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叔湘先生说的话

吕叔湘先生说:“我们说汉语的人还真不羡慕那种牵丝攀藤的语法,我们觉得到处扎上些小辫儿怪麻烦的,我们觉得光头最舒服。”请问这段话的出处在哪儿?

第1个回答  2006-12-30
出自吕叔湘《语文常谈》第4部分 《字、词、句》之《汉语语法的特点》,如下:

这样的语法当然也有它的巧妙之处,可是我们的老祖宗没有走这条路,却走上了另外
一条路,一直传到我们现在,基本上是一个方向。而且说老实话,我们说汉语的人还真不
羡慕那种牵丝攀藤的语法,我们觉得到处扎上些小辫儿怪麻烦的,我们觉得光头最舒服。
可是啊,习惯于那种语法的人又会觉得汉语的语法忒不可捉摸,忒不容易掌握。那末,究
竟哪种语法好些呢?这就很难说了。一方面,任何语言都必得有足够的语法才能应付实际
需要,无非是有的采取这种方式多点儿,那种方式少点儿,有的恰好相反罢了。因此,从
原则上说,语法难分高下,正如右手使筷子的人不必看着“左撇子”不顺眼。可是另一方
面,在细节上还是可以比较比较。比如,同样是有动词变位的语法,英、法、德、俄语里
边都有好些不规则的动词,这就不如世界语,所有动词都按一个格式变化。又比如,某些
语言里名词变格是适应句法上的需要,可是附加在名词上面的形容词也跟着变格,不免是
重复,是不经济。(象拉丁语那样可以把名词和形容词分在两处,那末,形容词的变格又
就有必要了。)拿汉语的语法来说,经济,这不成问题,是一个优点。简易,那就不敢贸
然肯定。从小就学会说汉语的人自然觉得简易,可是常常能遇见外国朋友说汉语,有时候
觉得他的语句别扭,不该那么说,该这么说,可是说不出为什么不该那么说,该这么说。
可见我们在许多问题上还只是知其当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有许多语法规则还没有归纳出来
,并且可能还不太容易归纳出来。这就似乎又不如那种以形态为主的语法,把所有的麻烦
都摆在面子上,尽管门禁森严,可是进门之后行动倒比较自由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