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十景是什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05
西湖: 西湖为杭州最著名的景区,它位于杭州西面湖岸周长15公里,面积约5.6平方公里,三面环山,层峦叠嶂,天生丽质。西湖的美是大自然的赐予,更是历代先人的杰作。西湖的景致随着四季变化而变化,春天的“苏堤春晓”,夏季的“曲院风荷”,秋季的“平湖秋月”,冬季的“断桥残雪”,都令人叹为观止。古人尝将西湖概括为十景:苏堤春晓、曲院风荷、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花港观鱼,雷峰夕照,双峰插云,南屏晚钟,三潭印月。北宋一代大诗人苏东坡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他是这样描绘西湖的美“水光潋灩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西湖十景 古人尝将西湖分为十景,它们是:“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花港观鱼”“雷峰夕照”“双峰插云”“南屏晚钟”“三潭印月”。 苏堤春晓 苏堤,俗称苏公堤。南起西湖的南屏路,北接曲院风荷。1089年宋代文学家苏轼任杭州知州时,开浚西湖,筑起这一条横贯西湖南北,全长2.8公里的长堤。堤上有映波、锁澜、望山、压堤、车浦、跨虹六桥,古朴美观。堤旁遍种花木,春季枫红柳绿,景色尤佳。游客漫步其中,近看雾中西湖,新柳如烟,远眺湖光山色,意境动人,美不胜收! 曲院风荷 在西湖西北角,即灵隐路侧,分作岳湖、竹素园、风荷、曲院、密林、郭庄六大部分,其中风荷是全园之精华。在熏风阁、波95亭、风微亭等处倚栏赏荷,荷95漫溢,熏风入怀。 西湖荷花的栽培由来已久,早在唐代,西湖已有“绕郭荷花三十里”之说。荷花花期可过两个多月。花开季节,清95四溢,具有高雅的风姿,同时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特性更给人以品性的陶治。 平湖秋月 西湖十景之首,位于西湖白堤西端。前临外湖,北靠孤山。在皓月当空的秋夜,湖平如镜,清辉如泻。前人有诗云:“万顷湖平长似镜,四时月好最宜秋”。唐代中期,此地有望湖亭,清康熙年间,在望湖亭遗址勒石建亭,旁构水轩,浏览面积仅一千多平方米,如今的园地已扩大到6000平方米,亭、台、楼、阁等建筑一应具全,平湖秋月楼柱上有一联云:“穿牖而来夏日清风冬日日,卷帘相见前山明月后山山。”道出了这里的境界。这里是西湖最具特色和魅力的景观。 断桥残雪 断桥,民间传说中的许仙与白娘子邂逅之处。西湖风光绝色,在断桥赏雪,更是令人倾倒。古人曾这样描绘断桥赏雪的情形:高柳荫长堤,疏疏漏残月。敝薛步松沙,恍疑是踏雪。 柳浪闻莺 在西湖东南岸,涌金门至清波门之间的滨湖地带。南宋时,这里为御花园,园中有柳浪桥,沿湖植柳,轻风摇曳,如碧浪翻空;春日黄莺鸣啭其间,行人驻足而听,故名柳浪闻莺。1956年,此地扩建成公园,内有聚景园,闻莺馆等,全园广植垂柳花木,中心地区为一片樱花和海棠。沿湖地带,柳荫夹道,是欣赏三面云山和一湖秀水之地,别具特色。阳春之际,繁花满枝,灿若云霞,亭廊相接,曲折有致,一幅生机勃勃的景像。 花港观鱼 花港位于苏堤映波桥锁澜桥之间的绿洲上,其间有一水地,凿池养鱼,被称为“花港观鱼”。