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氏家族离开武义荪蓠湖到那去了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3-06-04
向南转移了
黄姓迁徙史

1、黄姓的原始祖先——黄夷的流徙

黄夷的发源地在今内蒙古东部、燕山之南的辽河西源——西拉木伦河流域。后来向东南迁徙,经河北迁安县西的黄山和束鹿县的黄丘进入山东半岛,加入东夷集团,成为九夷中的一支。再往后,在华夏与东夷的大融合之中,黄夷和其他许多少昊子孙氏族,跟随颛顼从山东半岛内迁到了中原地区。

2、黄国人的迁徙

上古黄国之一的潢川黄国在今河南潢川县的古中原境内。自从公元前648年潢川黄国被楚国灭亡后,黄姓族人有少数逃到河南中部,大批则被迫内迁到楚国腹地,定居在湖北黄冈、黄陂、黄安、黄梅、黄石等县。今日的黄冈、黄陂、黄安、黄梅等地,据说就是因黄人迁此而得名。其中有一支内迁到楚都郢(今江陵、荆州),形成秦时著名的江陵黄氏。还有一支内迁到江夏安陆(今湖北云梦县东南一带),后来发展成汉代最著名的江夏黄氏。

亡国后,一部分黄国遗民仍留在潢川故地,坚守家园,顽强生活。

战国时期,黄国贵族后代黄歇事楚顷襄王,于楚考烈王元年(前262)任楚相,被封为春申君,最早的封地在今潢川县,所以,直至清代,潢川城都一直叫春申镇。后来,黄歇改封于吴 (今江苏省苏州),他的13个儿子,有的就定居于江苏。据《客家姓氏渊源》所载,黄歇曾因避难而迁居于距江夏县城30里的黄鹤乡仁义村,其子孙散之四方。从战国晚期起,江夏郡(今湖北省武汉一带)成为黄氏繁衍发展的中心,如汉丞相黄霸、太尉黄琼都世居江夏,故其族人以“江夏”为郡号。

3、两汉到两晋的迁徙

汉代以后,主要由于任官的原因,黄氏分别向大江南北迁徙,北迁至河南固始、南阳等地,南迁至江西、湖南、四川等地。

黄氏也是从晋代开始大批人居福建。《闽书》载:“永嘉二年 (308年),中原板荡,衣冠始人闽者八族,所谓林、黄、陈、郑、詹、丘、何、胡是也。”据福建早期黄氏族谱记载,两晋之际,江夏黄氏族人黄元方,为官晋安太守,后定居福建,成为福建历史上最早的黄氏望族——晋安黄氏。据说,后来的莆田黄氏、侯官黄氏等,都是黄元方晋安黄氏的后裔。

4、隋唐五代时期的迁徙

唐高宗时,陈政、陈元光开漳州,中原58姓将宫随其人籍漳州,漳州黄氏即为其中之一。台湾《紫云黄氏历代世系表》亦有这方面的记载:有名黄守恭者,于唐高宗总章年间(668—669年)随陈政、陈元光人闽,垦荒致富,其子孙蕃昌兴旺,成为闽南大族。又有浯州牧马监陈渊,也在唐朝初期率许、蔡、张、黄等12姓入闽,定居浯州。今福建金门黄氏,多为这支随陈渊入闽的黄姓后代。唐末,洛阳人黄子棱随父入福建,事后梁太祖朱全忠义子,累官侍御史,后避乱居于建阳之东。

唐末五代时期,河南光州固始人王朝、王审知兄弟人据八闽,中原黄姓特别是固始黄氏纷纷渡江南下入闽,前往投奔。如宋人黄椿,其祖先“光州固始人也,五季之乱,从王审知入闽为判官,因家焉。后析而为三:一居福清之嗒林,一寓闽邑之黄巷,一居长乐北乡之黄垅。”再如黄振龙,“九世祖自光州固始从王氏入闽,因仕焉居,言路有直声,后迁至中丞。”据宋人何澹《黄公(永存)墓志铭》记载,福建邵武峭山派始祖黄惟淡,也是唐末从光州固始人徙昭开的。河南光州固始,是黄氏人闽的一个重要“源头”或途径。

