒”倒那些会咬人的黑蚂蚁——这些成了我们乐此不疲,怎么玩也玩不腻的游戏。

——《老家的田埂》

2. 池塘里是碧绿清澈的水。夏天,池塘里涨满了水,我就会找几块瓦片,把一块瓦片扔进池塘,水面就荡起层层波纹。鸭子在水面嬉戏、玩耍,有时还会钻进水底,到下面找吃的。冬天的池塘更有趣,为了捕鱼,池塘里的水大都已经抽走了,只剩下一点儿水。在寒冷的早上,池塘银光一片,水面上都结了一层薄薄的冰,只要扔一块小石头下去,冰面就破了,变成了水。有时,鸟儿也会来凑热闹,我曾经就看见过一只白鹭,悠闲地踱来踱去,在水面上捉鱼。

——《家乡的池塘》

上面的两个片段,田埂、池塘这两处家乡的景物,就是家乡的象征。作者让田埂、池塘说起“话”来,把它们跟自己的童年回忆紧紧联系在一起,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

[if !supportLists] 二、  [endif] 称颂某个人(人群)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中有一篇《白杨》的课文,作家借物喻人,用白杨树这一事物来赞美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白杨在这里就有了自己的“物语”,成了一种象征。用这样的思路,我们可以借“煤”“砖”“落叶”写默默奉献的人,借“蜜蜂”写辛勤劳作的人,借“竹子”写正直无私的人,借“松树”写英勇无畏、顶天立地的军人,借“藤”写不断求索的人。有个同学写了一篇《再见,木棉》,通过南国这一特有的树种,写出了自己对老师的独特感受,让木棉这种英雄树有了新的象征意义。

准备走出校门。回身遥望,望见了陪伴我们六年的老朋友,几片落叶打着旋儿徐徐下降,木棉,你是要为我们舞上最后的一曲吗?

“哦,下课啦!出去玩啦!”二年级的我们,如潮水一般涌出教室。“好多木棉花啊!哈哈,子弹发射!”拾起一朵鲜红如火的木棉花,甩手朝正发呆的同伴扔去,同伴捡起向我扔了回来,扔走的是烦恼,砸出的是快乐。木棉树笑呵呵地看着我们,沉浸在我们的笑声之中。

“走咯,咱们去踏春!”随着老师的脚步,同学们一起去校园里寻找春天的足迹。我们一行“绕校三匝”,匆匆记下自己心仪的素材。最吸引我们目光的,依旧是头顶红云的木棉,它用婀娜多姿的身段展示了春天的妩媚。手中的笔在素材本上轻轻滑动,这株木棉便留在了本子上。看看旁边指导我们观察的老师,似乎也是一株木棉,火红的帽子,俏丽的身姿,不知春天美丽,还是老师美丽。

小学毕业了,即将告别母校,告别熟悉的老师与同学了。我们像木棉树上的小鸟,就要展翅远飞,各奔前程……唯有陪伴了我们六年的木棉,还是扎根在原处。我感觉自己又如一片木棉的叶子,掉落尘土,再也回不到枝头。如果有一天我们回来,这株木棉还认识我吗……

木棉,我会永远记住你的,幸好!

小作者这样称颂老师,可谓独具匠心。文章借用木棉树喻示母校的老师,丰富了人们的联想,表达了真挚的感情,寓意深刻、耐人寻味,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美感。

[if !supportLists] 三、  [endif] 讴歌某种品质、精神

《金色的鱼钩》《金色的脚印》这两篇课文的“金色”,寓意光辉、美好、阳光,“鱼钩”“脚印”则各具特别的含义,有不同的典型的象征意义。“金色的鱼钩”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鱼钩”记录着老班长的英雄历程,闪耀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象征着老班长崇高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金色的脚印”表现的人和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像这样的例子,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还有《小木船》《七颗钻石》《搭石》《一个苹果》《万年牢》《落花生》《一件运动衫》《彩色的翅膀》《桃花心木》《灯光》等课文,都是通过事物的象征意义来表达文章的主题的。我们的生活中应该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说你练跳高时有一位同学天天做你的陪练,帮你捡跳高竿,你就不妨写一篇《那根竹竿》,感谢一下这位同学吧。

