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公里负重野营拉练需要注意什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5-07-31
1、摩裆
摩裆是由于裤裆瘦小,裤头太小太紧,行军时上下前后摩擦,造成大腿内侧皮肤损伤所致。“摩裆”多见于热区或夏季行军时,由于出汗多、雨水多,衣裤常被浸湿,使裤裆紧贴大腿,以致引起“摩裆”。
“摩裆”的主要表现:开始为大腿内侧皮肤发红、充血,若不及时采取预防措施,继而患处表皮糜烂,溢出浆液性分泌物。接触患处有疼痛感,对行军有妨碍。
“摩裆”的预防措施:行军中尽量穿半旧裤头和长裤,腰带系在髋关节以上2-3cm处为宜,使裤裆宽大部分尽量降到腹股沟以下部位,以免摩擦;行军中若大腿内侧有摩擦痛感时,应在患处涂上凡士林等油剂,以减轻局部的摩擦。
2、脚泡
脚泡是影响部队行军能力,增加疲劳的一个重要因素,其发生原因是由于长时间的行走,脚底汗湿使表皮软化,脚底着力部位长时间摩擦,促使局部组织液渗出而形成脚泡。通常行军头几天发生较多,以后随锻炼适应,脚泡发生率逐步降低,与袜有褶皱、鞋袜潮湿,鞋号过小、负重不均、走路不稳、掉队追赶、道路情况、行军锻炼、足疾等因素有关。
预防措施:
(1)加强行军锻炼:行军锻炼要循序渐进,逐步增加行军速度和负重,行程先近后远。实践证明有锻炼的老战士,行军脚泡发生率较低。
(2)鞋袜要合适:鞋子大小要合适,最好是半新解放鞋且要大一号。袜子要合脚,并保持清洁、柔软、干燥、平坦、无泥沙。
(3)行军速度要均匀:行军时不能时快时慢,步伐平稳均匀,要全脚掌着地。走公路时两边的队列要经常调换,队列的末尾较累,必要时调整行军序列。
(4)宿营后用热水烫脚:用热水烫脚可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对易发生脚泡的部位加以按摩。
3、脚肿
脚肿多发生于长途行军的中期和后期。其主要原因是平时缺乏锻炼,当行军强度大或负重量大时,以及走路不均,引起下肢肌肉过度疲劳,局部血液回流不畅,此外不同程度的扭伤,也可引起肿胀和疼痛。
预防方法是加强行军锻炼。行军时应低抬脚、迈大步、步态温,可以减轻肌肉的疲劳。鞋带、裤带、裤脚和踝、膝关节,宿营时热水烫脚。
已发生脚肿的应积极治疗,可采用热白酒、热醋擦拭肿胀部位,也可用松节油、樟脑油等反复涂擦患处,具有止痛消肿的作用。
4、常见的挫伤与扭伤防治
挫伤是外伤所致的皮肤和皮下组织损伤,皮肤无裂口,局部青紫,皮下淤血、肿胀、压痛,以四肢部位多见,可有功能障碍。严重挫伤可合并骨折、脱臼和内脏的损伤,以致发生休克、昏迷。应及时送有条件的医院单位救治。对挫伤的一般处理如下:
(1)对皮肤有轻微擦伤者,消毒后,以无菌敷料包扎,并将患肢抬高休息。
(2)肿胀、疼痛明显者,可外贴风湿跌打膏、伤湿止痛膏、玩应膏。
(3)若手指挫伤有甲下血肿时,可在局部消毒后,针刺放出积血,外用纱布包扎。
(4)必要时给以抗菌药物,以防感染。
扭伤:
扭伤是关节附近的韧带部分纤维断裂,并伴有出血,受伤部位关节局部肿胀、瘀斑、功能障碍及压痛。扭伤常发生在踝部、腰部、颈部。踝关节扭伤时,应注意与踝部骨折、脱位相鉴别。对扭伤的一般处理如下:
(1)四肢关节扭伤早期,应冷敷治疗,以减少局部组织充血、出血、肿胀。患肢抬高休息。
(2)可用韭菜、凤仙草(全草)、节骨草或山里红等捣烂外敷。内服跌打丸、舒筋活血片等。
(3)根据病情可采用推拿疗法、针刺疗法或普鲁卡因封闭疗法。踝关节扭伤可用
3-4条胶布固定,使踝部翻向伤侧位。
(4)扭伤24小时后,局部可做理疗或热敷。
5、行军骨折的预防
多发生于连续行军的情况下,一般无骨折的应急症状,易被忽视。其损害部位多见于第二、三拓骨中点的稍下方,为一种横断骨折。其发生原因是由于长时间行军造成的足底肌肉痉挛,使骨膜和软组织内的血管被阻塞而引起水肿,导致患骨脱钙及原处骨膜下有新骨沉积,由于长时间行军促使足部的肌肉、韧带的保护与支持作用减弱,当负重过多,足前部的压力增加时,可引起骨折。行军时有局限性疼痛并逐渐加重,轻度肿胀,压痛明显,确诊需经X线照片检查。