今花港已扩建成公园,公园采取自然式布局,园中有红鱼池、牡丹园、大草坪、密林、花港等景区,观鱼的最佳地点在红鱼池,池中红鱼成群嬉戏,怡然自乐,游人在池旁投饵人池,欢声笑语不断,可谓鱼乐人更乐。 雷峰夕照 雷峰塔建于宋代,明代被毁,旧日夕阳西照,宝塔金碧与山光辉映,别具风韵。1924年因塔基损毁而倒塌。关于雷峰塔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如今在雷峰山下凭吊怀旧,留给人们一份深思和怀念。 白堤 原称白沙堤,白堤连接杭州市区与风景区,全长1公里,为纪念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而命名。白堤两侧花繁树茂,绚丽多姿。回望群山含翠,湖水漾碧,如在画中游。唐代诗人白居易有诗云:“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 双峰插云 为“西湖十景”之一,宋,元时称为“两峰插云”清朝康熙皇帝南巡,改“两峰”为“双峰”。双峰指的是北高峰和南高峰,两峰遥相对峙,期间小山起伏,绵亘约5公里。峰顶时隐时现于薄雾轻岚之中,望之如插云天,因而得名,黄昏时更美。 南屏晚钟 南屏山上的净慈寺为西湖四大丛林之一,历史悠久。夕阳西下之际,南屏山中暮色苍茫,但闻山麓传来悠扬钟声,余韵四荡。此时此景,叫人暇思无限。近年来,“绝响万年,山谷皆应”的南屏晚钟,又以新年鸣钟的形式,吸引数百万海内外游客前来参加净慈寺吉祥钟声的活动。 三潭印月 三潭,即西湖湖中三座瓶形石塔,塔腹中空,每塔各有五个孔眼内外相通,一到月光明媚之夜,在塔孔中点明蜡烛,但见月光、烛光、湖光相融,令人心醉神怡。
参考: travel10k/big5/travel/scenery/Hangzhou/xihu/stcx这纲
介绍著名的西湖十景仲有埋相片和相关的典故
去看看la!
西湖为杭州最著名的景区,它位于杭州西面湖岸周长15公里,面积约5.6平方公里,三面环山,层峦叠嶂,天生丽质。西湖的美是大自然的赐予,更是历代先人的杰作。西湖的景致随着四季变化而变化,春天的“苏堤春晓”,夏季的“曲院风荷”,秋季的“平湖秋月”,冬季的“断桥残雪”,都令人叹为观止。古人尝将西湖概括为十景:苏堤春晓、曲院风荷、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花港观鱼,雷峰夕照,双峰插云,南屏晚钟,三潭印月。北宋一代大诗人苏东坡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他是这样描绘西湖的美“水光潋灩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曲院风荷 在西湖西北角,即灵隐路侧,分作岳湖、竹素园、风荷、曲院、密林、郭庄六大部分,其中风荷是全园之精华。在熏风阁、波95亭、风微亭等处倚栏赏荷,荷95漫溢,熏风入怀。 西湖荷花的栽培由来已久,早在唐代,西湖已有“绕郭荷花三十里”之说。荷花花期可过两个多月。花开季节,清95四溢,具有高雅的风姿,同时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特性更给人以品性的陶治。 雷峰夕照 雷峰塔建于宋代,明代被毁,旧日夕阳西照,宝塔金碧与山光辉映,别具风韵。1924年因塔基损毁而倒塌。关于雷峰塔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如今在雷峰山下凭吊怀旧,留给人们一份深思和怀念。 