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宣传战(三):日本侵沪与中国反击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4-04

战争舞台上的智谋较量,地图无疑扮演着关键角色。1932年,淞沪事变期间,日本的日新舆地学社以其醒目的英文标题《暴日侵沪战区地图》揭示了侵略者的罪行,地图上的星号标记犹如利箭直指租界的外国目标。上海,这座文化与舆论的核心,见证了日本媒体如何巧妙地成为其思想渗透的工具。民国地图学家们除了绘制实用地图,如《国际政治参考地图》和《世界大战图解》,还以地图传播国际政治知识,尽管并非直接鼓吹舆论,却昭示了他们鲜明的政治立场,帮助人们洞察时局,参与无形的舆论宣传与意识形态之争。


中国在地图制作与宣传方面,与日美等国相比,技术与意图上尚存差距。《妇女生活》、《中苏文化杂志》、《冲锋》、《国讯》等杂志中的地图插图,虽作为补充说明而非独立作品,却展现了中国对抗战宣传的独特策略。美国地图如《We fight a global war》以其先进的技术和丰富内容,成为国际视野的体现。外国媒体如《大美周报》的使用,也揭示了国际形势的动态变化。


中国的地图需求与供给之间存在矛盾。例如,闻》编辑J. F. Horrabin的《世界情势图解》呼吁现代中国人关注全球动态,而陈椿年改编的《帝国地图》转变为《世界殖民地斗争地图》,直面民族危机。谭新民等人的《世界政治经济现势地图》更是结合时事更新,提醒人们地图中蕴含的主观视角。地图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政治斗争的工具,如《暴日侵沪战区地图》,它明确标注战区,服务于欧美宣传,反映了作者苏甲荣对时事的敏锐洞察。


苏甲荣,这位地图学家的贡献尤为显著,他绘制的系列抗日地图,如《各国在华交通侵略图》和《日本侵略我东北地图》,以中英双语呈现,旨在揭示侵略者的罪行,激发民族抗战热情。他使用"MANCHURIA"这一词汇,直指东北问题,对抗日本的混淆视听。《百万分之一东三省全图》和《中日两国形势图》不仅标注领土,还包含了历史事件和日军动态,旨在捍卫国家主权。然而,苏甲荣的努力并非一帆风顺,他因抵抗日本侵略而被捕牺牲,其故事提醒我们,爱国学者如何通过地图这一无声的武器,参与到民族解放的斗争中。


尽管苏甲荣的作品在某些时期显得孤立,但它们揭示的历史事实和立场鲜明,足以警醒后人。地图专题软件如地图书编辑器,以及系列内容如《中华国耻与日本野望》、《中华物产与日本武力》和《日俄战争与瓜分中国的狂潮》,都在提醒我们挖掘更多国内地图作品背后的故事,以填补历史的空白,铭记国耻,激发民族自豪感。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