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产品的五个层次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2
       这期聊一聊《梁宁产品课》中对人的分层与角色化,就像是马斯洛需求层次一样,作者将产品的分层理论迁移到了对人的判断上,加以消化,简单分享之。

       感知、角色、资源、能力与价值观。

       这五个层次,其实跟李笑来的战略,范围,框架,结构,表现产品分层类似,从表层到里层对理解人,判断人有了一套清晰的逻辑。我们来看五个层次如何理解。

       1.感知层

        这个很好理解,就是你见到一个人的观感,如果是一个产品,我们会有第一印象,什么颜色,什么材质,什么味道,质感和设计怎么样..一个人也是如此,我们看到一个人的身材相貌,服装打扮、谈吐气质等等都是感知层所能接受到的信息。

        2.角色层

        很早以前上大学时曾在大众传播学中所学习米德的本我与客我理论,其实也就是我们通俗所说的本我与社会我。角色层就是人所处的社会角色,比如三纲五常中君君臣臣是角色,父子是角色,家庭,职业,组织关系中都有角色的存在,那么知道这个有什么好处呢?你会发现我们跟大部分人打交道,身上都会有很强的角色化的痕迹,比如律师,警察,会计等等,我们大部分的打交道为什么无法深入,是因为我们都停留在了角色层。

        3.资源层。

        这个资源层其实已经相对深入了,举个例子,我们同样都上了大学,但是毕业之后的去向是千差万别的,其中一部分原因就在于我们背后的资源层是不同的,出身背景,家庭,人脉资源不同,资源结构也就不同,从本质上来说,它能推动的方向和层次也会让我们有所差异。 其次就是,这里的资源层并不是狭义的物质资源,还包括精神资源,人脉资源等等我们历程所经历的不同资源结构。

       4.能力层

        其实这里的层叫做圈更合适,能力圈,即对方所拥有的感官,角色,资源能调动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对与前三层来说,他们更像是静止的,而这里更像是动态的,也只有相对更深交往的人才能感受到动态的能力组合。

       5.存在感

        存在感其实比较像价值观,即这个人如何定位在世界中定位,换而言之,他的存在感如何被满足,有的人温饱就好,有的人操心国家大事,有的人以赚钱为目标, 有的人将道德视为骨气.....每个人的存在感不同,就意味着不同安身立命的想法。

      集体人格与角色化生存。

      其实这个是针对角色层的延伸解释,这个角色化的词语很有意思,那是因为我们经常把主我和客我搞混,所以会出现一些常犯的错误。举个例子,我们每个人都有角色,这个角色就像是一顶帽子一样带在我们身上,我们经常会陷入一个误区,那就是角色化生存和交流替代了完整的本我的认知。

      最常见的案例就是“你应该”和“我需要”,这个问题非常常见在于,我们常常会跟人说你应该,比如,我们会理所应当的认为,男朋友应当怎么样,女朋友应当怎么样,妈妈应该怎么样,女儿应该怎么样,换个角度来看,爸妈每说出的一句你应该找个对象了,其实只是角色化的交流和要求而已。

       有一句话说,工作之前要多交一些工作之外的朋友,因为工作之后的朋友多多少少都会有组织利益相关,其实现在再看这句话,本质上就是工作之后的角色化,阻碍了更深层次的交流,去角色化的相处,更接近灵魂深处。 

       但是反过来说,角色化的生存,恰恰是集体人格的前提,同样都是角色,也就有了共同特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用户画像,利用角色去研究集体,可以更好的研究出一类人甚至一群人的用户特征。 

        角色化更有效率,去角色化更有感情。

每期三张图,脑洞比你足。(82期)

1.果汁广告之就地取材

       这则广告是近期笔者看到的最佳果汁广告,五个画框分别放上了不同的果汁广告,不同萝卜对应不同瓶装的果汁,这个能最完善的表达“鲜”这个主题,跟厨师在海底捞鱼,鱼干在栏杆中欢跃一个效果,如果再加一个新鲜主题的文案,基本上是很完美了。

2.如何让产品想象力插上翅膀

      这篇广告其实没有太多创意成分,但是却是一类广告的代表,那就是产品的拟人化处理,将产品一旦比喻成人或者动物,就相当于在人的脑回路中安了一个翻译组件,让我们以人的感知去理解产品。这个广告也是如此,拟人化的处理,让产品一下有了活力和灵魂。

3.反差的天线宝宝

      这是一个我们之前一直没有想到的主题,那就是角色错位,我们之前聊到过场景错位,元素错位,但是从来没聊到过角色错位,天线宝宝的人设搭上了擦鞋的角色,就像是一个仙女下地耕田一样反差,冲击感印象极为深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