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武直-10”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4-25
谈谈“武直-10”
其实这款直升机专业的名字叫“直-10专用武装直升机”,简称直-10,不过既然大家都习惯了武直-10的代号,也就用了,并非错误。为什么我们要搞专业武装直升机?早在朝鲜战争时期,美国的直升机就大量参战了。那时候刚诞生整的不够明白,故障特多,不过也为执行侦查和医疗救援任务立下汗马功劳。越南战争更被称为直升机的战争,美国直升机漫山遍野的跑来跑去,为大兵们运输人员、物资、大炮、车辆等等,同时直升机也开始装上武器参与火战斗了(比如UH-1直升机)。当时直升机上火力这么好用,那就发展专业的武装直升机去支援自家地面大兵们作战,于是很快第一款AH-1武装直升机被开发了出来,首批12架抵达前线,这种专业武装直升机拥有更强大的且持久的火力,压制地面作战火力更凶猛,集体好评,然后追加订单,再然后就有214架被送到了前线,工业实力强就是这么任性。
既然武装直升机这么好用,于是同时期苏联也开发了自己的米-24武装直升机,可老毛子与美国的理解又不同,米-24是一种坚固运输战斗小队并提供强大火力支援的武装直升机。由于肚子里要装8名士兵,机体肥大,正面受弹面积就大,这种直升机攻击凶猛可在阿富汗战争中损失惨重(主要还是此时有了肩扛防空导弹:毒刺)。之后美国和俄罗斯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分别研制了自己的第二代重型武装直升机,也就是大名鼎鼎的AH-64阿帕奇和米-28,两款直升机性能上各有所长,可命运却截然不同。
AH-64在之后参加了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摧毁坦克那叫一个摧古拉朽,甚至一度让人怀疑坦克未来还有用吗?而米-28却遭遇了苏联解体,俄罗斯仅仅采购了不到100架而已。但是在战争中,武装直升机的表现堪称完美,完美的压制了钢铁洪流:坦克,尤其是伊拉克战争中,萨达姆苦心经营的钢铁洪流在仅仅几十天时间被打崩溃,路边到处摆满了各种坦克残骸,这里边就有武装直升机很大的功劳。
作为一个军事强国,或者说怀揣着军事强国梦想的中国来说,我们的高层真的意识不到武装直升机的重要性吗?显然不是,但是在美苏两个大流氓发展第一代、第二代武装直升机的时候,那时候我们工业薄弱,连普通直升机搞出来都性能平平,更何况武装直升机呢?而到了90年代,这时候我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直升机发展基础,直-8、直-9已经发展成熟,因此武装直升机的发展也是时候提上日程了。
军方对武直-10研发提出了过高的指标。1998年,直-10正式立项,此时我国的科研机构也对武装直升机有了大约8~10年的预研期,积累了一定的基础。而军方更是对武装直升机项目抱着极大的希望,对机动性、武器装载量、航程、隐身能力等主要参数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均瞄准世界经典武装直升机的技术战术指标。那么武装直升机,陆军最看重的是什么?专业武装直升机最重要的当然是作战能力,因此任何研发都要围绕战斗力提升展开。
与一般军用直升机相比,专用武装直升机就是低空的格斗高手,是浑身上下武装到牙齿的猛禽,因此军方提出武直-10要尽量窄,减小正面受弹面积,还要隐身设计减小雷达的成像面积,噪音要小以降低对方发现的可能性,速度和机动性方面要追求极致,载弹量要大等。一旦武直-10研发成功,将可以与世界最先进武装直升机匹敌。
武直-10初期研发意外的顺利。据外媒报道,武直-10的初步设计由俄罗斯卡莫设计局完成,随后转移给昌河飞机公司的602所主导整个设计开发工作,昌河飞机公司负责最后整合与总装,哈尔滨飞机公司负责旋翼系统,并有中国内部四十多家厂商参与。由于军方过高的要求,给武直-10的研发带来了极大的风险。首先是我国从没有武装直升机的设计经验,而军方提出了过高的设计指标;第二新技术超过20%就基本就会研发不下去,研发部经过论证硬是得出只有18%的新技术指标,但其实我们也是第一次搞,技术都是新的,而且存在几个重大难题,第一是发动机问题如何解决,当时没有合适的发动机,第二顶部和尾部的旋翼系统需要重新设计以满足武装直升机的需求;第三发动机与旋翼的传动系统等。
