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重镇,河南武陟(1)·古代黄河中下游分界点与消失的老县城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5-25

武陟县位于河南西北部,焦作市东南,黄河与沁河交汇处,古代这里长期被视为黄河中下游的分界点。2020年十一,我来武陟县串门儿,在当地朋友陪同下打卡了千佛阁、青龙宫、嘉应观、妙乐寺塔、城隍庙等几处古迹,又在王老赏吃了顿正宗烩面,对于这座千年古县有了一些了解。武陟全部 历史 几乎都与漕运和治水相关,现存的古迹也大都伴水而生,这在北方城市中是非常少见的。

武陟县设立于隋开皇十六年(596年),此前境内还有两座更古老的县城。一座是怀县,位于沁河南岸妙乐寺塔附近,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春秋晋国古怀城旧址上建立了怀县,汉高祖二年( 前205年),怀县升级为河内郡治所。武陟县建立后,怀县撤销并入武陟县,旧城也废弃了。另一座是武德县,县址位于大城村,建于公元前219年,西晋初年废县。

武陟县的武,指的是周武王,陟的本义是登高,相传当日武王在此指挥军队渡过黄河,灭商兴周,武陟意为“武王高升”之地。附近的修武县相传为武王休整军队的地方,焦作待王镇,相传为当地百姓 “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之地。为何西周初年的故事,在隋朝初年才得名呢,这是因为隋文帝杨坚统一天下时,曾常年转战于沁水流域。隋朝建立后,大臣们为了讨好皇帝,将杨坚比作周武王,借古喻今,拍他马屁而已。

隋大业四年(608年),杨广开始修建大运河,作为沟通南北的渠道。隋朝大运河以洛阳和长安为中心,线路呈一个躺着的人字形,北方的一撇是永济渠,南边的一捺是通济渠,撇捺的开口处即是武陟县。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武陟地处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的交界,地势最高,便于开渠引水。黄河上游两岸有峡谷束缚,河道较为稳定,然自武陟县以下,黄河进入了一马平川的华北平原,成为地上悬河,因而自古有“悬河头,百川口”之称,在相当长的 历史 时期内,人们都将这里作为黄河中下游分界点。

当日隋朝大运河贯通后,武陟就位于永济渠起点,城北临沁水,南依黄河,交通便利,成为重要的货运码头。隋唐以来,武陟地面繁荣富庶,是漕运物资的中转站,除沁河南岸的县城外,沁河北岸也形成了码头市镇,这就是木栾店镇。关于木栾店名称的由来,当地说法不一,隋唐时期这里曾作为木材装运的码头,据说最初名称是木栏店,指的是货栈内堆放的木材或是外面围起的栏杆。

武陟老县城位于沁河南岸,始建于唐武德四年(621年),最初是土城,明末扩为砖城,解放后废弃。城为圆形,周长四里77步,开、东、西、南三座城门,东为临沁门,西为望行门,南为永赖门,各门外都筑有瓮城,北墙紧靠沁河大堤,为防水患未设城门。城池最初高两丈五尺,明清以后逐步加高,并在正北、东北、西北、西南、东南四面筑了角楼,城内有东、西、南、北多条大街,县衙位于东北、文庙位于东南。

县城北面的沁河发源于山西平遥,蜿蜒流经黄土高原,泥沙含量多,下游泛滥频繁。元代以后,永济渠河道逐渐淤塞,失去了通航能力。加之南面的黄河也是一条地上悬河,两下夹攻下使得位于两河中间的地面逐年增高,县城多次被水围困。到了明万历年间,沁河决口冲毁了黄河大堤,黄河水倒灌,沿东北方直抵华北平原。河道总督潘季驯下决心根除武陟沁河水患,在县城东面修筑了一道金堤,阻断了河道东北的流向,沁河水在老城与木栾店中间穿过后直接改道向南,从方陵村入黄河,避免了平行河道相互影响。

