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非子”(散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4-18
【非子的故事:一张小票里的文化韵味】

清晨,阳光透过窗户洒进厨房,她提着满满的食材归来,脸上洋溢着兴奋的笑容,仿佛发现了什么有趣的秘密。

我正专注于地板的清洁,被她的突然提问打断了思绪。我停下手中的活,思索片刻,然后缓缓说道:

"你知道吗,早年间在农村,有个关于'非子'的趣事。那是在粮站工作的一位朋友,他的职责是秤量百姓的公粮,他开具的那些记录粮食重量的单据,就是大家口中的非子。这个名字,源自古代对擅长养马人的尊称,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一张无声的票据。"

她听完,咯咯笑着,讲述起自己在超市的奇妙经历。一位七十岁的老妇人,在结账时误将收银小票称为'非子',引发了一阵误解和欢笑。这个误会揭示了,即使在现代社会,'非子'这个词汇依然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不仅仅是一个地方的方言,而是全国范围内曾被广泛使用的术语。

"非子'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马夫与商业交易中的筹码。在港口,那些不识字的苦力用小布条代替筹码,布条随风飘动,就像飞翔一般,因此被称为'飞子'或'非子'。在百货公司,售货员开具的小票就像飞舞的'非子',见证了那个时代的繁忙与活力。

汉字,这个伟大的文明载体,从甲骨文的诞生到书法的演变,见证了华夏文化的繁荣。而像'非子'这样的词汇,正是人民智慧的结晶,它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流传,不断丰富和更新。正如毛泽东主席所说,人民是文化的创造者,他们的生活实践孕育出如'非子'一般生动而深远的词汇。

如今,尽管有些词汇已淡出日常,但它们的存在,就像那张'非子',见证了时代的变迁,承载了历史的记忆。它在不断更新的文化土壤中,保持着独特的生命力,象征着华夏文明的永恒魅力。

她看着我,眼中闪烁着好奇,再次问道:"你说的这些都是真的,不是编的吧?"

我微微一笑,没有回答,而是拿起她手中的那张小票,凝视着它,仿佛在读取一段无声的历史,那是一份来自民间的,平凡而又深沉的文化遗产。

——2023年7月25日于合肥翡翠湖畔,文化的印记永存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