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柳宗元好学的事迹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5-03-04
宗元祖籍山西永济(配永济风光照)。
柳宗元生于长安(配长安地图,标注善和里),家学渊源深厚。父亲柳镇,学识渊博,十七岁明经及第,考取功名,一生在仕途上奔波。由于为人正直,大多是做参军、县令之类府县僚佐的小官。直到去世前五年,才到朝廷做殿中侍御史,官阶从七品上。
母亲卢氏的家教(配画)。卢氏也生于士族家庭,七岁开始读《诗经》、《孝女传》等书籍,很有文化根底。“某始四岁,居京城西田庐中,先君在吴,家无书,太夫人教古赋十四首,皆讽传之”(柳宗元《先太夫人河东县太君归祔志》)。柳宗元四岁那年,父亲柳镇去了江苏吴县为祖父守丧三年,全家暂住长安西郊乡下。在家里没有书籍的情况下,母亲口授诗文,他跟着默记。这一年仅母亲教读背诵的辞赋就有十四篇。卢氏对幼子的启蒙教育,及早地开发了智力,为他今后的学业奠定了良好基础。柳宗元的两个姐姐在家里学女红,也学文化。大姐写得一手隶书,还善操琴。这是一个生活中充满了文化气氛的家庭。
柳宗元幼年曾随父游宦到了安徽宣城、河南以及湖北夏口等地。发生在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开始的“建中之乱”,河北诸镇为取得节度使的世袭权而联合反叛,淮宁节度使李希烈接着起而反唐,年届七十六岁的大书法家颜真卿,作为朝廷使臣反对李希烈称帝竟遭到杀害。在“泾师兵变”中,唐德宗只带着几百人从长安皇宫仓皇逃走,国家形势岌岌可危,动乱延续了五、六年才算平息下来。“建中之乱”兵荒马乱的现实,对于刚刚领悟世事的柳宗元永难忘怀,为其后来考虑国家社会大事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唐地图可参考现有馆图,相关史料)。
柳宗元青少年时代刻苦好学,随父游宦的生活使他没有机会进入皇家官办太学或固定的学馆读书,但自学成才。13岁时曾经代崔姓中丞写了《为崔中丞贺平李怀光表》,愤怒地谴责“逆贼”李怀光谋叛的“凶险之行”,表达了他渴望国家统一安定的心愿。21岁考取进士(同榜进士32人,其中有好朋友刘禹锡)。二月放榜,五月父亲柳镇病逝,柳宗元在家守制三年。24岁柳宗元与杨氏完婚。26岁考取吏部博学宏词科,授集贤殿书院正字,后来下基层任蓝田县尉,提拔为监察御史里行,33岁升任礼部员外郎,官阶正六品。年仅33岁的柳宗元,已是台省的郎官、朝廷的要员。长安时期的柳宗元,不只在仕途上一帆风顺,在长安文坛上的名声也越来越大。韩愈在《柳子厚墓志铭》中记载,柳宗元在长安“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
永贞革新:贞元二十一年(805)正月,唐德宗李适驾崩,王叔文一派拥护太子李诵继位为唐顺宗,其年号为永贞。但这时李诵已得中风病,失音不语。王叔文以起居舍人充翰林学士;王伾以左散骑常侍充翰林学士。贞元中,由于不任宰相,朝廷对翰林学士简拔尤重,相当于辅弼“内相”。“二王”任翰林大学士,与执宰相权的韦执谊相呼应,全面控制了朝廷大权。但是,由于王叔文集团所依靠的唐顺宗李诵是个重病缠身的人,新皇储的选择就决定着他们事业的未来命运。李诵的长子李纯,是王叔文革新事业的反对派。王叔文等人预谋排斥李纯,另立太子。皇位问题的积怨给革新派种下了祸根。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