三潭印月 三潭,即西湖湖中三座瓶形石塔,塔腹中空,每塔各有五个孔眼内外相通,一到月光明媚之夜,在塔孔中点明蜡烛,但见月光、烛光、湖光相融,令人心醉神怡。 花港观鱼 花港位于苏堤映波桥锁澜桥之间的绿洲上,其间有一水地,凿池养鱼,被称为“花港观鱼”。今花港已扩建成公园,公园采取自然式布局,园中有红鱼池、牡丹园、大草坪、密林、花港等景区,观鱼的最佳地点在红鱼池,池中红鱼成群嬉戏,怡然自乐,游人在池旁投饵人池,欢声笑语不断,可谓鱼乐人更乐。 平湖秋月 西湖十景之首,位于西湖白堤西端。前临外湖,北靠孤山。在皓月当空的秋夜,湖平如镜,清辉如泻。前人有诗云:“万顷湖平长似镜,四时月好最宜秋”。唐代中期,此地有望湖亭,清康熙年间,在望湖亭遗址勒石建亭,旁构水轩,浏览面积仅一千多平方米,如今的园地已扩大到6000平方米,亭、台、楼、阁等建筑一应具全,平湖秋月楼柱上有一联云:“穿牖而来夏日清风冬日日,卷帘相见前山明月后山山。”道出了这里的境界。这里是西湖最具特色和魅力的景观。 柳浪闻莺 在西湖东南岸,涌金门至清波门之间的滨湖地带。南宋时,这里为御花园,园中有柳浪桥,沿湖植柳,轻风摇曳,如碧浪翻空;春日黄莺鸣啭其间,行人驻足而听,故名柳浪闻莺。1956年,此地扩建成公园,内有聚景园,闻莺馆等,全园广植垂柳花木,中心地区为一片樱花和海棠。沿湖地带,柳荫夹道,是欣赏三面云山和一湖秀水之地,别具特色。阳春之际,繁花满枝,灿若云霞,亭廊相接,曲折有致,一幅生机勃勃的景像。 南屏晚钟 南屏山上的净慈寺为西湖四大丛林之一,历史悠久。夕阳西下之际,南屏山中暮色苍茫,但闻山麓传来悠扬钟声,余韵四荡。此时此景,叫人暇思无限。近年来,“绝响万年,山谷皆应”的南屏晚钟,又以新年鸣钟的形式,吸引数百万海内外游客前来参加净慈寺吉祥钟声的活动。 苏堤春晓 苏堤,俗称苏公堤。南起西湖的南屏路,北接曲院风荷。1089年宋代文学家苏轼任杭州知州时,开浚西湖,筑起这一条横贯西湖南北,全长2.8公里的长堤。堤上有映波、锁澜、望山、压堤、车浦、跨虹六桥,古朴美观。堤旁遍种花木,春季枫红柳绿,景色尤佳。游客漫步其中,近看雾中西湖,新柳如烟,远眺湖光山色,意境动人,美不胜收! 断桥残雪 断桥,民间传说中的许仙与白娘子邂逅之处。西湖风光绝色,在断桥赏雪,更是令人倾倒。古人曾这样描绘断桥赏雪的情形:高柳荫长堤,疏疏漏残月。敝薛步松沙,恍疑是踏雪。 白堤 原称白沙堤,白堤连接杭州市区与风景区,全长1公里,为纪念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而命名。白堤两侧花繁树茂,绚丽多姿。回望群山含翠,湖水漾碧,如在画中游。唐代诗人白居易有诗云:“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 新西湖十景 又称西湖新十景。分别为云栖竹径 满陇桂雨 虎跑梦泉 龙井问茶 九溪烟树 吴山天风 阮墩环碧 黄龙吐翠 玉皇飞云 宝石流霞 新十景在1984年由《杭州日报》社、杭州市园林文物管理局、浙江电视台、杭州市旅游总公司、《园林与名胜》杂志五家单位发起,于1985年9月22日正式公布。新十景得到了许多肯定,但在影响上,仍不及南宋时期的西湖十景深远。 2007-03-14 21:50:26 补充: 云栖竹径于西湖之西南,五云山云栖坞里。龙井问茶于风篁岭山。传说 「下有万古蛟龙渊」,名龙井。玉皇飞云于西湖之南,五代时吴越王迎明州阿育王寺佛舍利于此供奉。阮墩环碧旧名阮公墩,嘉庆初年浙江巡抚阮元疏浚西湖后利用葑泥堆成。吴山天风于西湖东南。由延绵的宝月、娥眉、浅山、 *** 等小山而成。满陇桂雨于西湖之西南,南高峰与白鹤峰夹峙下的自然村落中。九溪烟树即「九溪十八涧」于西湖西边群山中的鸡冠垅下。黄龙吐翠黄龙洞在栖霞岭北麓,又名无门洞、飞龙洞,原称「护国仁王院」。虎跑梦泉「虎跑」即虎跑泉,在大慈山定慧禅寺内。「虎跑」之名,因「梦泉」而来。宝石流霞面对西湖,是西湖北面的天然屏障,初名石姥山。
