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律启蒙•上卷》五微(3)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3

虎节 :兵符,古代军队调兵遣将的凭证。一般为铜铸,虎形,上有相应的铭文,分左右两半,右半留在中央,左半归统兵者掌管。调兵时由使者持右半虎节与统兵者验合,方能发兵。

白简 :古代御史谏官弹劾的奏章,也用来代指御史等主管监察的官员。

朱衣 :官员穿的红色的官服,也代指有资格穿此类服装的官员。汉代祭宫、唐宋四品五品的官员都穿朱衣。

龙也吠 :《诗经·国风·召南》:无感我帨([shuì],佩巾)兮,无使尨([máng],多毛狗)也吠(不要揭动我的围裙呀,不要让你的猎狗叫起来)。

燕于飞 :《诗经·国风·邶[bèi]风》:燕燕于飞,差池其羽(燕子在飞翔,羽毛参差不齐)。于飞,飞翔,于,语助词。

暄:温暖,太阳的温暖。

出使振威冯奉世 :冯奉世,汉文帝名臣冯唐的孙子。汉中宗时,冯奉世为外交特使,访问西域诸国。期间恰逢莎车国暴乱,反对派武装勾结境外反动势力杀害了汉王朝册封的莎车王,还杀死了汉王朝驻莎车的大使,宣布脱离汉朝,归属匈奴。面对分裂主义势力,冯奉世当机立断,通告西域诸国王,调动他们的军队武装干预莎车国内乱,迅速攻占莎车国首府,有效控制住了混乱局面,冯奉世从此名震西域。

治民异等尹翁归 :尹翁归,西汉时一位干练廉洁的官吏。异等,不同等级,超出一般,特等,指德才特出的人。《汉书·尹翁归传》:翁归为政虽任刑,其在公卿之间清洁自守,语不及私,然温良谦退,不以行能骄人,甚得名誉于朝廷。视事数岁,元康四年病卒。家无余财,天子贤之,制诏御史:“朕夙兴夜寐,以求贤为右,不异亲疏近远,务在安民而已。扶风翁归廉平乡正,治民异等,早夭不遂,不得终其功业,朕甚怜之。其赐翁归子黄金百斤,以奉其祭祠。”

燕我弟兄,载咏棣 棠韡韡 :燕,通“宴”。棣棠,落叶灌木,开黄花。韡韡,明艳,光明华美的样子。《诗经·小雅》: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据说这是周公为宴饮兄弟而作的诗。

命伊将帅,为歌杨柳依依 :《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周天子派军队征伐入侵的西方少数民族猃狁,戍卒们在征途中作此诗。

读了《三字经》《千字文》《笠翁对韵》三本国学启蒙读物,感觉《三字经》说教太多,《千字文》受“一千个不同的字”的限制,浅白顺达差强人意,还是《笠翁对韵》好,不但自带美感还真正寓教于乐,是我这个不小的朋友的最爱。

与《笠翁对韵》类似的还有一本《声律启蒙》,是清朝康熙年间进士 车万育 所编。进士,那是通过县考、省考、国考层层选拔,是可以参加殿试冲状元的,无疑才高八斗,学富五车。

可巧,《笠翁对韵》的作者李渔也是康熙年间人,只是他没有功名,是位民间戏剧家。

一位居庙堂高高在上,一位处江湖深浸地气,同样编纂儿童启蒙读物,他们会有什么不一样呢?越想越期待了,我们赶紧来体察一番吧!

对音韵平仄不甚了解,只知道读着悦耳顺畅,是遵循古人演练定的格式,这次也不妨跟着学习一下。

相较于《笠翁对韵》每韵2-4段不等,《声律启蒙》每韵3段,每段平仄基本格式为:

- 平对仄,仄对平。仄仄对平平。
平平对仄仄,仄仄对平平。

-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对平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晕了……同以前一样。把这格式丢一边,先学啥是“平”啥是“仄”。一番查证,原来……还是蛮简单的嘛!

平仄 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切韵》《广韵》等韵书, 中古汉语 按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归纳出平、上、去、入( 不同于我们现代的汉语拼音四声 )四种声调, 二元化 分类,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统称为仄声。

现代普通话汉语拼音的四声“āáǎà”,我们小时候学习称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其实它们有专业的称谓。第一声叫 阴平或平调 ;第二声叫 阳平或升调 ;第三声叫 上声或上音 ;第四声叫 去声或去音 。这样一对照,我们 普通话的一声、二声即为“平”,三声、四声即为“仄” 。是不是很简单!(中古汉语中的“入”声,已并入其它声调。)

我国幅员辽阔,多民族交融,方言无数,口音更是千差万别,平仄的判别并不是那么容易。想起黛玉教香菱学诗:

我们初学者切记切记,不要被音韵平仄这些东东缚住了。

《声律启蒙•上卷》一东(1)
《声律启蒙•上卷》一东(2)
《声律启蒙•上卷》一东(3)
《声律启蒙•上卷》二冬(1)
《声律启蒙•上卷》二冬(2)
《声律启蒙•上卷》二冬(3)
《声律启蒙•上卷》三江(1)
《声律启蒙•上卷》三江(2)
《声律启蒙•上卷》三江(3)
《声律启蒙•上卷》四支(1)
《声律启蒙•上卷》四支(2)
《声律启蒙•上卷》四支(3)
《声律启蒙•上卷》五微(1)
《声律启蒙•上卷》五微(2)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