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消耗统计的能源消耗统计的现状及问题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1

由于历史的原因,能源统计工作目前十分薄弱。笔者所在河南省洛阳市的能源统计工作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80年代初期开始进行能源统计,成立了专门的能源统计机构,设置了能源的基本统计指标。到90年代初,从国家到地方,建立了适应当时需要的相对完善的统计机构和统计指标体系。二是随着我国能源供给形势的逐步好转和几次大的统计改革与调整,90年代中期削弱了能源统计工作。三是2003年后又逐步进行了恢复性的调整完善和加强。整个过程呈现出与社会认知度关联的时期性特点。20多年的波动进程中,能源统计的信息贡献应予肯定,但当前能源消耗统计工作的实际成效已不能适应国家宏观治理和各级经营决策的需求。
现实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能源消耗统计调查面不全。现行的能源统计制度只对辖区内全部国有和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进行调查,而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及个体工业和国民经济的其他行业则没有开展能源调查,形成全社会能源消耗量数据空缺,无法分析能源消费结构状况,包括产业消费结构非凡是重点行业消费结构状况、轻重工业消费结构状况、地区消费结构状况、所有制消费结构状况等,没有反映全社会能源供给、需求的基本情况。
2.能源消耗统计指标体系不尽完善。现行的能源消耗统计只涉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能源生产和消费领域,没有反映全社会能源的生产、消费、调入、调出、加工、转换以及市场销售和市场供求的指标体系,不能有效地提供能源供给与需求、能源治理与效率、能源资源与生产、能源开发与节能等决策信息,不能全面把握能源生产、购进、消费、库存情况及发展趋势,对能源节约、能源经济效益、能源生产与需求缺乏猜测,使各级能源的社会治理部门制定能源发展规划和考核能源消耗控制目标时欠缺依据。
3.能源消耗统计力量不足。目前,统计部门内专职从事能源统计工作的人员十分欠缺,省以下统计部门尚未建立专业统计机构,从事能源统计人员多为兼职,更没有专项经费预算,满足常规能源统计工作已十分困难。力量配备与工作任务明显不协调,使能源统计工作的开展无力深入,更无法开展能源消耗和利用情况的分析研究工作,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宏观治理和经济社会对能源信息不断增长的需要。
4.能源消耗统计调查方法单一。现行的能源统计制度中只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进行全面调查,而定期表和年度表反映时段滞后,线条较粗,无法掌控能耗的时空动态。具体表现:一是工业统计与能源统计治理体制不顺,虽然在一个工业企业调查搜集资料,但能源统计是季度表,生产效益统计是月度表,时间不同步,无法分析企业效益、效率情况,造成资料使用上的脱节;二是统计方法和技术手段落后,造成统计信息不灵,不能形成有效服务。在现有的工业统计中,生产、效益与能源统计使用的程序不匹配,即使进行工业经济运行的年度分析,在资料的加工整理上增加了额外的工作量。
5.能源消耗统计的“双基”工作不够牢固。基础和基层是能源统计数据的源头,当前基础和基层非凡是企业的能源统计工作还比较薄弱。在一些能源消费相对较少的企业,能源治理不严,治理渠道多头,如电力消费由财务部门治理,油料消耗由运输部门治理,其他能源品种具体由相关的使用部门治理,整个企业没有完整的能源消耗数据。统计人员只在填能源年或能源季时搜集指标数据,不能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单位产值能耗和单位产品产量能耗等参考资料。而且基层统计人员的能源专业统计知识还比较缺乏,现在在岗的基层单位的能源统计人员不固定、不专业,多由其他部门人员兼职,能源消耗统计的原始记录和统计台账不健全。
6.能源消耗统计工作的社会认知度不高。时下,许多耗能单位算的是成本角度的经济账,不少治理部门亦偏重收益。从目前社会消费情况看,能源种类较多:一次能源中有原煤、石油、天然气等;二次能源中有电力、热力、焦炭、煤气及石油加工转换产品等。能源统计表既没有全社会消费情况,也没有分行业以及单独某一能源的消费情况。如:汽油、柴油的总体消费状况,煤炭的消费结构,电力的使用方向等,缺乏这种全面系统的统计数据,不能顺利开展能源对社会经济产生的成果和趋势分析,造成能源统计可有可无的现象。
