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继承传统文化议论文800字三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2-09
【篇一】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河中,我与中华传统文化紧密相连。许多论述中,作者们为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传统文化疾呼,批判现代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忽视。我与中华传统文化紧密相连。
在我国的传统节日里,我“遥望”着古代的诗句而感慨万分。传统文化在我脑海中似乎已转化为一系列的饮食文化符号,为我品尝中华“小吃”设定了时间表。我津津有味地咀嚼着传统文化的精髓,无论何时,我都能感受到它的存在。正月十五元宵节,我知道是吃汤圆的时候了。“汤圆呢?这天可是元宵节啊!”餐桌上的面包让我既惊讶又困惑。汤圆,象征着团圆,一家人在春节这一天团聚,共享年饭。不同的人用不同的视角看待传统文化,它的重要性也随之改变。传统文化不仅是时间的凝固剂,更是民族个性的印记。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用自己的个性情感,仿佛无意识地丰富着传统文化。内敛含蓄,善良仁义,乐观信任,天人合一……这是纯粹的情感,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洗礼,走来,不同时代的人们赋予了它不同的形式。有的至今仍为人们所熟知,有的已消失在时代的洪流中。然而,我们,尽管在努力追溯。
我们回忆传统文化,但我们何时能回味传统文化呢?莎士比亚曾说:所谓的玫瑰,如果换一个名字,不也一样芬芳吗?传统文化需要我们的传承,但即使花谢了,香气依然可以传得很远。
【篇二】
随着春节的临近,最热闹的街道上已挂满了红灯笼,年味正浓。趁着刚放寒假的闲暇时光,我报名参加了社区组织的迎新活动——学习剪纸。
社区工作人员将我领到座位上,桌上已经准备好了材料。请来的老师是一位剪纸传统手艺人,只见剪刀在她手中仿佛有了生命,将原本普通的纸张剪成了一个又一个精美绝伦的图案,大家都惊叹不已,跃跃欲试想要亲自上手。老师举手示意,让大家安静下来,他举起话筒,将剪纸艺术的历史缓缓道来。中国的剪纸起源于西汉时期。当时人们用麻纤维造纸,据说汉武帝的宠妃李氏去世后,武帝思念不已,请术士用麻纸剪了李妃的影像,这大概是最早的剪纸。公元105年,蔡伦改进和推广前人的经验开始大量造纸,这种镂花形式因找到了更易普及的材料而诞生了剪纸艺术。
我听后感到十分震惊,没想到那么久之前就已经有了剪纸。老师还说到:“千万不要觉得这只是件普通的工艺品,民间剪纸善于把多种物象组合在一起,并产生出理想中的美好结果。无论用一个或多个形象组合,皆是‘以象寓意’‘以意构象’来造型,而不是根据客观的自然形态来造型,同时,又善于用比兴的手法创造出来多种吉祥物,把约定成俗的形象组合起来表达自己的心理。追求吉祥的寓意成为意象组合的最终目的之一。地域的封闭和文化的局限,以及自然灾害等逆境的侵扰,激发了人们对美满幸福生活的渴求。人们祈求丰衣足食、人丁兴旺、健康长寿、万事如意,这种朴素的愿望,便借托剪纸传达出来。这便是平凡的剪纸所蕴含的深意。”老师的一番话让我受益匪浅。剪纸不仅仅是剪纸,更是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是劳动人民的精神支柱。我们学习剪纸,其实也是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接下来,老师教授了我们如何剪“福”字,大家都尝试起来,将自己对新年的美好祈盼寄托在了剪纸之上。活动结束后,社区人员组织我们一起把剪出来的“福”字送给社区里的老人们。我们来到老年人活动中心,为老人们送上了我们最诚挚的新年祝福和一个个新鲜出炉的“福”字,面对他们和蔼的脸和幸福的笑容,大家都感觉收获颇丰。
之后的新年因为疫情的影响,无数医护人员奔赴前线保护人民,无法过一个幸福安稳的年,也有无数默默无闻的人,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捐献物资金钱,为战胜疫情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疫情带来灾难却也使人们团结起来,我们相信,度过这次危机,将会迎来更好的新生活。这样想着,我剪了许多“福”字,悄悄放在了社区临时建起的防疫站门口。
【篇三】
中华民族早在古代就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几千年前,从皇亲国戚、三公九卿,到黎民百姓、士农工商,都深受等级森严的封建礼教制度的束缚。那么,传统文化的礼仪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古代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九礼等,从不同角度阐述了社会各个阶层的交流方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封建思想有极大的弊端。繁琐的条条框框刻板地禁锢着人们的思想,扼杀着人们向往自由、追求浪漫的灵魂。当然,其中也不乏值得称道的精粹部分,那就是尊师重教、孝敬父母、检点行为等。
新时期的道德观念大致也是数千年来约定俗成形成的结果。正确、全面地审视文化的魅力,就是看功大于过、还是利大于弊。纵贯中国古代历史,就是压迫与被压迫的交替、演变、进化。较为严格的上下级关系违背了人人生而平等的理念。甚至注定了一世世为奴为婢的命运。他们处于金字塔的底层,行使着受压迫被奴役的权利。
显然,这种现象从总体上来说不利于国民整体素质的提升,大大抑制了社会的向前发展。对于这些不利于时代特色的文化,只有尘封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而对于一些精要之处,则要吸取并为社会生活服务,如孔融让梨、缇萦救父、香九龄温席等一些妇孺皆知、传承至今的历史典故,都是值得发扬广大的。糟粕的文化就该尘封在史料中,毕竟它们在历史舞台上留下过“美”的痕迹。提供价值依据参考、熟读历史考实录无疑是通晓古今、知道兴衰的方式!精华是要继承的,而糟粕也不是要彻底遗弃的!遗弃的方式有多种,其一、存而不用,明晓一二。其二、不存不用,消失净尽。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我以为后者做法更好一些。借用中庸思想来讲,万物的兴衰存亡都是有规律的。全盘否定与肯定都不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糟粕的东西知而不为是的办法!难道不正是由于在旧的基础上才推出的新么?不能正面面对自己民族历史的民族算不上是优等民族,忘记糟粕有时也等同于凌空而建的空中楼阁。糟粕,难道不是堆砌成功、再铸辉煌的基石么!糟粕、精华、落后、进步这不正是一个民族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吗!
综上所述,包括处理方式在内的一切行动能力都有其变通的余地!理智的保留、盲目的舍弃给人来相差万里的感觉!理智者、理性也。权衡利弊,反复推敲的结果让人更加信服。盲目者、胡作也。数典忘祖,不计后果的行为难以服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