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开天的个人作品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1

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主体壁画
《壮 丽 中 华》
——万 里 江 山 图(1800㎝×372㎝)
人民大会堂三楼大厅是党和国家领导人举行政治活动的重要场所,每年元宵晚会,“两会”总理记者招待会和许多国际性会议,以及大型招待会都在此举行。目 前大厅的改造装修工程已结束,大厅气势辉宏,庄重典雅,金碧辉煌。改造后的大厅将成为中国的“金色大厅”。
大厅主体画创作要求应能代表国家文化艺术形象,体现国家繁荣富强盛世图景,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国风范,同时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
从二00八年八月开始,钟开天应邀参加草图创作,十二月完稿。经过专家对约稿反复评议、筛选、领导审定,下达了委托创作任务书,选定著名军旅画家钟开天同志完成金色大厅的主题画创作。
壁画从创作到完成历时一年,与其助手中南海画家李志松大校,每天面对巨大的画面,或伏于地上勾勒,或架轮车于高空作业,爬高下低,日夜兼程,历尽艰辛。此间,得到部队省军区领导的支持,提供了十分良好的工作条件,作品从创作到评审得到省人大的鼎力相助,放大绘制阶段又得到大会堂管理局领导和著名专家学者十分具体的关心指导,省文联和中国对外友好协会还组织了作品观摩座谈会。
二00九年八月中旬,人民大会堂领导、专家对作品通过验收,九月启程运往北京,迎来共和国六十周年大典。
《壮丽中华》——万里江山图(大型壁画1800㎝×372㎝)使人仿佛置身于宇宙太空,俯视960万平方公里的中华大地,西起青藏高原,群山起伏,白雪皑皑,珠穆朗玛峰如一把利剑雄视天宇,山下风起云涌,如滚滚波涛;有云雾覆盖的四川盆地,峨眉奇观,长江穿破刀削斧劈的万座山峰,越过雄奇险峻的三峡,浩浩荡荡向东而去。东方广袤的地平线上升起一轮金灿的太阳,染红了云横千仞的秦岭,千岩叠嶂的华山、太行山、大别山;从河套出来流经黄土高原、华北平原的黄河,一泻千里注入黄海。画面的东南部还展现了云山雾水初日云涌的黄山、武夷山和祖国南方起伏的丘陵,锦绣江南的鱼米之乡。滔滔奔流的江水,雄奇千古的巍峨群山,飞瀑流泉,莽莽森林,云蒸霞蔚,群峰礨翠,百川东流,极目千里,气象万千,雄强伟博,一派勃勃生机的中华大地,壮丽辉煌。画面近景部分左起:版纳风情、藏羌山寨、高原放牧、峨眉金顶、三峡放舟、川黔吊楼、湘赣山村、水乡即景、观云瀑布、新型城市皆收眼底,致其广大,尽其精微。大好河山孕育了五千年悠久历史文化的中华民族,江山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辽阔的中华大地上,十三亿中国人民正在崛起,民族伟大复兴,铸就了前所未有的辉煌!
壁画艺术创作上,继承了优秀山水画传统,特别注重意境、笔墨和思想内涵,“山川以我为一,万物以我为体”,以山魂水魄铸就民族精神,同时又十分重视创新。壁画避免了在宣纸上一挥而就、逸笔草草的文人画风气,采用画布贴板,铜条屏风式隔断,钛金镶边,连接组合的大画面构成,使用丙烯颜料和国画矿物质颜料,造成色泽鲜明典雅、饱和、附着力强,经久不变色不变形的独特效果。壁画通过卫星云图定位,运用中国画散点透视,平远、高远的构图方式和笔墨的各种皴法,吸收西画色彩和造型强势,特别注意画面的虚实、墨白、冷暖、动静、干湿、横直之间对比关系,又有一种单纯整体的效果。画面经得住反复修改,使其可以远看又能近观,移步一景,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力。
壁画《壮丽中华》仿佛镶嵌在灿烂黄金上的一块绿色翡翠,与金色大厅交相辉映,引人入胜。与此相对应的大厅另一主题墙面,有张志和先生撰文并手书的赋《中华颂》,385字将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人文,纵横百万里的神州锦绣大地,山川风物表现得淋漓尽致,书与画相得益彰,珠联璧合,美不胜收。壁画《壮丽中华》、赋《中华颂》给人气势磅礴的视觉冲击力,赋予了作品崇高壮美的审美品格,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附:《中华颂》一文
历史的记忆哲理的思考本源的价值
——谈著名画家钟开天中国画人物长卷《进驻阿佤山》《佤山部落图》等作品的艺术创作
陈亦悟
著名画家钟开天是因为长期画阿佤山,先后创作出中国画人物长卷《进驻阿佤山》和《佤山部落图》而一举成名的。记者在采访他时,钟开天说:“我学生时代读过艾芜的《南行记》深深被佤山部落的原始、蛮荒、神秘所打动,这个藏在遥远深山密林中的猎头部落,使人神往,更有几分毛骨悚然!”
