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说:救猫还是救画都行,就怕救出莫名的优越感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1

“美术馆着火了,一幅名画和一只猫,你救哪个?”在新一期的《奇葩说》里,恐怕是六季以来的巅峰之战。导师和队长之间的逻辑思辨和开杠反应都让人眼前一亮,以至于整场思绪都跟着辩手们走。

02

下面笔者将依次拆解辩手们的观点。(看过节目的,可跳到03)

从詹青云开始,以抗日战争的故宫文物的迁徙一事,将救画的行为上升到了对于艺术的传承。

然后许吉如将猫与弱势群体联系在一起,质问就画者,你如果是那一只猫呢?不可否认,在如此高密度的价值输出过程中,确实很容易会被辩手声情并茂的陈述所打动,如果我是那一只猫呢?

在尚未能做出反应时,黄执中直接利用了这一动摇,敲下一记狠锤。如果你是那一副画呢?在当时情境下,困于学识和思辨反应,笔者的价值观一直跟着辩手波动。(现在细想,救画/猫的意义模糊于弱者怜悯,感觉自己被利用了)

随后,黄执中又提到了人的格局决定了他的同理心,他举例朱自清一文中所写,孩子在笑话捡橘子的男人,胖子捡橘子。又进一步举出了,“亲人的离去会流泪,隔壁村的死活关我屁事。” 和八大山人的名画。

前后紧扣的例子,论述了同理心与格局高低的问题,虽然没有直截了当的输出教画兼具更高的品格,但通篇都充斥着救画者格局始终高人一等。

此时场面关于艺术与生命的讨被拆解成了,个人同理心/格局的高低。但是,面对许吉如关乎生命与艺术的价值高低的质问,执中学长避而不谈,只是在强调自己渴望达到能欣赏艺术的格局,而这一的回答加之先前的论述所暗中传递的讯息不言而喻,画更值得就。

在当时被沉重气愤的加持下,估计很难有人能跳脱这样的情境。

救画的价值高楼已经建构的宏伟壮观了,可是李诞偏偏在这个时候出现了。不清楚他们之间的对位是否有经过分析和揣测,在这如此沉重的氛围下,能破局的估计只有李诞,这个看起来吊儿郎当,没心没肺的人了。

正如事后采访所说,奇葩说的一大特色是建构价值,而脱口秀的魅力是解构一切,世间所有事物都不值得。

李诞上来就把艺术的价值拆解成“谁的故事多,谁就有价值。越有价值的艺术就越有钱。” 艺术的故事=价值=钱,这三者之间划上等式之后就让神化后的艺术被拉回到地面。

能如此奏效的原因,或许也是因为艺术的市场本身就已经被资本侵袭,正方所宣传的真正的,纯粹的艺术其实并不纯粹。

紧接着,李诞又以人们的注意力是会快速转移的来破坏【救画/猫】的价值高低。他认为救画能带来暂时的荣誉和光环,而这些荣誉的退却是非常迅速的,在光芒不在后,会因为损失一条生命而备受煎熬。为了大义而牺牲自己,不值得。

当李诞论述完后,磁场辩论已然到达高潮。观众的心已经达到一定的乏值,很难再建构起更为宏大的价值,也很难听见去。

因而,罗胖转而进攻题目,不再纠结于救谁,而是告诉如何死,才能得其所。

大家从小就被灌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如鸿毛。“活着是实实在在的,如何救是活着时候的选择,人们的顾虑更多,或则更为自私。

然而,死却是看似遥远的,每一个人都不希望自己死的窝囊,都有着壮烈牺牲的幻想,而死之轻重判断标准则是后人、是社会。

此时,如何画和猫的价值高低论的判断标准又从个人转到社会,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自然是以艺术等宏观意义为准则。