1. 苏堤春晓  2. 曲院风荷 3. 平湖秋月  4. 断桥残雪  5. 柳浪闻莺  6. 花港观鱼  7. 雷峰夕照 8. 双峰插云 9. 南屏晚钟 10. 三潭印月 详细介绍: 苏堤春晓 苏堤俗称苏公堤,在西湖的西南面,南起花港观鱼,北接曲院风荷,是“西湖十景”之首。当年苏东坡在杭州做官时,开发西湖,取湖底淤泥筑成,横贯湖南北,全长2.8公里的长堤。堤上有映波桥,锁澜桥,望山桥,压堤桥,东浦桥,跨虹桥,古朴美观。苏堤的美丽不仅在于它在秀丽的西湖中穿越而过,还因为堤上种满了形态优美的香樟树及其他各种植物,是一条全年都常绿的长堤,特别是到了春天,堤上桃花盛开,树发新叶,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漫步其中,令人心旷神怡。 曲院风荷 在西湖苏堤的跨虹桥畔,宋代时为酿官酒的曲院,院中栽荷,花开时香风四起,取名“曲院荷风”。清朝康熙皇帝南巡,改“曲院荷风”为“曲院风荷”,临湖建碑亭、迎薰阁、望春楼及曲径走廊,环亭植荷,曾极一时之胜,为“西湖十景”之一。后建筑坍损,现经扩建,占地28.4万平方公尺,为环湖绿地中面积最大,以夏日观荷为主题的名胜公园,有岳湖、竹素园、风荷、曲院、湖滨密林区5个景区,主景区以亭、台、楼、阁、榭、桥和曲廊等组合成名副其实原“曲院”,并辟荷池,园内融建筑于自然,突出荷花及山水的自然情趣,成为“芙渠万斛香”的游览胜地。 平湖秋月 从断桥由东向西走过一公里长的白堤,堤的那一头就是孤山最东端的平湖秋月。“万顷湖平长似镜,四时月好最宜秋”。每年农历8月14日-16日,这里都将举办“月是西湖明”中秋赏月晚会。平湖秋月楼柱上有一对联:“穿牖而来夏日清风冬日日,卷帘相见前山明月后山山。”道出了这里的境界。 断桥残雪 美丽的神话故事《白蛇传》中白娘子与许仙的相会之桥,位于白堤始端。断桥之名得于唐朝,古时桥上有门,门上有檐,下雪时中间一段的雪都在门檐上,桥上只有两头有雪,远远望去桥像断了一样,所以称作断桥,断桥是通往孤山的必经之路,每当雪后人们纷纷去断桥欣赏西湖雪景,孤山与西湖银装素裹,格外动人,因称“断桥残雪”。 柳浪闻莺 位于西湖东南岸的南山路侧,从涌金门至清波门,是一座以春花为主景的大花园。沿湖柳荫夹道,轻风吹拂,春日黄莺鸣转其间,欣赏“三面环山,一湖秀水”的绝佳去处。 花港观鱼 著名观鱼赏花胜地,江南园林艺术与西洋园林艺术巧妙结合的大型公园,坐落于苏堤之西,在映波桥与锁澜桥之间的绿洲上。南宋时,苏堤第三桥与西岸第四桥相对,其间有一水,名为花港。花家山,山下有卢园,凿池养鱼,故"西湖十景"中有"花港观鱼"名目。 雷峰夕照 “雷峰夕照”为西湖十景之一,雷峰塔的历史经过了三个阶段,吴越王钱傅椒于西元975年建八面七层楼阁式塔,后遭雷击损毁,南宋初重修为八面五层楼阁式塔,明嘉靖年间,塔的木檐毁于兵戎,仅存砖质塔芯。1924年,塔芯倒塌,雷峰塔仅存遗址,现今重建的雷峰塔塔形为砖身带飞檐、平座的五层楼阁式,风格基本与南宋画家李嵩《西湖图》中的雷峰塔相似。使“雷峰夕照”重现西子湖畔,成为杭州的又一标志性景观﹔美丽的“西湖十景”将名副其实,不再残缺。 