据《唐贞观八年条举氏族事体》载,括州松阳郡四姓之首为黄氏,婺州东阳郡五姓有黄氏,濮州濮阳郡六姓有黄氏;据北宋《太平寰宇记》,鄂州江夏郡三大姓之首为黄氏,泉州南安郡五大姓之首为黄氏,处州缙云郡三大姓之首也是黄氏。隋唐时期,黄姓由一而二,开始主宗分流,分为两大支:金华黄氏和邵武黄氏。

还有一支与浙江金华和福建邵武两派黄氏都有着渊源关系且也属于江夏分支的著名黄氏宗族——江西盱江黄氏。

盱江,位于今江西省南城县东南,是古代的一个小驿站。盱江黄氏,兴起于唐代中期。盱江黄氏是江夏黄香曾孙黄琬的一支后裔,其始祖是黄孟偻。

黄孟偻,字德崇,一字广成。他是江夏黄香的第十六代孙。生于唐高宗仪风丙子年(676年)二月十五。原籍江夏安陆 (今湖北武昌一带)。唐玄宗天宝丙戌年(746年),黄孟偻以70岁的高龄中进士,官任西台御史。不久,他奉命南巡江南临汝府。在巡视途中病于盱江,后就近安葬。夫人李氏故世后,合葬于此,即盱江麻姑山。黄孟偻的子孙为了守护祖先坟陵,没有再回江夏故地,而是留居落籍于盱江,后来形成了有名的盱江黄氏。他们将自己的族姓郡望定在安陆,故后世凡以“安陆”为郡名的黄姓,都共宗黄孟僯为始祖。

盱江黄氏发展到第四代也即黄孟偻的曾孙辈黄省谕兄弟三人时,各有功名,家族大昌。这时,宗族也开始分枝。

黄翰长子黄省谕,字保仁,唐宪宗年间(806—820年)进士,官御史大夫。夫人吴氏,生5子:羽衣、裘、表、裹、衰。兄弟 5人,支分数派。黄衰、黄裘兄弟二人,徙居茅山。黄表一支,家族最旺。他排行老二,居盱江。黄表的后裔,极为兴旺,散布于江西全省各地。他成为后世官溪黄氏和抚州、金溪等派黄氏的共同始祖。黄表长子黄琬,后迁居福建邵武,成为福建邵武黄氏的一支。次子黄琰,徙居金溪(今江西金溪县)枫林乡大柘村。据《湖南黄氏世谱》记载,仅黄琰这一盱江分支,就裂变出今天的乌石、火源、常丰、桂田、新田、新庄、田步、东乡、牛头岭、五里冈、五凤、宝峰、贵溪、安仁、团山、峡山、岩背、路口、蓝田、瑞州、饶山、砂源、沂阳等不同黄氏支派。

黄翰的次子黄省和,字保义,又字仁甫。生于公元796年。唐文宗大和三年(829年)官任秀州崇德县令,后升节度使,封万户侯。生子黄荣。五代时期,为避战乱,这支家族便从盱江迁居至浙江金华府(今金华市),构成金华黄氏的一支。

黄翰第三子黄省居,字保信。唐宪宗期间(806—819年)官任淮南转运判官。生2子:宝、贾。长子黄宝,初任仆射之职,后官至银青光禄大夫。他的后裔,又分居饶州府安仁县(今江西余江县),成为今日江西安仁黄氏始祖。次子黄贾,也官至银青光禄大夫。黄贾生3子:老大黄实,与妻张氏携三个儿子黄伯、黄住、黄任一起迁往福建邵武灵槎故城开基立业,是盱江黄氏入闽的又一个重要分支。老二黄陈,其后裔迁居河南陈州(今河南淮阳县)。老三黄陵,徙江西广信府(今江西上饶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