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春节爆竹的古诗句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4

1.关于爆竹的古诗句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宋代王安石《元日》

身如束帛气如雷,

能使妖魔胆尽催。

一声震得人方恐,

回头相看已化灰。

——《红楼梦》第22回元春制的灯谜

食残豆粥扫尘罢,

截筒五尺煨以薪,

节间汗流火力透,

健仆取将仍疾走。

儿童却立避其锋,

当阶击地雷霆吼。

一声两声百鬼惊,

三声四声鬼巢倾。

十声连百神道宁,

八方上下皆和平。

却拾焦头叠床底,

犹有余威可驱疠。

——明朝范成大《爆竹行》。《爆竹行》写得最详细,诗中写的是除夕夜燃放爆竹的过程,如果用来描绘现代人迎新春时的喧闹景象和内心祈祷,也无不可。

2.描写春节放炮的诗句

1. 白居易《除夜》:火销灯尽天明后,便是平头六十人。

2. 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3. 杜审言《除夜有怀》:冬氛恋虬箭,春色候鸡鸣。

4. 《红楼梦》灯谜:一声震得人方恐,回头相看已化灰。

5. 范成大《爆竹行》:儿童却立避其锋,当阶击地雷霆。

6. 唐来鹄《早春》: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犹聚爆竿灰。

7. 谢文翘 《教门新年词》:通宵爆竹一声声,烟火由来盛帝京爆竹是中国传统民俗,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相传是为了驱赶一种叫年的怪兽。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除夕夜家家点燃烟火放鞭炮,此时我们会吟诵到诗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原文:

《元日》

宋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注释

⑴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⑵爆竹:古人烧竹子时使竹子爆裂发出的响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一岁除:一年已尽。除,逝去。

⑶屠苏:“指屠苏酒,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习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⑷千门万户:形容门户众多,人口稠密。曈曈: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

⑸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也作春联。

译文

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3...过新年放鞭炮的段古诗

病眼少眠非守岁,老心多感又临春。

火销灯尽天明后,便是平头六十人。

——《除夜》白居易

岁暮纷多思,天涯渺未归。老添新甲子,病减旧容辉。

乡国仍留念,功名已息机。明朝四十九,应转悟前非。

——《除夜》白居易

残腊即又尽,东风应渐闻。一宵犹几许,两岁欲平分。

燎暗倾时斗,春通绽处芬。明朝遥捧酒,先合祝尧君。

——《除夜》曹松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王安石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除夜》文天祥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

醉乡深处少相知,祇与东君偏故旧。

——《元日 玉楼春》毛滂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拜年》文征明

巧裁幡胜试新罗,画彩描金作闹蛾;

从此剪刀闲一月,闺中针线岁前多。

——《凤城新年辞》查慎行

故节当歌守,新年把烛迎。冬氛恋虬箭,春色候鸡鸣。

兴尽闻壶覆,宵阑见斗横。还将万亿寿,更谒九重城。

——《除夜有怀》杜审言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

——《除夜作》高适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除夜》来鹄

4.描写春节放鞭炮的诗句

白居易《除夜》:火销灯尽天明后,便是平头六十人。

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杜审言《除夜有怀》:冬氛恋虬箭,春色候鸡鸣。

《红楼梦》灯谜:一声震得人方恐,回头相看已化灰。范成大《爆竹行》:儿童却立避其锋,当阶击地雷霆。

唐来鹄《早春》: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犹聚爆竿灰。谢文翘 《教门新年词》:通宵爆竹一声声,烟火由来盛帝京爆竹是中国传统民俗,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相传是为了驱赶一种叫年的怪兽。

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除夕夜家家点燃烟火放鞭炮,此时我们会吟诵到诗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原文:《元日》宋 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注释⑴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⑵爆竹:古人烧竹子时使竹子爆裂发出的响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

一岁除:一年已尽。除,逝去。

⑶屠苏:“指屠苏酒,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习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⑷千门万户:形容门户众多,人口稠密。

曈曈: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⑸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

也作春联。译文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5.关于春节过年的古诗句大全

1、《除夜》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2、《新年有感》

钱来苏

金瓯何事告凋残,此责当涂敢自宽。

遥望中原烽火急,狂流一柱在延安。

满地疮痍不忍看,三边耕织有余欢。

勤劳无逸能兴国,士马腾欢敌胆寒。

3、《除夜》

白居易

病眼少眠非守岁,老心多感又临春。

火销灯尽天明后,便是平头六十人。

4、《拜年》

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5、《甲午元旦》

孔尚任

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

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

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

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6、《凤城新年词》

黄景仁

巧裁幡胜试新罗,画彩描金作闹蛾;

从此剪刀闲一月,闺中针线岁前多。

6.关于描写“烟花炮竹”的诗句都有哪些

《元日》【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苏味道《正月十五日》《壬子除夕》【宋】 陆游前村后村燎火明,东家西家爆竹声。老逢新正幸强健,却视徂岁何峥嵘!儿时祝身愿事主,谈笑可使中原清。

岂知一出践忧患,歛缩岂复希功名。雪霜满鬓觉死近,节物到眼空叹惊。

蚕官社公正暖热,春盘傩鼓争施行。蓬门车马所不至,山僧野叟相逢迎。

呜呼吾曹见事晚,古俗实在蚩蚩氓。茆檐一笑语儿子:明当满举屠苏觥。

《辛巳除夕》年代: 当代 作者: 钱钟书不容灯火尽情明,禁绝千家爆竹声。几见世能随历换,都来岁尚赚人迎。

老饥驱去无南北,永夜思存遍死生。好办杯盘歌拊缶,更知何日是升平。

《元日得家书喜》【宋】 林景熙爆竹声残事事新,独邻临镜尚儒巾。寒窗琴册灯花晓,衰鬓江湖柏酒春。

道在老天扶客健,书来稚子识家贫。旧山亦有间风月,归与渔樵作主人。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它千百度。

蓦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除日/除夜》【宋】 朱淑真爆竹声中腊已残,绀酥酒暖烛花寒。

朦胧晓色笼春色,便觉风光不一般。《赠放烟火者》赵孟頫人间巧艺夺天工,炼药燃灯清昼同。

柳絮飞残铺地白,桃花落尽满阶红。后夜再翻花上锦,不愁零乱向东风。

《生春二十首》【唐】元稹何处生昡早,昡生稚戏中。 乱骑残爆竹,争唾小旋风。

《畲田作》【唐】刘禹锡何处好畲田,团团缦山腹。 夘色丌见山,孤明星汉间。

如星复如月,俱逐晓风灭。 苍苍一雨后,苕颖如云发。

巴人拱手吟,耕耨丌关心。 由来得地势,徂寸有余厘。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