双峰插云 为“西湖十景”之一,宋,元时称为“两峰插云”清朝康熙皇帝南巡,改“两峰”为“双峰”。双峰指的是北高峰和南高峰,两峰遥相对峙,期间小山起伏,绵亘约5公里。峰顶时隐时现于薄雾轻岚之中,望之如插云天,因而得名,黄昏时更美。 南屏晚钟 南屏晚钟为“西湖十景”之一,意境是指夜幕降临时,南屏山净慈寺的钟声响彻西湖上空,山谷共鸣之景致。位于南屏山下净慈寺的钟楼内。现有的青铜大梵钟高3公尺,重10余吨,钟上铸有6万8千余字的《妙法莲华经》。净慈寺创建于西元954年,是吴越王为供养南山佛教开山祖师永明禅师而建。传说济公和尚曾修行于此,当时僧众多达数百人。寺内“运木古井”是传说中济公运用神力,从井内运木建造净慈寺后留下的,故又称“神运井”。 小瀛洲 (三潭印月) “三潭印月”位于小赢州上,是西湖三岛中面积最大、景观最丰富、知名度最高者,被誉为“西湖第一胜境”,是江南水上庭院艺术的代表作。“湖中有岛、岛中有湖”是这里的最大特色。小瀛洲呈“田”字状,外圈和内十字有岛桥相连,亭台轩榭,点缀其间,内部被岛桥自然分割成四个湖,中心绿洲的“竹径通幽”艺术墙充满诗情画意。岛南端的“我心相印亭”可观赏三潭印月胜景。每到中秋月夜,放明烛于塔内,灯光外透宛如15个小月亮。此时,月光,灯光,湖光交相辉映,夜景十分迷人。
参考: ^.^
西湖旧十景 1.苏堤春晓 2.曲苑风荷 3.平湖秋月 4.断桥残雪 5.花港观鱼 6.柳浪闻莺 7.三潭印月 8.双峰插云 9.南屏晚钟 10.雷峰夕照 西湖新十景 1.云栖竹径 2.满陇桂雨 3.虎跑梦泉 4.龙井问茶 5.九溪烟树 6.吴山天风 7.阮墩环碧 8.黄龙吐翠 9.玉皇飞云 10宝石流霞
参考: gotohz/jdjq/showclasses.jsp?classname=%CE%F7%BA%FE%CA%AE%BE%B0
西湖十景 指分布在杭州西湖周围的十个有代表性的景点。通常是指苏堤春晓 曲院风荷 平湖秋月 断桥残雪 花港观鱼 南屏晚钟 双峰插云 雷峰夕照 三潭印月 柳浪闻莺这十个景点。西湖十景最早称呼于南宋,后随朝代的替换,景点的名称,位置也有所更换。而到清朝时则增加到十八景,甚至是二十四景。但其中仍以南宋所传的十景最为著名。1985年,杭州市多家单位重新评选了西湖十景,并将新评选的西湖十景命名为「新西湖十景」。而南宋时的西湖十景,则相对的被称为「西湖老十景」 [编辑] 南宋时的西湖十景 南宋时的十景位置基本靠近西湖或就在湖中。据南宋祝穆《方舆胜览》、吴自牧《梦粱录》中记载。当时的西湖十景为 平湖秋月、苏堤春晓、 断桥残雪、雷峰落照、南屏晚钟、曲院风荷、花港观鱼、柳浪闻莺、三潭印月、两峰插云 西湖十景的称呼虽然起源于南宋,但在当时却并不是很公认。而十景的名称多出现在有关西湖山水画的题名中,或是南宋后期的一些诗词的名目中。 [编辑] 元代的西湖十景 元朝时的西湖十景有别于南宋。部分景点的位置已超出了西湖的范围。元代西湖十景分别是:六桥烟柳、九里云松、灵石樵歌、孤山霁雪、北关夜市、葛岭朝暾、浙江秋涛、冷泉猿啸、两峰白云、西湖夜月。元朝初期,因为战争巨大的破坏,西湖十景一度相当冷落。但在元朝中后期时,又有所恢复。 [编辑] 明代西湖十景 明张岱作《西湖梦寻》中《西湖十景诗》沿用南宋的十景,另有冷泉猿啸、韬光观海、天竺香市、西溪探海、蕉石鸣琴、凤岭松涛、灵石樵歌、九里云松。 [编辑] 清朝时期的西湖景点 [编辑] 康熙年间 清朝时期,西湖十景延续南宋西湖十景的称呼。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南巡至杭,游览十景后,将「两峰插云」改为「双峰插云」「雷峰落照」(或称「雷峰夕照」)改为「雷峰西照」「南屏晚钟」改为「南屏晓钟」。康熙为十景题字后,浙江地方官吏先后将所书景名,刻石立碑,建亭恭护。于此,西湖十景从只书上有所记载,转为十景所在景点标志。 [编辑] 雍正年间 清雍正年间,浙江总督节卫疏浚西湖,西湖十景转成为「西湖十八景」