中国的西南边陲,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云南边疆的阿佤山区,直至20世纪50年代,仍处于氏族部落状态。刀耕火种、猎头祭谷、图腾崇拜、剽牛庆典、部族仇杀、、、、原始蒙昧时期的生活,无所不在,故史家又称其为人类的活化石。
驻守西盟的边防老八团五十年代初期进驻阿佤山并不顺利,部队历经艰险,“七进阿佤山”。彪悍的阿佤部落村村寨寨森严壁垒,不少战士遭林中飞来的冷枪、含有毒汁的弩箭射杀,小分队惨遭袭击,特别一旦毒箭射中,痛得满地打滚,手脚抽搐,死时七窍流血,脸色乌紫,惨不忍睹。有的战士成了他们猎头祭谷的牺牲品,但我军始终没有使用武力进剿,而是反复做耐心细微的民族工作,用党的民族政策,并以自己的行动感化佤族兄弟,和平进驻阿佤山。部队进山,深入村村寨寨,访贫问苦,治病济贫,各种物资源源不断运进山寨,发展生产,建设家园,与阿佤人民打成一片,同吃同住同劳动。在共同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战斗中与佤族群众建立了血肉联系。钟开天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入伍当了边防军,思茅军分区所属辖区即是西双版纳、勐连、勐腊和西盟阿佤山。他有幸多次进入阿佤山,深感当年老边防的历史功绩,建立的军民鱼水深情。钟开天说:“阿佤人民称我们为“解放”、“解放阿佤是一家啰”。在佤族心中,解放军就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解放军,“大实话”,“数来宝”还是五十年代北方老兵教他们的歌曲,一直传唱到今天,这种对党对军队朴素的感情,震撼着我的心,于是《进驻阿佤山》的创作冲动由此而产生”。
一九七九年钟开天再次深入阿佤山历时数月,与阿佤人朝夕相处,喝过佤族的同心酒,吃过鼠肉煮烂饭,同到一个田边地角,同睡一个竹楼火塘。返回昆明,人又黑又瘦。小稿确定后,日夜兼程,历时半年,创作出国画长卷《进驻阿佤山》(100200)1981年八一建军节在北京展出,一炮打响。
改革开放,艺术创作进入多元,作为文化艺术,西风东进,波普、装置、行为、概念、大地艺术走到前台;先锋、前卫、新潮、时尚、、、、钟开天经过长期思考,认为自己搞不了前卫,就走回归,越是原始的东西就越具本源的价值,随着现代文明的飞速发展,人类对自己的童年就越加关注。于是在《进驻阿佤山》的基础上,开始创作《佤山部落图》。作者不是一般表现边疆民族风情、服饰,而是沉淀于民族文化的深层,开掘民族文化的本源价值和所蕴含的现代意识和人文精神。
中国画人物长卷《佤山部落图》系钟氏传世之作(此为美国亚特兰大华裔美协主席詹历坚教授语)。画家以两个部落头人敬献泡酒的结盟活动为主轴,展开了原始人生活的各个侧面:苍茫广漠的阿佤山,古拙原始的竹楼,简陋的弯弓大刀、长矛,以及生活器具木盘、竹勺、竹桶、竹凳、、、、阿佤山人日夜醉酒,纵舞欢歌,剽牛祭祀,图腾崇拜。有对头人(群众选举的领袖)、魔巴(巫师)敬酒献猎的生动描写,也有捻线织布、捣米背水的生活场景,还有村旁墓地,鬼林中的人头桩、牛头桩、、、、画面恢宏雄健,气势夺人,众多而具强烈个性的人物形象,把人带进了一种强悍粗犷、沉厚浑朴、原始而神秘的世界。
此画1994年在美国夏威夷展出,1997年在亚特兰大展出时,观众无不受到强烈的震撼,《星岛日报》评价说:“作品具有强大的内在动力,作者力图把握生命的内核,开启生命的钥匙,感悟人生的真谛,寻求本原的价值,体味精神的彻底解脱与自然融合的高层境界,使人心灵得到净化,作品给人一种粗犷的美和原始生命的痛快感。作品在艺术形式上,突破和发展了中国长卷人物画,构图在散点透视基础上更加纵阔,层次丰富,形象刻画更加深入准确,使其作品容量巨大而更具有史诗性”,并赞誉钟氏为中国大陆的塔希提高更。《世界日报》称:“钟开天采用多点透视画技同时走出传统单片人物表现法而采用立体深度的画技”。
