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马斯洛需求三个层次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3
关于读书,我国清代文学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道:“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王国维定义的读书的第一重境界:厚积薄发。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一重境界是读书的初级阶段。要先确定好目标,然后博览泛读,正如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读的多了才能全方位的丰富自己,进而提高自己书写和表达的能力。

第二重境界:持之以恒。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原词是表现作者对爱的艰辛和无悔地付出,其意在表达成功从来都不是唾手可得、轻而易举的,都是需要经历一番辛苦、孜孜以求、甚至废寝忘食,就算人瘦带宽也不后悔!只有又这样的持之以恒的态度,有热衷于认真做一件事的决心,方能有所收获,有所成就。

第三重境界:返璞归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用四个字形容就是“豁然贯通”。当然这一重境界是建立在另外两个境界之上的,明确了目标,下足了功夫,自然便会豁然贯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这是经历过一番辛苦之后的累累硕果。

前两重境界重点在于过程,最后一重境界重点在于体悟。

根据马斯洛需求五个层次理论,又可以把读书分为三个方面:身、心、灵。

“身”是指物质世界,也是马斯洛需求理论人的安全和生理两个最基本的需求。有诗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富不读书富不久,穷不读书永远穷”。把读书视满足人最初的两种需求的方法。

这个说法不能解释那些富人比如马云为什么还在读书,犹太人每年读60本书,日本人每年读45本书,中国人人均每人不到2本。

很多家长在鼓励孩子时认为让孩子多读书才能赚取更多的财富,却忘了,不如把孩子变成财富,为什么只把孩子做为一个赚钱的人,不把孩子变成一个值钱的人?

“心”是指精神世界,也是人的尊重和社交的需求。有诗云“腹有诗书气自华”, 读书如洗澡,前者洗灵魂,后者洗肉体。一个人要为自己的长相负责,是说一个人在15岁前,长相是遗传自父母,15岁后精神长相因读书而改变,人生因读书而气象万千。

马云身高1.55米,拿破伦身高1.56米,邓小平身高1.57米,他们的精神长相都非常高大。

日本首相小泉淳一郎说:“壮而好学,老而不衰,老而好学,死而不朽”是马斯洛需求理论尊重需求的这个阶段,读书是自己的,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灵”是指道德境界,最高境界的读书源于道,是更高级的境界。圣人云“读书源于慈悲”。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毛泽东为为类解放而读书都是发自内心,树立远大、美好、无私的梦想而读书。

朋友,你喜欢读书吗?“身”“心”“灵”的三重境界你处在哪个层面呢?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