武直-10的初步研发设计似乎比想象中的顺利,首先发动机方面确定了先购买国外先进产品,同时自主研发的思路,于是我们看上了加拿大的加拿大普惠PT6C-76C涡轴发动机,动力达到了接近1200千瓦左右,而且前期谈判成功的拿下了。第二旋翼的材料上采用最新复合材料的研发,非常顺利的就成功并通过检测。同时为了降低旋翼的噪音,降低被发现的可能性,直-10通过大量的试验采集最终决定主旋翼采用5片桨叶,尾旋翼则放弃“十”字布置采用剪刀式布置,有效的降低了噪音的隐蔽性。至于第三个难点传动系统,这个倒是花费了不好时间和经历,比如桨骨架核心中心件采用了钛合金,由于生产工艺上误差,结果3个月试验期第一天都没承受住就坏了,之后不断的改进工艺和材料,最终才合格。
至于机体外形设计上,首先就是满足军方要求的窄机身,飞行员座舱采用纵列阶梯式布局,阶梯布置让前座驾驶员和后座武器操作员都获得良好视野,也满足了窄机身的要求。另外机身至机尾大量采用折线和平面,这能有效的将雷达波折射到其他方向,减小正面雷达波反射面积,提高隐身性能。为了追求更高的性能,直-10整个机身和机体内设备材料等大量采用钛合金、复合材料,一切设计工作似乎很顺利。
2001年直-10的整体设计完成,2002年全部图纸和技术资料编制完成,并交付工厂生产。2003年试验样机装配完成,4月直-10首飞,比预期计划提前了2个月,首飞仅仅是简单的盘旋和通场,一切非常成功。加拿大发动机断供带来的苦恼怎么如此顺利?于是麻烦制造机鹰酱出手了,告知自家头上的小弟:必须立刻马上停止普惠PT6C-76C发动机的供应。作为美帝绝对小弟的加拿大根本顶不住压力,于是发动机没了,而此时我国仅仅采购6台发动机,够前期3架直-10的试飞工作,后续怎么办呢?
这次发动机断供事件可以说是武直-10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挫折,而中国航发南方公司正在为自主研发的涡轴-9发动机烦恼着,很多零部件问题不断,突然要求加快进度,怎么办?在巨大的压力下,下了狠心用上了当时贼贵的3D打印模技术,这才完成了零部件的生产,但成本也直线飙升。2006年涡轴-9发动机试验机组装完成,结果在一次例行检查中发现固定涡轮叶片的榫齿轮有裂纹,涡轮叶片可是发动机的关键,他的工作环境可是要面对上千摄氏度高温下,运转达到每分钟四五万的转速,每个叶片转起来离心力就高达5吨左右,而裂纹很可能导致叶片断裂而发生重大事故。发动机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最关键技术,直-10立项后其他方面技术稳定的得到解决,但是发动机研发一再推迟。
好吧,既然还有几台发动机就多用这些发动机试验了,同时工厂也不等了,在武装-10都还没定型的情况下就生产了24架出来,这说明陆航已经对专业武装直升机简直是求知若渴。同时另一个坏消息来了,涡轴-9发动机虽然有毛病,但是不影响一些基本的测试,这款发动机动力功率也就1000千瓦,这其实勉强满足武直-10最初的要求。可是谁让我们谈下了更好的发动机呢?于是研发人员一拍大腿就提高了20%的指标,设计成大马拉小车,以增加武直-10的机动性能。再加上以前也没有设计武装直升机的经验,反正发动机的盈余量大,于是各种探测、攻击、防卫措施不断增加,于是直-10严重超重了,怎么办呢?
这时候就只有请示军方:要不我们先用猴版的涡轴-9将就用着,现在性能差一点没什么,以后有了换上去就好了。结果军方本身就对这款武装直升机期望甚高,降低要求?反正火力不能减,战斗性能不能减,这是军方不可逾越的底线,怎么办?设计人员们合计合计就开始分配任务了,机身和机载设备全员减重,大家你减点我减点,重新优化布局,于是乎基本重新推倒设计一遍,据说稳瞄系统重新设计后性能更好,还减重了几十公斤,被重点表演了一顿。至于其他基本还是牺牲机体结构,机身骨架就减了好几根,装甲防护板减了不少,还有发动机的红外抑制装置据说也减了等等吧,减重指标任务下达1年后,任务完成。
正好此时发动机攻克了那个材料开裂问题,采用了第二代单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