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来的古文言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22

1. 求有关迟到的古文

迟到检讨书(文言文)

本人于昨日迟到,十分惭愧。对于迟到,吾心怀深深内疚,深知学需严谨,人需自制。业精于勤而荒于嬉。但吾并非嬉于学业,只奈确为能力欠佳,身不由己,常被内心一强大惰性与随性驱使滞留不前,目光凝聚不动声色,心中恐惧不安忐忑。游走奔跑于尘土,常常身不由己,而后自惭形秽。迟到一事,实为吾无涯人生之一隅,渺小似可忽视,却又深藏吾心之悲痛,融惧、惰、随、恐、卑、隘、狭于一体而成一表相,令家人担忧,老师气恼,自己惭愧。于此吾定痛下决心,以坚强抗击命运之苦难,定以坚强勇气成一番事业。

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2. 《为学》古文言文

【作者资料】 彭端淑(约1699一约1779年),字乐斋,号仪一,四川丹棱人。

他是清代四川的著名文学家,与李调元、张问陶并称清代四川三才子。 彭端淑从小聪慧颖异,十岁即能文。

他与弟彭肇诛、彭遵泅于紫云山下“相为师友”,同窗苦读达六年之久。他后来的成就并不是靠先天的才气,而主要是得力于后天的踏实勤学。

他曾写过一篇著名的散文《为学一首示子侄》,说四川有一穷一富两个和尚,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到南海朝圣。”富和尚问:“你凭什么前去?”穷和尚回答说:“我带一瓶一钵就够了。”

富和尚说:“几年来我想雇船去,还未能实现呢,你凭什么去得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去告诉富和尚。富和尚深感惭愧。

这个故事,生动扼要地论述了做任何事情其难与易、主观与客观之间有着辩证的关系,特别强调它们是可以转化的,转化的条件就是人们主观上刻苦努力、顽强奋斗的精神。彭端淑正是从立志苦行的僧人那里,敏悟到具有普遍性的道理。

从而工苦力学。他说:“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彭端淑在为官期间,虽力求进取,决心兴利除弊,上报朝廷,下慰民望,不愿碌碌终此一生。

但是,当时的清王朝已进。人极为兴盛的乾隆时代,经济文化也出现了相当繁荣的兴旺景象,而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也日益尖锐复杂了起来。

彭端淑在多年的为官生涯中,看到了清王朝表面繁荣下面民生维艰的社会现实,官场中的明争暗斗,最高统治者的好大喜功,因而内心逐渐滋生了一种愤懑和惆怅之情,消极避世的隐追思想也逐渐地发展了起来。他在一次监督运送大十去粤西的归途中,失足落水,虽幸免于死,但却认为这是大难即将临头的预兆。

他仰天长叹:“人于宦途不满意,辄以咎人,此谁挤之者!今不葬鱼腹,天于我厚矣,复何望焉。”即由广东辞官归蜀。

归蜀后,彭端淑便在成都锦江书院“以实学课土”担任主教,开始了他一生中作育人才的教学生涯。锦江书院是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由四川按察使刘德芳在成都原文翁石室遗址上建立的省立最高学府。

学员选自省内秀才以上人员,学员学费、生活费由清 *** 拨给该院的学田供给,在院学生有两百人左右的规模,著名学者李调元曾是该院学生。彭端淑主锦江书院讲席之后,以他广博的学识,竭尽他晚年的全力于教书育人。

此时,他对宦海仕途生活极为厌倦,甚至悔恨自己过去热衷什途力争功名是误落尘网,陷入歧途。他在《寄仲尹》这首诗中说:“‘疲驴消日月,薄宦久;”‘脱羁地,鸿雁游海天。”

直到老死,彭端淑把他一生中的最后约二十年时间,全部贡献给了四川的文化教育事业。他在《戊戌草·寒食》一诗中有明确的记载:“锦江栖迟二十年,每逢寒食一清然。”

这对他讲席书院的时间和心境都作了生动形象的描述。 彭端淑一生苦工诗文,他一直坚持“诗学汉。

魏,文学左、史,皆诣极精微”。但在文学道路上,他却是有一番曲折经历的。

他在《白鹤堂晚年自订诗稿》的序中说:“余一生精力尽于制义,四十为古文,五载成集,近五十始为诗,已二十五年矣。”“制义’即人股文。

可见,彭端淑在五十岁以前,主要是致力于八股和古文。尽管他在古文方面“学之可为至笃”,然而在清廷专制统治和“文字狱”的压力下,他是不敢也不可能“妄有所作”的;而束缚思想的八股文也妨碍了他在文学上的发展。