十八景分别是湖山春社、功德崇坊、海霞西爽、梅林归鹤、鱼沼秋蓉、莲池松舍、宝石凤亭、亭湾骑射、蕉石鸣琴、玉泉鱼跃、凤岭松涛、湖心平眺、吴山大观、天竺香市、云栖梵径、韬光观海及西溪探梅。十八景和南宋时的十景几乎无一景类同。 [编辑] 乾隆年间 乾隆年间,乾隆南巡杭州时,曾为延续的十景各赋诗一首,刻于景碑碑石阴面,这使西湖十景景名开始广为人知。于此,西湖十景被公认为西湖山水的代表。 清乾隆后期,乾隆南巡时在杭州的品题赋诗被列为了杭州二十四景。二十四景中,有十三景是取自雍正年间西湖十八景
二十四景分别为湖山春社、宝石凤亭、玉带晴虹、吴山大观、梅林归鹤、湖心平眺、蕉石鸣琴、玉泉鱼跃、凤岭松涛、天竺香市、韬光观海、云栖梵径、西溪探梅、小有天园、漪园湖亭、留余山居、篁岭卷阿、吟香别业、瑞石古洞、黄龙积翠、香台普观、澄观台、六和塔、述古堂 [编辑] 新西湖十景 又称西湖新十景。分别为云栖竹径 满陇桂雨 虎跑梦泉 龙井问茶 九溪烟树 吴山天风 阮墩环碧 黄龙吐翠 玉皇飞云 宝石流霞 新十景在1984年由《杭州日报》社、杭州市园林文物管理局、浙江电视台、杭州市旅游总公司、《园林与名胜》杂志五家单位发起,于1985年9月22日正式公布。新十景得到了许多肯定,但在影响上,仍不及南宋时期的西湖十景深远。
参考: zh. *** /w/index?title=%E8%A5%BF%E6%B9%96%E5%8D%81%E6%99%AF&variant=zh-
西湖为杭州最著名的景区,它位于杭州西面湖岸周长15公里,面积约5.6平方公里,三面环山,层峦叠嶂,天生丽质。西湖的美是大自然的赐予,更是历代先人的杰作。西湖的景致随着四季变化而变化,春天的“苏堤春晓”,夏季的“曲院风荷”,秋季的“平湖秋月”,冬季的“断桥残雪”,都令人叹为观止。古人尝将西湖概括为十景:苏堤春晓、曲院风荷、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花港观鱼,雷峰夕照,双峰插云,南屏晚钟,三潭印月。北宋一代大诗人苏东坡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他是这样描绘西湖的美“水光潋灩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堤春晓 曲院风荷 平湖秋月 断桥残雪 柳浪闻莺 花港观鱼  雷峰夕照 双峰插云 南屏晚钟 三潭印月 苏堤春晓 苏堤俗称苏公堤,在西湖的西南面,南起花港观鱼,北接曲院风荷,是“西湖十景”之首。当年苏东坡在杭州做官时,开发西湖,取湖底淤泥筑成,横贯湖南北,全长2.8公里的长堤。堤上有映波桥,锁澜桥,望山桥,压堤桥,东浦桥,跨虹桥,古朴美观。苏堤的美丽不仅在于它在秀丽的西湖中穿越而过,还因为堤上种满了形态优美的香樟树及其他各种植物,是一条全年都常绿的长堤,特别是到了春天,堤上桃花盛开,树发新叶,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漫步其中,令人心旷神怡。 曲院风荷 在西湖苏堤的跨虹桥畔,宋代时为酿官酒的曲院,院中栽荷,花开时香风四起,取名“曲院荷风”。