钟开天长期在云南边疆生活,有着深厚的生活积累和扎实的绘画功力,画风雄强浑厚,作品深沉质朴,注重对生活的开掘与哲理性的思考。《佤山部落图》生动地展现了人类在原始时期的精神情感以及生活风貌,可以说是阿佤人生活的一部历史画卷。
香港《开益出版社》出版的钟开天表现原始时期佤族生活风貌和精神形态的一批墨彩画,更是以完美的绘画语言表达深邃的理性观念和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以具象的手法表达极其抽象的观念。科学步入神学的领域,艺术会闯进哲学的范畴。《书与画》杂志副主编、画家评论家周阳高先生说:“细读钟开天的每一幅作品,都会给你某种启示,《岁月悠悠》、《部落木鼓》、《黑洞》《鬼林》、《魂系天地》、《咒》、《远山》、、、、均蕴含着某种观念,他并没有有意表达什么,而确确实实又意味着什么,难道这不是绘画艺术的很高境界吗?
中国花鸟画的突破与创新
——评钟开天大型壁画《山花烂漫》
·吴一鸣·
花鸟画万紫千红,芳香四溢,彩蝶翻飞,鸟儿翱翔,“穷羽毛之变态,夺花卉之芳研”。魏晋之顾、戴、陆、边,至五代黄筌、徐熙,已臻繁荣。宋朝由徽宗赵佶的倡导并身体力行使花鸟画达到鼎盛。这一时期的花鸟画,或富贵、或野逸,皆以摹拟自然为主,重师法造化。至元以来,文人画兴起,明清两朝名家辈出,徐渭、八大、石涛以及郑燮、金农等扬州八怪;虚谷、四任、吴昌硕等海上画派,把花鸟画推上了高峰;近代以齐白石为代表开一代花鸟画之新风。文人画,重心境的主观表达,追求笔墨情趣,以梅兰竹菊寄情,琴棋书画养心,逸笔草草,一挥而就,抒胸中之逸气,于风骨与气节中追求人格的自我完善与超脱。中国花鸟画无论工笔写意在国画诸多画种中是最为完善和成熟的,群雄并举,大师林立,以至有人认为从吴昌硕到齐白石已达到顶峰,无法逾越,要另起炉灶。当代花鸟画并未因高山而仰止,因文革重创而停步,众多画家以时代精神为使命,以大众审美为标准,开始探索前行。大概以简笔写意,兼工带写,工笔复兴,融汇中西以成新世纪之新潮,造成多样并存,百花齐放,新人辈出的局面。有五千年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积淀,通过近几代人的努力,随着三十年来中国经济的腾飞,国家的崛起,民族伟大复兴,时代呼唤具有大国气度、民族气派、时代精神和现代意识,雄强伟博、气势磅礴的艺术作品横空出世。时下钟开天受聘为中央军委八一大楼五号会议大厅创作的巨幅花鸟画《山花烂漫》(1370㎝×270㎝)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山花烂漫》是一幅以木棉为主体,花卉草木以及多种鸟禽、昆虫组成的巨幅长卷工笔重彩全景式壁画。在美如羊脂,贵如翡翠,富于装饰意味,形态各异的山石、草坪的山涧中,流水潺潺,碧玉清潭;高大挺拔的木棉树,如火如荼的英雄花盛开;杜鹃花如潮水涌动,映红了山岗;圣洁高贵的白紫玉兰婀娜多姿,龟背、兰草、天竺……百花齐放,和平鸽花丛翻飞,小鸟迎风翱翔。画面万紫千红,春意盎然,焕发着一种勃勃生机和旺盛的生命力。这是一首春天的诗,优美而和谐,这是一首英雄交响乐,壮丽而崇高。它歌颂了人民军队从井冈山到今天,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发展壮大,揭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展现了国家繁荣富强的盛世图景。