直到近五十岁时,他的一些作品才表现出激越奋进。深沉稳健的倾向,给人以鼓舞和教益。

为官时的经历使彭端淑对民生维艰的社会现实有深刻的体会,因而在他的诗中对广大贫苦农民寄予了满腔的同情。每当荒年歉收,饥民无衣无食,他总是忧心如焚。

他在《夏镇》一诗中愤愤地写道:“粟米贵如珠,顿年遭水浸。男妇多鸠形,鱼虾实为命。”

在《七月十六日》一诗中又对长年勤劳耕作的贫苦农民寄予了“忧早几经旬,农夫心独苦'的深情赞叹! 彭端淑写景的诗很有情味。如记锦江春色的《清明》:“步出郭西行,惊心节复更。

花残寒食雨,春老杜鹃声。荠麦村村秀,新烟处处生。

锦城风物好,无那故乡情。'如果不是春大到成都郊外走上几趟,如此有情味的诗情是怎么也体会不到的。

彭端淑一生著述较多,可惜不少已经散佚。他与其弟彭肇殊、彭遵泅曾共性于京师,俱以文知名于当时,一时有“丹棱三彭”之称。

当然,在“三彭”中,以彭端淑最为著名,影响 也最大。有《白鹤堂文集》、《雪夜诗谈》、《晚年诗稿》等传世。

彭端淑活了八十一岁,死后葬于彭山县公义场罗家山,至今尚有坟台遗址。 【注释】 为学:做学问,求学。

资:天资,资质。 昏:头脑迷糊。

逮:到,及。 材:才能。

庸:平凡,平庸。 旦旦:天天。

怠:懒惰,松懈。 倍:超过。

屏弃:摒弃,舍弃。 圣人:指孔子。

道:思想,言论。 卒:终于,最终。

鲁:迟钝。 用:用处,功用。

岂:难道。 常:不变的,固定的。

鄙:边远的地方;边境。 语:读四声,告诉。

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属浙江省舟山群岛)。 何如:如何,怎么样?这里是商量的。

3. 像是庄生梦蝶的古文言文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缘木求鱼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王笑而不言。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王曰:“若是其甚与?”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曰:“可得闻与?”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曰:“楚人胜。”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

很多成语都是这样的故事,很有意思的。

4. 描写柳树的古文言文

采 薇 《诗经·小雅》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赠柳 李商隐(唐)

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

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

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离亭赋得折杨柳 李商隐(唐)

暂凭尊酒送无聊,莫损愁眉与细腰.

人世死前惟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

柳 李商隐(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江边柳 雍裕之(唐)

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

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

杨柳枝词 白居易(唐)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如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垂柳 唐彦谦 (唐)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

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

咏柳 贺知章(唐)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咏柳 曾巩(宋)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如梦令·咏柳 曹雪芹(清)

岂是绣绒残吐,卷起半帘香雾,

纤手自拈来,空使鹃啼燕妒.

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

杨柳枝词 厉鹗(清)

玉女窗前日未曛,笼烟带雨渐氤氲.

柔黄愿借为金缕,绣出相思寄与君.

兰陵王·咏柳 周邦彦(北宋)

柳阴直,烟里丝弄碧.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

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

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高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

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侧,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

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 没有文言文,只有古诗词!

5. 翻译古文言文中的

适通谪,被流放或贬职。

唱通倡,首发。

以通已

指通旨,意图

1、江水都呈青白色,深深的水流清澈得千丈也能见底。 2、像鸢鸟一样极力追求功名利禄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那些筹划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 3、横斜的树木在上边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 4、把他们土地上生产的出来的都拿去,把他们家里的收入也尽数拿去(交租税,仍不够) 5、哪像我的乡邻们天天都在危险之中呢!

6. 关于神话的短小古文言文

〔原文〕

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逮之于禺谷,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摘自《山海经》)

〔释文〕

夸父不自量力,想要追逐太阳的影子,在太阳沉落的禺谷,抓住太阳。将饮黄河之水,不够,又要去大泽湖饮水,没有走到大泽,就渴死在道路上。

夸父与日竞走,在阳光照射下,口渴要喝水,在黄河、渭河饮水,水不够喝,又向北去大泽湖饮水,还没有走到大泽湖,就渴死了。遗留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