清朝康熙皇帝南巡,改“曲院荷风”为“曲院风荷”,临湖建碑亭、迎薰阁、望春楼及曲径走廊,环亭植荷,曾极一时之胜,为“西湖十景”之一。后建筑坍损,现经扩建,占地28.4万平方公尺,为环湖绿地中面积最大,以夏日观荷为主题的名胜公园,有岳湖、竹素园、风荷、曲院、湖滨密林区5个景区,主景区以亭、台、楼、阁、榭、桥和曲廊等组合成名副其实原“曲院”,并辟荷池,园内融建筑于自然,突出荷花及山水的自然情趣,成为“芙渠万斛香”的游览胜地。 平湖秋月 从断桥由东向西走过一公里长的白堤,堤的那一头就是孤山最东端的平湖秋月。“万顷湖平长似镜,四时月好最宜秋”。每年农历8月14日-16日,这里都将举办“月是西湖明”中秋赏月晚会。平湖秋月楼柱上有一对联:“穿牖而来夏日清风冬日日,卷帘相见前山明月后山山。”道出了这里的境界。 断桥残雪 美丽的神话故事《白蛇传》中白娘子与许仙的相会之桥,位于白堤始端。断桥之名得于唐朝,古时桥上有门,门上有檐,下雪时中间一段的雪都在门檐上,桥上只有两头有雪,远远望去桥像断了一样,所以称作断桥,断桥是通往孤山的必经之路,每当雪后人们纷纷去断桥欣赏西湖雪景,孤山与西湖银装素裹,格外动人,因称 “断桥残雪”。 柳浪闻莺 位于西湖东南岸的南山路侧,从涌金门至清波门,是一座以春花为主景的大花园。沿湖柳荫夹道,轻风吹拂,春日黄莺鸣转其间,欣赏“三面环山,一湖秀水”的绝佳去处。 花港观鱼 著名观鱼赏花胜地,江南园林艺术与西洋园林艺术巧妙结合的大型公园,坐落于苏堤之西,在映波桥与锁澜桥之间的绿洲上。南宋时,苏堤第三桥与西岸第四桥相对,其间有一水,名为花港。花家山,山下有卢园,凿池养鱼,故"西湖十景"中有"花港观鱼"名目。 雷峰夕照 “雷峰夕照”为西湖十景之一,雷峰塔的历史经过了三个阶段,吴越王钱傅椒于西元975年建八面七层楼阁式塔,后遭雷击损毁,南宋初重修为八面五层楼阁式塔,明嘉靖年间,塔的木檐毁于兵戎,仅存砖质塔芯。1924年,塔芯倒塌,雷峰塔仅存遗址,现今重建的雷峰塔塔形为砖身带飞檐、平座的五层楼阁式,风格基本与南宋画家李嵩《西湖图》中的雷峰塔相似。使“雷峰夕照”重现西子湖畔,成为杭州的又一标志性景观﹔美丽的“西湖十景”将名副其实,不再残缺。 双峰插云 为“西湖十景”之一,宋,元时称为“两峰插云”清朝康熙皇帝南巡,改“两峰”为“双峰”。双峰指的是北高峰和南高峰,两峰遥相对峙,期间小山起伏,绵亘约5公里。峰顶时隐时现于薄雾轻岚之中,望之如插云天,因而得名,黄昏时更美。 南屏晚钟 南屏晚钟为“西湖十景”之一,意境是指夜幕降临时,南屏山净慈寺的钟声响彻西湖上空,山谷共鸣之景致。位于南屏山下净慈寺的钟楼内。现有的青铜大梵钟高3 公尺,重10余吨,钟上铸有6万8千余字的《妙法莲华经》。净慈寺创建于西元954年,是吴越王为供养南山佛教开山祖师永明禅师而建。传说济公和尚曾修行于此,当时僧众多达数百人。寺内“运木古井”是传说中济公运用神力,从井内运木建造净慈寺后留下的,故又称“神运井”。 小瀛洲 (三潭印月) “三潭印月”位于小赢州上,是西湖三岛中面积最大、景观最丰富、知名度最高者,被誉为“西湖第一胜境”,是江南水上庭院艺术的代表作。“湖中有岛、岛中有湖”是这里的最大特色。小瀛洲呈“田”字状,外圈和内十字有岛桥相连,亭台轩榭,点缀其间,内部被岛桥自然分割成四个湖,中心绿洲的“竹径通幽”艺术墙充满诗情画意。岛南端的“我心相印亭”可观赏三潭印月胜景。每到中秋月夜,放明烛于塔内,灯光外透宛如15个小月亮。此时,月光,灯光,湖光交相辉映,夜景十分迷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