最后薛兆丰以亚当斯密关于人性的三个论述(自私、共情、距离),当心理的距离较远时,人们将的是理性,而心理距离亲近的时候,最本能的感性就会发挥空间。由此,证明救猫在此时此地下才是人最本能的选择。

蔡康永老师认真说话的时候真的很温柔,犹如沐浴春风,但是当这种温柔用来解释人们看似理所当然,陶醉其中的事物时,却显得极其强劲有力。

他揭示人们对宠物的爱并不是那么温柔,而是显得极其残忍,抨击了爱猫者的自我感动和恻隐之心。最后他又以我们喜爱的周杰伦的歌说明艺术对人们的影响。此时价值论又被建构出来,而且是以直观的数量形式。

辩论大体情况就是如此,单纯辩论角度而言,救画一方的辩论技巧更为娴熟,更懂到如何挑动听者的心,迎合听者的意。而反方救猫,李诞的亮眼表现其实也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因为他不仅消解了对方的价值,也误伤了许吉如。他的荒诞和好笑也盖过了傅首尔,大家只记住了李诞。

最后薛兆丰的经济学观点其实也可以证明比赛的输赢早已定下,火灾离《奇葩说》的现场太遥远,因而人会更加的理性。如同他认为近的时候救猫是本能驱使,而远的时候救画理所当然。

03

这场辩题不仅让在场的辩手唾沫飞扬,节目过后也在网上引起了一场猫、画之辩,霎时间,网友们为了捍卫各自的立场,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互相对峙。

在这一场价值论战中,我们看到了观点的碰撞,理性的对话,可谓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经过多回合的较量,双方仍相持不下,此时,一些言论却出现了异常的苗头:观点的相互论述异化成了互相的贬低与嘲讽。

救画的一方认为,艺术是崇高的,是人类对永恒的追求和渴望,并且艺术对人的价值不可估量,而救猫者不懂艺术,只为了自私的欲望满足。因而对救猫者产生莫名的优越感,对救猫者嗤之以鼻。

教猫一方则坚持人是自私的,大义凛然只是英雄所为,而大多数人都只是普通人,在这种境遇下,并不会真的舍生取义。由此讽刺对方打着艺术旗帜招摇撞骗,不屑对方的故作高深和表里不一。

一场好端端的辩论,变成了市井的谩骂,上升到了人生攻击,充斥着污言秽语。

04

其实,在辩论中,无论持哪一方的立场,不关乎对错,更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有的是对话与妥协,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你选择救画,就选择了艺术,选择了对艺术价值的传承;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只猫的生命就不如艺术价值。选择猫,或许是因为自身无法抗拒可爱,无法忽视生命的价值。一场辩论不可能论出个对错,生活中也并不都是是非黑白。网友们无论持哪一方立场,都是在捍卫自身的价值观,你可以不认同对方,但是并不代表你的观点优于对方,更不能证明你之见即是正确。

后现代主义认为,对给定的一个文本、表征和符号有无限多层面的解释可能性。人是根据意义来从事行动的,做出选择的,而意义是在社会互动的过程中产生的,在与他人对话和交流中,能收获到更多的解释和角度,能给自己带来意外和惊喜:原来还能这么理解,从而让自己的观念可以更为多元化。在诸多观点碰撞之下,我们能够拥有更多的论据,对自己的选择进行巩固或者修补。

不过,这些观点的碰撞是建立理性沟通的基础上。哈贝马斯在对话理论中阐述了一系列规范性的理想条件,理性沟通是通过理性的说服力,而不是通过暴力来获得同意。在与他人观点产生分歧时,我们应该提升或改变自身的表达方式,以各种理由来说服对方接受。

任何共识必须建立在主体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承认之上,不用理性辨论,而用语言暴力就无法获得观点的合法性。如果一方不依靠理性,而是撒泼打滚或言语中伤的方式来结束辨论,恰恰是自身观点缺乏合理性的证明。

如果非要纠结辨个对错,分个高低,难受的恐怕只能是自己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