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能与心宗禅学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16

中国的禅宗,又名为心宗。这心宗禅学的真正奠基者,便是被称为禅宗六祖的慧能。凡读《六祖法宝坛经》,处处皆显禅宗本心。“应无所住而生起心”,是慧能悟道的契机;“无心而识自本心”,取自慧能受法于五祖弘忍大师的对话;“心动而万物具动”,犹如“万法一心”之体现,源于六祖初出法性寺的故事。在所选择的这几个章节标题中,希望能够反映出一种特殊的中国文化心理学的心宗禅学传统。

(一)无所住而生其心

慧能家贫,其父早亡,一向过著十分艰辛的生活。后来,慧能与其老母从岭南的新州,移居广东的南海,以采樵卖柴为生。一日,在街头偶然听人诵读《金刚经》,正是其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章句,如《坛经》所述,“慧能一闻经语,心即开悟。”

随后,慧能安顿其母,便赶往湖北黄梅,途径30余日,在黄梅东禅寺见到五祖弘忍大师。《坛经》与《五灯会元》中都记载了当初慧能与五祖弘忍的对话:

五祖弘忍问慧能:“汝自何来?”

慧能答曰:“岭南。”

五祖问曰:“欲须何事?”

慧能答曰:“唯求作佛。”

五祖反问:“岭南人无佛性,若为得佛?”

慧能回答说:“人即有南北,佛性岂然?”

好一个“人即有南北,佛性岂然?”谨此一语,便已有了日后黄梅传法的契机。慧能在当初与五祖弘忍对话结束的时候,还补充了这样一番自白:“慧能启和尚,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即是福田。”也正如后来慧能在《坛经·行由第一》首篇开示所云:“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静。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无所住而生其心,表达的是自性自悟,摈弃声色,识别本心。 如《金刚经》所言:“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静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对此,疏妙曾作这样的阐释:“……《楞严经》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凡夫被物转,菩萨能转物。如是转者,故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王日休亦有言曰:“……当无所住而生其心者,谓不可生心以住着于六尘,唯可于无所住着处生心也。”李文会也有此接近于心理分析的评论:“众生之心,本无所住。因境来触,逐生其心。不如触境是空,将谓世法相实,便于境上住心。正犹猿猴捉月,病眼见花。一切万法,皆从心生。若悟真性,即无所住。无 所住心,即是智慧。无著烦恼,譬如大空,无有障碍。有所住心,即是妄念。六尘竞起,譬如浮云往来不定。”2

《坛经》亦有言:“无住者,为人本性,念念不住,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无有断绝。” 这 种念念无住,也即本性自心不住于任何一处;本心所现,无所滞住,也便是佛性本然。对此,大珠慧海也有关于进一步的阐发:“问:‘心住何处即住?’答:‘住无住处即往。’问:‘云何是无住处?’答:‘不住一切处,即是住无住处。问:‘云何是不住一切处?’答:‘不住一切处者,不住善恶、有无、内外、中间;不住空,亦不住不空;不住定,亦不住不定,即是不住一切处。只各不住一切处,即是住处也。得如是者,即名无住心也。无住心者,是佛心。”(《大珠禅师语录·卷上》)

(二)无心而识自本心

经过最初的一番对话,五祖弘忍大师已经默识慧能之慧根,自性所在。于是便吩咐慧能去槽厂碓坊,“服劳于杵臼之间,昼夜不息。”8个月后,五祖知道时已成熟,于是告知众人:世人生死事大。自性若迷,福何可求?“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些偈,来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坛经》)

于是,便有了著名的神秀与慧能的北渐南悟的禅宗分界,呈现了两种不同禅学观点及其对禅的理解。神秀呈其心所见,作偈曰: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五祖见神秀所作,已知其入门未得,不见自性。于是,深夜召神秀入堂,明确指出:“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五祖接着说:“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如如之心,即是真实。若如是见,即是无上菩提之自性也。”(《坛经》)

过后数日,慧能始闻知有关消息,于是,尽管慧能并不识文字,但能听之于心,悟自本性。于是,慧能也呈其心中所见,作偈曰: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便是慧能悟禅之证言,自性之表露。五祖弘忍大师见此偈后,到碓坊去看望慧能。但见慧能腰石舂米,仍在劳动之中。五祖感叹曰:“求道之人,为法忘躯,当如是乎!”于是五祖弘忍问慧能:“米熟也未?”慧能回答说:“米熟久矣,犹欠筛在。”

于是,五祖弘忍大师重与慧能说《金刚经》,当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慧能顿时呈启五祖说:“何期自性,本自清静,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时下五祖告知慧能: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为佛。于是,弘忍诵出一偈:“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亦无种,无性亦无生。”(《坛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