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正门是哪个门

如题所述

北京大学正门是西校门。
北京大学正门是西校门。北京大学西校门是1952年北京大学与燕京大学合并成为新的北京大学之前,燕京大学主校门。
北京大学的美育传统源远流长,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有着重要地位。20世纪20年代,在蔡元培先生扶持下,画法、书法、音乐、戏剧等研究会先后组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10-07

北大正门是西二门,地址:北京市海淀区 颐和园路5号。

拓展资料:

“一进西校门,半亩方塘,一个石桥。我来的时候还有水,从(桥)底下冒下出来,那个时候看见真是心里高兴啊,一进来以后想起一首朱熹的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对于北大而言,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今天或者将来,西校门的地位都是极为重要的。西校门作为燕园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已经成为北大形象的重要代表,也是人们认识北大的重要窗口。如今的西校门已经不单单是师生进出的校园大门,而是已经演变为北大的象征,蕴含着丰富的精神文化内容;进入西门,就进入了北大这块精神的圣地,登上了这座神圣的学术殿堂。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9-08-11

北大正门是西二门,地址:北京市海淀区 颐和园路5号。

拓展资料:

1. 北京大学(Peking University)简称“北大”,诞生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也是最早以“大学”之名创办的学校,其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北大是中国近代以来唯一以国家最高学府身份创立的学校,最初也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行使教育部职能,统管全国教育。北大催生了中国最早的现代学制,开创了中国最早的文科、理科、社科、农科、医科等大学学科,是近代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奠基者。


2. 1912年5月3日,京师大学堂改称北京大学校,严复为首任校长。1917年,蔡元培出任校长,“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之义”,把北大办成全国学术和思想中心,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中心、五四运动策源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北大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南迁长沙,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不久迁往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10月在北平复学。

3. 北大由教育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是国家双一流 、211工程、985工程、2011计划重点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九校联盟、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京港大学联盟、亚洲大学联盟、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国际研究型大学联盟、环太平洋大学联盟、东亚四大学论坛、国际公立大学论坛、中俄综合性大学联盟重要成员。 

4. 北大始终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聚集了许多学者专家,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创造了大批重大科学成果,影响和推动了中国近现代思想理论、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和社会发展的进程。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9-09-25

北大正门是西二门,地址:北京市海淀区 颐和园路5号。

北京大学西校门是1952年北京大学与燕京大学合并成为新的北京大学之前,燕京大学主校门。由燕京大学校友于1926年集资修建,所以又称为校友门。西校门坐东朝西,为古典三开朱漆宫门建筑,高不过七八米,风格古朴、庄严典雅,与颐和园东宫门相似,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校门两侧有两头石狮。

拓展资料

北京大学,简称北大,创建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成立之初为中国最高学府,同时也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行使教育部职能,统管全国教育。中华民国建立后,校名改为北京大学校,后又改名为国立北京大学。

1916年至1927年,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时期,“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之义”,推行改革,把北大办成以文、理两科为重点的综合性大学,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五四运动的策源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北大与清华、南开合并组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日本战败后,北京大学回到北平。1952年院系调整后,北京大学聚集了原北大、清华、燕大三校的自然科学、人文学者,奠定了北大文理两科长期领先的地位。

2000年,北京大学与北京医科大学合并。如今北京大学是一所兼具自然科学、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医学以及新型工科的综合性大学。北京大学现有六个校区。北京大学校址原本在沙滩红楼、公主府等地,1952年院系调整后迁入位于北京西北郊的原燕京大学校园(燕园)。燕园兼收中国古典韵味和西方规划理念,主要景观有未名湖、博雅塔等。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8-11-10

北京大学的正门是西校门。

北京大学西校门是1952年北京大学与燕京大学合并成为新的北京大学之前,燕京大学主校门。由燕京大学校友于1926年集资修建,所以又称为校友门。西校门坐东朝西,为古典三开朱漆宫门建筑,高不过七八米,风格古朴、庄严典雅,与颐和园东宫门相似,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校门两侧有两头石狮。

扩展资料

北大正门向西的由来:

1919年,在新任校长司徒雷登着手筹备建设新校园之时,五四运动正在全国上下掀起新文化运动的浪潮,民族情绪空前高涨,庚子之变后痛定思痛的教会大学,衷心希望学校能够以中国样式建造。他们请来了有志于在这方面有所建树的墨菲担任新校园的总设计师。

在1920年燕园的设计中,墨菲倾注了更多的热情。他的雄心是使燕园“成为仅次于北京紫禁城的建筑杰作”。新校址的位置尚未选定,墨菲就来到了北京,和燕大校方定下了第一个详细的规划设计方案。

在这个方案中,校园以长方形的院落次第展开,这种布局方式既能够轻松地被西方人理解,同时也深深地刻着中国紫禁城严谨宏大的印记。沿主轴线布置了主校门、主体建筑图书馆-行政楼、基督教青年会馆、医务楼最后以一座高耸的宝塔收束。

墨菲对西向如此钟情,是他作为一个西方人来自文化深处的记忆。在西方,教堂的入口多设在西侧,信徒从西面进入,面向东侧的圣坛。作为燕大教育者的传教士们,恐怕在潜意识中都怀有教堂东西向空间的记忆。

所以,玉泉山塔确实是一个令墨菲喜出望外的发现,它不仅给了校园面向西山道德优美风景,还在冥冥之中成就了燕大作为一所教会学校的宗教理想。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北京大学西校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