[if !supportLists] 四、  [endif] 表达某种情感

象征手法常常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看得见的形象,以表现内在的情感。从这个思路出发,一些看似平常的物件,都可以使用象征手法来入文,如爷爷的摇摇车,小伙伴送的胸针,爸爸特别为你种的红萝卜,赋予它们“物的语言”,表达出动人的情感。有个小朋友写了一篇《老家寄来的包裹》,里面有这样的一个片段:

大概一个星期前,回到家里,家里没什么变化,只是多了一只纸箱子。

我问妈妈:“箱子里是什么?玩具吗?”

“打开看呗。”爸爸插话道。

我左一剪刀,右一剪刀干起来,箱子被我“挖”了一个洞,原来里面装的是橘子啊。

橘子一个个小小的,不成样子,就比我的大拇指大一点点儿。橘子有青色的,黄色的,更多是青不青黄不黄的,放在灯光下,还能看到很多小黑点,我猜是虫子拉的屎吧,真是很丑,很丑!我纳闷极了,妈妈怎么会买这么差劲的水果!

拿起一个橘子,我犹豫着剥开它的皮,掰一瓣放进嘴里,橘子在我的舌尖上跳舞,轻轻一咬,汁水就溢出来,还不错,甜!咽一口,汁水从喉咙,经食管,流到了肚子里,肚子兄仿佛在叫:“好吃,好吃!再来一个!再来一个!”

妈妈告诉我,这是奶奶从千里之外的江西寄过来的,是没有洒过农药的,所以才会看起来灰头土脸的,绝对是绿色无公害食品。听到这里,我觉得这橘子不但好吃,似乎还有老家的味道,奶奶的味道。

小作者从包裹这一常见的形象入手,表达了亲人之间的深沉的爱意,正如此文结尾“ 老家寄来的包裹,可不仅仅是包裹 ”一样,可谓含蓄深刻,立意高远,给读者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恰当地运用象征手法,借用可见事物的“物语”,把看不见的品质、情感、思想表达出来,能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这样,就可以更好地展示小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从而突出文章的主题,赋予文章更深的意蕴,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和咀嚼回味的余地。

配套习作一篇:

一个肉丸子

 广东省中山市三乡镇光后中心小学四年级  郑富文

打开记忆的闸门,一件件令人感动的事在我的脑子里回荡。

一天,我们一家四口在吃饭,吃着吃着,汤里面就只剩下一个肉丸子了。我贪婪地盯着这个丸子,但圆鼓鼓的肚子却示意我不要吃,因为我这个小胖墩要减肥。

妈妈似乎看穿了我的心思,把那一个丸子夹进了我的碗里,温和地说:“吃吧,小馋猫,一个肉丸子长不了多少肉。”

我张开大嘴正要吃的时候,一眼瞥到了旁边的姐姐,姐姐已经上高二了,天天都在拼命地学习,好像听她抱怨过学校饭堂的伙食不怎么好。我再定睛一看,姐姐最近真的黑瘦了许多。我夹起丸子,放到了姐姐的碗里,说:“姐姐,你学习辛苦了,多吃一点吧!”

姐姐没有说话,给了我一个灿烂的笑脸,她并没有吃,顺手把丸子夹给了爸爸,关切地说道:“爸爸,您工作辛苦了,您是家里的顶梁柱,您吃!”

爸爸也没有吃,他把丸子夹给了妈妈,笑眯眯地说:“老婆大人,你天天在家里面带孩子辛苦了,你吃最合适了!”

妈妈还是没吃,又把丸子夹给了我:“儿子,多吃一点,你还在长身体呢!”

刹那间,我愣住了。停了一会儿,在全家人期待的目光下,我把丸子夹起,放进嘴里,慢慢地嚼碎。咀嚼着这个肉丸子,我感觉味道不只是原来的香味,仿佛还添加了很多其他的味道,五味杂陈。

生活处处充满爱,每时每刻,我们都生活在爱的包围中,不知不觉中,我一天天长大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