防治办法是加强行军锻炼,对新兵要掌握循序渐进的原则。对有脚肿、局部疼痛者,应酌情减轻负荷。经治疗后仍有疼痛者,及时进行X线检查确诊。已发生行军骨折时,可局部固定、包扎,休息三周。骨折较轻者经适当休息,月余也可自愈。
6、如何应对低血糖症
低血糖症在行军中较为常见。多因体质虚弱、吃得少、休息不好,尤其空腹行军时产生一种暂时性昏厥现象称为低血糖症。负荷行军时能量代谢高,造成大量糖原消耗,若补充不足,血糖就会持续下降,当将至50%以下时,脑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发生障碍,神经系统功能受抑制,出现头晕、疲乏、饥饿感,面色苍白,出冷汗,甚至昏迷。
防治措施:
出发前休息好、吃饱、喝足,并带干粮、水壶。冬季行军尽量在途中休息时供给热食,以免干粮冷硬而降低食欲。出发前背包要打紧,途中背包要贴背,以减少疲劳。发现前驱症状时,使其平卧、头低位,解领口,松腰带,给热茶或糖开水。意识不清者,可针刺人中、合谷、涌泉穴,苏醒后给热饮料和干粮,收容乘车。
7、住帐篷的卫生要求
单层帐篷隔热性能差,夏热、冬冷;雨季帐篷内地面潮湿。在野外环境,帐篷仍为防止自然气候不良影响的一种简便、实用的装备。帐篷的设置:冬季设在避风向阳处,周边可用雪或土围严,以利防风保暖。宿营较久时,帐篷地基可用沙土垫高夯实,四周堆砌30-50cm高的围墙挡风。帐篷内取暖,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力求使帐篷内有一个较好的微小气候环境。夏季帐篷宜架设在稀树林内,亦可增大帐篷间的距离,以利通风。根据条件,白天可卷起帐篷底四边,以利通风降温。还可在帐篷上放湿树枝叶,或在帐篷内洒水,以达降温的目的。
8、野营的饮水饮食卫生要求
(1)野营饮水卫生要求
搞好野营饮水卫生是做好野营卫生防病工作的重要内容。
部队野营前,首先要搞好水源卫生侦查,包括水源类型、水量、水质及其周围的卫生状况等。同样条件下,应优先选择地下水源,如井水、泉水等。一般不需要沉淀、过滤处理,直接消毒消毒后即可引用。如无地下水源时,应择优选择地面水,一般认为山溪水-水库水
-江河水-湖水-雨雪水的顺序选择为宜,必须根据水质情况进行水质改善,确保引用安全。在野营中还要根据野营任务和环境条件采取快速、简便、有效的卫生防护措施,保证供给部队量足、质好、符合卫生要求的饮用水,并坚持“三消一保证”,即坚持饮水消毒、漱口水消毒、洗碗水消毒,保证开水供应,禁止喝生水。
(2)野营饮食卫生要求
搞好野营饮食卫生是预防食物中毒、肠道传染病和营养缺乏症的重要措施。野营训练的饮食卫生条件发生了较大变化,很容易出现肠道传染病、食物中毒等,影响野营训练任务的完成。一是要选好厨房设置的位置,一般要求是靠近水源,远离厕所、猪圈、污水坑、粪场等污染源,周围环境要清洁。二是要进行卫生整顿,清除周围垃圾,铲除杂草,填平坑洼,挖好排水沟,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杀虫、灭鼠等,改善周围环境。三是因陋就简地建立一些卫生设施,如主副食架、防蝇帘罩、流水洗手洗完设备等。四是坚持各项卫生制度,
如经常保持厨房清洁整齐,生熟刀板分开使用等。五是努力改善伙食,选用营养价值高、且易于消化的食品,保证官兵在野营条件下,能吃饱、吃好、吃得卫生,以满足集体热能及各种营养素的需要。
9、野营粪污的处理在粪污中含有大量致病菌、病毒和寄生虫卵。若处理不当,可污染土壤和水源,导致蝇蛆滋生,造成疾病的传播和流行。因此,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搞好野营粪污处理。
野营条件下要构建临时厕所,位置应设在营地下风向的一角,远离营舍、水源、厨房(一般距厨房、水源50米以上,距营舍30米以上),厕所周围要挖排水沟,防止雨水灌入使粪便溢出。无论构建何种厕所,均应单独挖小便渗坑或专设小便桶。
野营厕所必须加强卫生管理,建立卫生值日制度,每日进行清扫整理,定期碰洒杀虫药物。如发现肠道传染病,应单独挖坑,每天可用10%-20%漂白粉进行消毒。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