能源消耗统计方法制度改革与系统建设
于改革开放中诞生和成长的现行能源消耗统计制度,在深化改革的今天又被“制度创新”唤起,以适应经济发展的社会进步的需要。就能源统计而言,尽管某些方面不尽理想,但继续和发展的空间依然很大,改进的可行性依然很强。为此,笔者提出几点设想和建议,以期抛砖引玉。
1.扩大统计范围,尽力向社会面覆盖,以满足分析研究和服务的需要。提供科学、具体、准确、及时的能源资料,是各级决策部门指导经济工作和治理能源供给的需要,也是统计部门应尽的职责。现行的能源统计表,既没有全部工业经济能源消费总量,也没有一、二、三次产业或某一行业的能耗情况,可供分析使用的资料不足,缺乏完整性、系统性。就洛阳市而言,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947户,占全部独立核算工业6074户的15.6%;假如只对重点耗能工业企业进行监控,即统计年综合耗能量达万吨以上的工业企业,目前也只有64户,占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1%,无法全面反映工业企业能源消费结构和使用方向,更代表不了全市的能耗特点。因此,应增设全社会能源使用单位的能源消耗统计指标,扩大调查范围,真正体现出统计的“大数原则”。
2.提高能源统计表的时效性。目前执行的能源统计年或季不仅内容不够完整,在上时间上也与工业表不同步,使分析工业生产经营、能源消耗、生产成本资料不凑手,影响了系统的效益分析。应着力改进调整能源表与工业表的协同性。
3.改进统计手段。现有的能源统计范围虽依附在工业统计专业中,但所使用的定期表程序也不同于工业生产、效益表,汇总整理效果不够快捷方便,明显落后于形势的发展。在手段上应予改革:一是扩大统计范围,设置更加具体的统计指标,使之既能满足上级统计部门的需要,也能服务于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二是根据能源品种的使用性质,分部门、分行业统计消费总量,以了解和把握国民经济对能源的需求;三是工业表与能源表时间统一,以便分析工业企业生产经营时,能源消耗和企业效益资料完整统一。同时借鉴其他能源部门计算机统计核算的优势,如协调电力行业、煤炭系统、石油部门等,开通网络达到资料共享。
4.建立编制地区能源平衡表制度。编制能源平衡表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能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阐明了能源可以互相转换,在能源转换过程中全部能源的总量保持不变,所以各种能源均有来源和去向。这种表既能够全面系统地反映地区能源生产、购进、消费、库存总量情况,又能够反映一、二、三次产业能源消费状况。有条件的企业,非凡是年综合耗能达万吨以上的工业企业要编制企业能源平衡表。通过编制企业能源平衡表,把节能降耗的理念贯穿到生产的每一道工序、每一种产品,为企业经营提供翔实的单位产品能耗数据,继而实现全社会的节约意识。此外,编制能源平衡表,通过调查、整理、分析,使统计人员对本地区能源状况有个全面的了解和把握,在业务上也是学习运用统计知识的有效方法。
5.建立独立的能源统计体系。能源统计体系要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代码》进行分组设计,尽量与工业统计和其他相关专业衔接,以便发挥能源统计的监控服务功能。同时也应考虑建立独立的能源统计机构,提供组织保证。能源统计队伍的建设是加强能源统计工作的重要内容。目前,洛阳市能源统计力量总体上还比较薄弱,各地很不平衡,县区一级统计部门能源统计力量更弱,没有专职能源统计人员。要适应目前和将来的工作要求,必须配备与任务相适应的力量,安排业务精、责任心强的同志从事能源统计工作,否则,很难担负能源统计工作的各项职责。
能源统计的系统建设应随着国家的空前重视,尤其是在“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的好时机中尽早提到决策的议事日程上来。具体建议:
一是健全组织系统,确定机构,以利于权威性操作。
二是配齐人员,除政府统计部门要专人专业外,企事业单位也要专人专业,并保持稳定。
三是业务培训要跟上时代要求,及时补充现代科学知识和现代意识元素,把握现代统计技能,提高监控分析水平。
四是配备先进工具,划拨必要经费以确保能源统计的功能发挥。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