沁河改道以后,木栾店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迅速兴旺起来,形成了一城一镇的二元格局,南面的老县城作为机关衙署所在地,北面的木栾镇则集中了大量商户、民居、会馆、寺院,形成了南街、北街、东街等主要干道,著名的千佛阁就建于这一时期。

清代中叶以后,黄河大堤已经高过了武陟县城楼,当地官员有了搬迁县治的计划,木栾店此时也筑起了城墙,城周围九里十三步,开六座城门。直到民国年间,当地政府将公署正式搬迁到木栾店,从此老县城逐年荒废,1954年,木栾店改名木城镇,成为新县城所在地。1982年,当进行了沁河杨庄改道工程,在旧堤的南面新筑了两道防洪大堤,自此老县城被彻底淹入河底,再无遗迹,城内仅剩的城隍庙搬迁到老南关附近。

我们的武陟县之旅从沁河南岸的妙乐寺塔和城隍庙开始,驱车驶过大桥时,发现沁河水已经非常细弱,九十年代以后,沁河上游修了河口村、张峰等水库,河水都被截住了,我们开车走的这条路就在建沁河大堤顶上。

妙乐寺塔位于沁河南岸的怀县旧址上,始建于唐,后来塔被洪水冲毁,五代后周显德二年(955年)在原址重修。妙乐寺塔为十三级密檐砖塔,平面呈方形,内部是空心的桶状,高34米。塔身自下而上每层高度均匀递减,外轮廓呈抛物线形,弧线比唐塔小,这是五代时期的建筑特色。塔身二层以上各层的四面,均隐出直棂窗形。南壁二层至十三层各一龛,内置铜佛,各层檐翼角下建有仿木结构角梁,梁头悬铁风铃。

妙乐寺塔最精巧的部分在塔刹,为铜制鎏金,高6.74米,由须弥座、七级相轮、宝华盖、水烟、仰月、三重宝珠、刹尖组装而成,刹柱上有铁链四根,系于塔顶四角,由四尊鎏金铜师镇压。塔刹所有构件均一次浇铸成型,没有焊口及铆钉,工艺精湛,特别是鎏金铜狮子,造型独特,面部狰狞,保存完整,全国罕见珍品。塔刹最顶的刹尖上,铸有文字十二行169字,上有“显德二年岁次己卯二月二十一日庚申建塔”,记录了建塔的确凿年代。

妙乐寺塔的建筑质量非常好,围绕宝塔的妙乐寺历虽经多次重建,在清末年就已倾圮。而这座塔历经了千年的地震、洪水等各种自然灾害,依然完好无损地保留至今。尤其是塔刹部分,当日采用的是黄铜一次性浇筑,年深日久,金属氧化后看起来是黑黑的,当初建成时塔顶是金黄色的,在阳光照射下耀眼生辉。

回程的路上,我们顺便去看了一下老城隍庙,这是老县城唯一一处建筑遗存,不过也已经是搬迁之后的了。武陟县城隍庙始建于唐代,曾是怀庆府诸县中规模最大的一座,非常有名。抗战时期毁于战火,成为废墟,1982年沁河改道工程之后,村民收集了老城隍庙遗存的构件,新修了这座城隍庙,于九十年代初落成。庙虽然是重建的,但香火十分旺盛,当然武陟县就没有香火不旺盛的庙。

城隍庙山门前堆满了当地老乡晾晒的玉米棒子,西侧墙上绘有老县城介绍和城隍庙平面图,老县城昔日庙宇众多,有火神庙、马王庙、三元堂、府君庙、观音堂等等,不过都已无迹可寻了。我们在院子里转了两圈,看到后殿有几个家长带着孩子来烧香,孩子至少上中学了,估计是来还愿的。姐们儿跟我说,我们武陟县的这个民间信仰是有传统的,无论老幼都信这些,咱妈也信,弟弟的工作就是咱妈去烧香时候,怹一个老姐妹给找的。

下一篇:

黄河重镇,河南武陟(2)·千佛阁与青龙宫,花店街上的山西会馆

黄河重镇,河南武陟(3)·庙宫嘉应观,关于黄河治水的那些事儿

视频:妙乐寺塔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