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巧溪长的“查济古村落”,是皖南川藏线上一道独特美丽的风景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5-31

我们的“皖南川藏线”之旅,来到了位于“安徽省宣城市泾县”的“ 查济古村 ”,原名“查良镛”的 金庸大侠 ,祖籍就在这里。

查济古村始建于唐朝,距今有一千六百年的 历史 了,现存有元、明、清古建筑群二百余处,岑溪、许溪、石溪从村中穿流而过,四周蜿蜒起伏的秀美山峦环抱着这座古老的村落。

古村的桥虽多,但各有各姿态,有些桥的美令人过目难忘。

沿溪而上,被迎面相遇的第一座石桥——“财神桥”所吸引。这是一座“画风”很美的桥,寓意是“水流财不走”。

桥上是灰瓦白墙的“照壁”,写着“紫气东来”几个大字,旁边有“财神楼”,一棵身姿优美的树倚在桥边,桥下是清澈流淌的溪流。

“天申桥”,从桥下往上看为“两桥”,桥面则连为一体,是两兄弟为母竞孝而建,意为“兄弟同理连枝”,体现了家庭和睦的传统美德。

看过江南很多桥,此桥却格外令人动容。

有一座网红的“红楼桥”,因藤萝垂蔓袅娜倚水,被称为“ 一帘幽梦 ”。

这座建于明代的桥梁已有五百多岁的年纪,因桥上端曾建有三座“红楼”而得名。

我们到达那里时正值阳光直射,逆光处没有拍到“一帘幽梦”的倩影;

走到桥的另一侧,路面与桥洞恰好形成“弯月型”,边上是新修复的传说中的“红楼”,一棵碧绿的芭蕉,成为这幅画面中的“神来之笔”。

同行的友人知道村中有户人家的位置是“ 最佳观景点 ”,我们在楼上平台看到了整个古村的全貌,拍到了“门票”上那张标志性的全景图。

从这里俯视下去,眼前是一片鳞次栉比的灰白色民居,“马头墙”在蓝天下白得醒目,飞起的檐角尽显俏丽,有年代感的斑驳墙面诉说着光阴的故事,远处的一缕烟雾增添了朦胧的美感,穿村而过的溪流隔开了那些巷陌,群山环抱中的村落显得古朴而宁静。

整个村落的建筑是清一色的灰砖、黛瓦、白墙的色调。

原来,古时用色是有“等级”的,经商虽积累了不菲的财富,却不能使用“彩色”的雕梁画栋。而那些“黑、白、灰”的基调,其实更能彰显出大气、高级的“简约之美”。

著名的徽派“三雕”——木雕、石雕、砖雕,在各个宅院里用到了极致。

村落里格局精妙的古建筑不少,个人觉得有两处更显特别。

1、宝公祠,雕刻的盛宴

宝公祠又名“ 敦素堂 ”,始建于明朝,为纪念中兴五世祖“ 查宝源 ”而建。国家古建专家组组长“罗哲文”对这里的雕刻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称其造诣可“媲美故宫”。

这出三进的院落布局讲究,按照朱熹在《家礼》中设计的模式修建。

进门后迎面是“ 明伦堂 ’,这里是族人们祭祀和议事的场所。两面的墙壁是“朱熹体”的“忠孝节义”四个大字。


三进处的院落为“ 寝楼 ”,是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雕栏精致的石拱桥有凝重之感,抬头仰望四方的天井,又有豁然开朗之意。

2、二甲祠,翰林的家风,非同寻常。

站在二甲祠的街口,就被它飞扬的檐角、精致的雕刻迷住了。

这座祠堂是为纪念中兴六世组“ 查祈宝 ”而建,祠内木雕、石雕精雕细缕,“见木不见砖”是其独特的建筑风格。

清光绪年间,该村的“查秉钧”于戊戌年进士及第,殿试二甲考一等,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二甲祠因此得名。

查秉钧的儿子叫“查谦(1996-1975)”,是知名的物理学家、教育家;

查谦的儿子叫“查全性(1925—2019)”,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电化学家。1977年全国能恢复高考,就与他作为科学家“敢言”下的倡议起了作用。

对于这座精美绝伦的建筑更深的感慨,是他们世代传承下来的凛然“学风”,翰林本人及他的子孙皆为“饱学”、“正义”之士,比财富更金贵的,是教养和思想。

我们穿行在古老的巷陌中,不时偶遇穿着旗袍或古装的女子在拍摄大片,路边有画家支着画架在写生。

秋日的阳光温暖灿烂,碧蓝的晴空下,灰白色调的民居古朴安宁,多彩的树林掩映着静静流淌的小河,河边有个老奶奶正在用古法制作豆腐。

村落里的日子是美丽的。

柿子红艳艳地挂在枝头,晴日的蓝天为它做底色,枯枝的脉络四处伸展着成为一幅“天然的图画”;

这里的“莲”应当不少,有摊位在出售红色、白色的莲子。一个镂空编织的竹篮里,盛放着红红绿绿的莲蓬,煞是好看,好似一筐“天然的艺术品”;

山里出产栗子,一路上不时有出售栗子的摊位,个头小小的“锥栗”摆在竹篮里,也是主人无意间摆放的一件“艺术品”。

村落里的日子是悠然的

这里的游客不多,古老的宅子里居住着“原住民”,他们按照自己的闲适节奏生活;巷子里有摇着尾巴的狗缓缓而过,处处显示出桃花源般的宁静安乐。

这是一处还没有被商业化打扰的古朴村落,安逸宁静,人文与风景都有自己鲜明的特色,这就是它最迷人的地方,也是旅行的最有意义之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