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第四章态度与行为读书心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02
       

罗伯特.阿贝尔森说,我们训练有素,十分擅长为所做的事情寻找理由,但是并不善于做那些我们为之寻找原因的事情。我们为什么讨厌那个人,喜欢这个人?我们会找出各种理由解释,但是为什么呢?为什么喜欢她?本章探讨了态度和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

        我们经常言行不一致。一方面外界环境道德的高度要求我们做彰显我们道德水平的事,另一方面我们本身贪婪的人性会暴露很多相反的态度。我们看到网络上曝光的一些官员一边在大庭广众之下宣传着反腐,一边贪婪的敛财。前些天曝光的的明星牛XX吸毒事件,她一边在微博表达着自己坚定的态度,没有吸毒,另一边她被警方发布公告被抓到吸毒。家庭生活中,我们一方面表达要情绪平和和孩子沟通交流,另一边看到孩子玩手机不学习,气不打一处来,一忍再忍忍无可忍,最后爆发了激烈的战斗。

        我们内在的态度到底是如何与我们外在的行为相联系的呢?令人惊奇的发现,态度并不能很好的预测行为,改变人们的态度很显然不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人们的行为。我们态度上知道怎么做,却按照相反的方向行动。这些发现让社会心理学家急于去寻找我们经常言行不一的原因。最终得出的答案是,我们所表露的态度和做出的行为各自受许多因素的影响(情境,人格特质,过去的经验等等)。在以下条件下态度能够预测我们的行为:1.如果把“其他因素的影响”最小化;2.如果态度与预测的行为(比如对投票的研究)紧密相关;3.如果态度是强有力的(以某一些事提醒我们牢记这点,或通过直接的经验意识到这点)。在这些情况下,我们的所思所想与我们的行为会紧密相关。

        以上,让我们看到,知易行难,要将想法付诸实践是世界上最困难的事(歌德)。美德的说教要比身体力行容易得多(拉罗什福科)。态度对行为的影响也许没有我们以为的那么大。

        行为对态度有什么影响呢?作者从角色扮演,言语变成信念,邪恶行为与道德行为和社会运动四方面阐述了行为对态度的影响。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言语变成信念。

        如果我们讨厌一个人,却强迫自己不停的接近这个人,说这个人好,会发生什么?会不会改变我们的态度呢?答案是肯定的。我们的言语会变成我们的信念。

        罗森塔尔效应证实了这一假设。1968年的一天,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助手们来到一所小学,说要进行7项实验。他们从一至六年级各选了3个班,对这18个班的学生进行了“未来发展趋势测验"。之后,罗森塔尔以赞许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老师,并叮嘱他们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其实,罗森塔尔撒了一个“权威性谎言",因为名单上的学生是随便挑选出来的。8个月后,罗森塔尔和助手们对那18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复试,结果奇迹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个个成绩有了较大的进步,且性格活泼开朗,自信心强,求知欲旺盛,更乐于和别人打交道。显然,罗森塔尔的“权威性谎言”发挥了作用。这个谎言对老师产生了暗示,左右了老师对名单上的学生的能力的评价,而老师又将自己的这一心理活动通过自己的情感、语言和行为传染给学生,使学生变得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从而使各方面得到了异乎寻常的进步。后来,人们把像这种由他人(特别是像老师和家长这样的“权威他人”)的期望和热爱,而使人们的行为发生与期望趋于一致的变化的情况,称之为“罗森塔尔效应"。

        生活中,我们怎么把言语变成正向信念呢?表达正向的言语。比如,把我讨厌你,换成我喜欢你。把我担心你,换成我相信你。

        这不是昧着良心说话吗?是,很难受。我们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决定在生活中不用或者用。这是心理学家已经通过实验证实告诉我们有这么一个理论视角。换一种思维方式,想ta 的美好的一面。美好他人,最终美好的是自己。

        我们为什么喜欢这个人呢?我们并不是因为别人对我们好而喜欢他们,而是因为我们对他们好(列夫.托尔斯泰)。用行为影响态度。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