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名将之周瑜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6
                      文/雪影寒松

        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四人前后担任吴国大都督,镇守长江沿岸军事重地,他们骁勇善战,屡建奇功,并称“江东四英将”。“江东四英将”又以周瑜为首。罗贯中《三国演义》为了突出诸葛亮伟大形象,说周瑜气量狭小,容不得人。历史当然不是这样。《三国演义》是小说,小说是虚构的艺术——事实上,《三国演义》虚构的地方着实不少。历史上真实的周瑜不仅气度宏伟,心胸宽广,而且精通音律,胸有甲兵,是内外兼修的儒将。

        周瑜是三国时期伟大的军事家。二十岁出道,十五年征战生涯未尝败绩,是名副其实的“常胜将军”。他性度恢廓,雅量高致。程普早年与周瑜不和,数次侮辱周瑜,周瑜折节容下,始终不计较。程普后来十分敬重佩服周瑜,对别人说道:

        周瑜不仅人品佳,而且长得还很英俊。如此俊雅人物,年纪轻轻就声名远播,吴中人民都亲切地管他叫“周郎”,以表达对他的喜爱。周瑜精通音律,即使酒过三巡,乐工演奏乐曲音符出现差错,周瑜仍然能听得出来,然后一定会回头看一看奏乐者,这就是“曲有误,周郎顾”典故的由来。

        周瑜与孙策同年,两人是好基友。好到什么程度?好到连娶媳妇都是一起。孙策娶大乔,周瑜纳小乔。孙策这逗比为此还开玩笑地对周瑜说,“乔公的两个女儿虽颠沛流离,饱尝艰辛,能够有我们二人做夫婿,应该足以让她们感到欢喜了吧!”年轻时,周瑜空出家中路南一所大宅院让给孙策居住,二人升堂拜母,有无通共。那时“升堂拜母”,让对方进内室见家中女眷,几乎就是结拜兄弟的意思。按孙策的说法,周瑜与他是“总角之好,骨肉之分”,事实确实如此。

        周瑜是国之栋梁。早年与孙策一起白手起家,创业维艰,逐渐平定江东六郡,打下江东基业。建安五年,孙策被刺杀,孙权继承父兄基业。但孙权此时资历尚浅,威望不足。众将军及宾客对孙权的礼节都很简单随便,只有周瑜率先对孙权尽心敬重,行臣子之礼,表示紧紧围绕在以孙权为领导的吴国中央周围,坚决维护新一代江东主人孙权的统治,稳定了局势。江东政权得以顺利交接过渡,周瑜功不可没。

        周瑜是立场坚定的“鹰派”。建安七年,曹操刚刚击败第一大军阀袁绍,兵威日盛,责令孙权送人质。孙权召集手下大臣开会讨论该怎么办。张昭、秦松等犹豫不决,周瑜在关键时刻从容不迫,冷静分析其中利弊。周瑜面对强敌曹操,态度十分强硬,丝毫不妥协,拒绝了曹老板送人质的要求。

        周瑜对孙权做如下陈述。

        理由一:

        理由二:

        理由三:送人质给曹操,向曹操妥协,对主公您没什么好处,撑死了混个闲差,有仆从十来人,车数乘,马数匹,哪里比得上我们割据江东,南方称王来的舒坦?

        综上所述:主张不送,静观其变。孙权采纳他的意见,下定决心挺直腰板,强硬一回。

        周瑜在关乎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面前,保持理智的头脑,从容应对,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建安十三年,曹操南下荆州,获刘琮水军数万,进逼东吴。为了恐吓吴国,曹操对外宣称自己手握八十万大军。消息传开,吴国上下非常害怕。孙权再次紧急召开会议商量对策。除了周瑜鲁肃,其余大臣们都认为,我们干不过曹操,还是投降吧。这次又是周瑜站了出来,毅然树起“鹰派”旗帜,主张坚决抗击曹操,指出曹操必败。理由如下:

        周瑜首先是站在道义的高度,定义战争的正义性。曹操是汉贼,这次大举进军纯粹是送死…

        二,即使北方局势稳定,曹操没有后顾之忧,曹操贸然放弃鞍马,水上作战不是我们的对手。况且北方现在并不安定,马超、韩遂这些幺蛾子还在函谷关以西威胁曹操后方。

        三,曹操放弃鞍马,与我军进行水上作战,这本就不是曹军所擅长的。加上天气寒冷,马匹又缺少草料,中原士兵千里迢迢来南方,肯定会水土不服,疾病丛生。

        以上几项,正是用兵大忌,而曹操冒险不顾。说完,周瑜立了个flag:给我精兵三万,进驻夏口,保证打败曹操。

        孙权为周瑜点赞,于是孙刘联盟成立,共抗曹军。

        曹操虽没有八十万,但孙刘联军兵力实在是不多。赤壁之战交战双方真实兵力如下:曹军二十多万(自身原来十五六万加新获刘琮七八万)VS孙刘联军五万(周瑜三万+关羽两万)。周瑜在此战中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双方大军在赤壁相遇,上演生死决战。大战一触即发。陈寿《三国志》记载:

        敌我刚一交手,周瑜就力挫曹操所部,把曹军逼到长江北岸,孙刘联军驻扎在南岸。这是很关键的一步——为黄盖用火攻创造战略前提和条件。唐朝诗人杜牧有诗道,“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简单粗暴地把周瑜善于利用气候条件归结为偶然因素。看似偶然,其实必然。赤壁那地方地形很奇特,整个江岸呈现出“北陡南缓”的特点。北岸是陡峭如刀的悬崖,南岸地形则很平缓。此时是十一月,刮的是西北风。北风怎么会变为东风呢?原来西北风经过赤壁时被北岸陡峭高山所阻,改变了风向,变为了东南风(东风)。由于周瑜常年在附近屯兵驻扎,对赤壁周围地形、气候了如指掌,巧妙利用天时地利,运筹帷幄,辅以火攻,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击败曹操,创造了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为三分天下奠定基础。

        建安十五年,周瑜还江陵,道于巴丘病卒。英年早逝,享年三十六岁。

        周瑜戎马一生,经历大小战斗无数,未尝败绩,但军事作战最辉煌的时期是他生命的最后三年:

        江夏之战斩杀黄祖,扩大了吴国作战半径,打通了进军军事重地荆州的道路;

        赤壁之战大败曹操,曹军再也无力南下,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本格局;

        江陵之战击退曹仁,将曹军全部驱逐出长江流域,缩短了曹军赤壁败后的喘息时间。

        就像周瑜同僚评价他说的那样:

        周瑜在他戎马一生的军旅生涯中表现出一代名将的高水准,指挥若定,气定神闲,运筹帷幄,胸藏甲兵,使自己短暂的人生绽放出照耀三国夜空的灿烂光芒。

        三国时期,时势造英雄,名将辈出,群星璀璨。而在三国诸多名将中,我觉得最出彩的一群应该是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关羽、赵子龙、曹仁、邓艾、曹真、张辽、夏侯渊、张郃等(曹操、诸葛亮比较特殊,不参与排名)。我认为缺少了以上诸将,任何三国名将排行榜都将黯然失色。而我自己最喜欢周瑜。喜欢他雅量高致、心胸宽广的如玉人品。喜欢他面临强敌仍指挥若定、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儒将风范。喜欢他绝不畏缩妥协的强硬作风,喜欢他在绝境中仍保持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从容和自信。

        一代名将,实至名归。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