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代心理学看《乌合之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8
“只要属于有组织的群体中的一员,人就在文明的阶梯上倒退了好几步。”勒庞笔下的群体,智力低下,缺乏判断力,没有主见且极其轻信;同时,无意识占据上风,容易因激化的情绪走向极端,表现出高尚的品德或成为野蛮的施暴者。勒庞对群体的描述非常有冲击力,也不难找到现实案例来印证,但书中流露出的对群体显而易见的偏见让人不得不怀疑,他的解释是正确的吗?

自1895年《乌合之众》面世以来,心理学研究已走过一百多年,其研究成果为我们认识书中所述的群体心理和行为提供了新的视角。

1.  “风中的沙粒”

勒庞认为,人一加入群体,就失去了独立思考能力,变成任人摆布的木偶。外界的观点与思想,即便与他原来的看法完全相反,都会拥有“催眠”般强大的力量,能够轻易占领他的大脑。“群体中的个人是沙漠中的一粒沙子,风想把它吹到哪里就可以吹到哪里”,勒庞写道。这里描述的,实际上就是从众行为。

关于从众,有一个不能不提的经典实验,那就是美国心理学家所罗门·阿什的线段判断实验。实验内容非常简单,被试者会看到一些类似于下图的卡片,而他们的唯一任务,就是从右边的三条线段中找出与左边的标准线段长度相等的一条。可以看到,右边三条线段的长度相差明显,正确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阿什设计了两种实验情境,一是被试者单独进行判断,二是被试者与另外7人(都是阿什的实验助理)组成一个小组,一起作出判断。在前一种情境中,37名被试者分别独立辨认了11组这样的卡片,其中35人全部选择正确,总错误率仅有0.7%。而在小组决策时,7名实验助理按阿什的指示,一同选择了某个错误答案,阿什想知道,被试者究竟会不会在群体的影响下做出明显错误的选择。实验结果似乎支持了勒庞的观点,在123个被试者中,有76%的人至少选择了一次错误答案,总错误率达到了36.8%。

然而,心理学家的解释,却与勒庞的“智力退化说”大相径庭。他们认为,产生从众行为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规范性压力,即当人们想要获得社会奖励或避免惩罚的时候,就会倾向于与群体中的多数人保持一致;二是信息性压力,指人们相信多数人赞同的意见更优,也就是通常说的“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当人们身处陌生环境时,这种影响尤为明显。由此看来,从众有时并不是因为盲目,而是人们面对社会规则和不确定情境的一种行动方法。

值得一提的是,在某种程度上,从众还能体现出人的社会性,过于自我的人,可能更容易在社会生活中受挫。在德国传播学者诺伊曼看来,能否顺应多数意见,是对一个人的道德规范和基本价值是否与社会相容的一种检验。

2. 极端的群体

在群体中,人们会做出与自己的利益和习惯完全相反的事情,这是书中描述的群体失去理智的一个重要表现。勒庞举了两个极端的例子:人可以为了群体的信仰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可能突破底线肆意破坏。

我们先来谈谈后者。在心理学中,这种行为被称作“去个体化现象”,指个体失去自我意识,做出违背自己平日原则的反社会行为。一般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两个。第一个是匿名性,当个体可以隐藏自己的身份时,他会觉得不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侵犯和不道德行为发生的几率就会增加,网络暴力就是一个典型。第二个原因是缺乏自我意识,在群体的情境中,个体的自我认同容易被群体认同取代,个体的行事准则也会向群体规范靠拢,如果群体出现了暴力倾向,个人便可能参与其中。

群体不仅有成为暴力团伙的潜能,也可能走向另一个极端,摇身一变成为道德模范,表现出忠诚、无畏、无私等个人独处时很难具备的高尚品质。这一现象也可以说是群体意识代替自我意识的结果,但从进化心理学 的角度来看,能更清楚地揭示其内在动因。

进化心理学认为,出于延续基因的本能,我们会更关心与我们有亲缘关系的人,在生死关头,我们往往会选择帮助自己的亲人而非朋友。由此看来,在妈妈和男/女朋友同时掉进海里应该先救谁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是不会有选择困难的,当然,除非男/女朋友身上有我们的基因。这种“亲缘保护”的动机泛化到群体上,就是“群体选择”。所谓群体选择,是指当不同群体之间发生竞争时,内部相互支持、利他的群体比不利他的群体会存在更长时间。书中列举的忠诚、勇敢、无私奉献等品质,就是利他行为的具体体现,而其深层动机,就是希望“自己人”生存下来,从而使自己的基因或某些特质延续下去。

3. 种族

种族,是《乌合之众》中出现频率很高的字眼。毫无疑问,勒庞是一个种族主义者,但我们却不能因此而简单地将这个潜在的影响因素排除在外。

种族的影响,其实就是遗传的影响。关于遗传与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关系,美国著名心理学家E.Turkheimer有过一段精彩的论述:“人类的任何一种行为特征都与遗传有关,都有它的生理基础。但如果我们仅以此为基础去理解人类的行为,那将是可笑的。因为生理基础与行为不在一个层次上,就好像生理特征是电脑的硬件、而行为是电脑的软件一样。”

实际上,人的心理与行为,是由遗传与环境共同决定的,在不同层次的心理与行为上,两者的作用程度有所不同。一种心理或行为,如果在不同的时间和情境下保持一致,遗传的影响就更大;如果可以通过持续强化使之巩固下来并保持稳定,那它就更多地取决于环境。研究显示,遗传对智力和人格特质的作用大于环境,而在分裂症与感情异常上,环境的影响更为重要。

可以认为,遗传的影响更多地体现在个体差异上,如果说有什么因素能对人的心理产生时代性的、地域性的集体影响,那就是文化了。文化的影响不仅体现习俗和价值观上,还潜移默化地决定着人们感觉、思考、行动的方式。东方文化是以集体主义为特征的,在集体主义文化中长大的我们,更容易受群体的影响。比如,我们会将集体利益与目标放在优先位置,注重群体规范和集体责任感,表现出更强的从众性和服从性等。

总而言之,勒庞在群体行为的观察和描述上确有独到之处,但在心理分析上就显得粗糙了,带有浓重的主观色彩。勒庞作为一个传统精英,对于“群众”这个新兴阶级是心怀抗拒的,因此《乌合之众》中的群体,其实被揉进了很多勒庞眼中群众的特质。比如群体的所谓“形象思维”和低级的推理能力,到底是个体加入群体后发生了智商异变,还是他们本就如此呢?而这,正是《乌合之众》最大的问题。

参考书目:社会心理学(第三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