《山花烂漫》艺术上在继承优秀传统花鸟画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革新,作者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是对传统的认真梳理,站在当代新的历史起跑线,有选择的继承和对不合时宜的扬弃的一个不断突破与创新的过程。钟开天清醒地看到,中国绘画艺术自宋以后,元、明、清,中国封建社会由鼎盛走向衰落,虽文人画的兴起,艺术格调和笔墨表现均取得很高成就,但赖以生存的社会历史背景已江河日下,大势已去。总体的艺术精神失落,以至文章“八股”、书法“馆阁”、绘画“四王”,高度程式化因袭之风盛行,一步步走向僵化。文人画家多学养深厚,满腹经纶,深通儒、道、释之哲理,重视修身养性。世道不济,虽不能兼济天下,却能独善其身,远离尘世,寄情山水,空门世外,以书画畅神逸气,在静虚玄秘的时空中感悟人生,使艺术境界,精神气格得以升华。八大、弘仁、石涛、虚谷至担当、弘一均为一代高僧,以道人、居士、山人、逸士自称者更不在少数。他们是出世的,精神是自我的,其作品多为冷寂、疏荒、清高、孤傲的,以此来表现当今时代亦不可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艺术品逐步走向商品化,美术界人们的价值取向趋于多元。一些人过多看重物质利益、名誉地位,精力投入美术活动、社会应酬、市场炒作,疏于业务,缺少对国家、民族大业的关注,甚至有的一味迎合市场,使作品引向媚俗。钟开天认为,继承优秀传统主要应继承传统伟大艺术精神,着眼秦、汉、唐,恢复汉唐雄风,大国气度。我们要弘扬先秦老庄、孔孟哲学思想影响下的中国文化原有的刚健、笃实、辉光、自强不息,昂扬向上,积极进取,充盈有力,奋发有为的人生态度,至刚至大的浩然正气,光明磊落的民族精神,“天地以我为一,万物以我为体”的“天人合一”、“物我两忘”,顺应自然,与自然天地融合的高层的和谐境界。为此产生了汉唐那样沉雄博大,雄阔豪放,伟岸辉煌的艺术。“求骨力而气势生”,把骨气当作人格美的艺术追求,重新在自己作品中构建复活中华民族伟大传统艺术精神中的阳刚之美。
钟开天还认为,在继承基础上如何突破与创新,纵向传承,贯通古今当然不够,还应该横向移植,融汇中西,立足中华民族主体精神,吸收外来艺术的营养,发展自己,创民族艺术之新。时下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作为文化,西风东进,反传统,全盘西化之风有增无减,盲目追捧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艺术,东施效颦,有些玩世和搞笑,透出我们的浮躁和浅薄。经过反复比较,长期思考,结合多年创作实践,钟开天为《山花烂漫》的创作定下了这样的基调:继承民族优秀传统艺术,但不要画成一幅古画,吸收西方现代艺术,但不要画成一张西画,要画出时代精神,其作品应是民族的、现代的、时代的艺术。
壁画《山花烂漫》从起稿、定稿、放稿到完成历时三年,一经挂出便得到广泛赞誉和一致好评。这是对传统花鸟画的一次突破与创新:一、将传统的折枝花鸟画移入大自然,花鸟与山水结合,画成山水花鸟画或称大花鸟画。折枝花鸟画取材是庭院花木,室内清供,赏心只在三两枝,花儿只是两三朵。原中国美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著名画家王琦先生评价:“钟开天是出色的画家,是具有多方面艺术才能的画家,他在人物、山水、花鸟各方面创作上都取得很大成就。他画的山水岗峦起伏,气势雄伟,画古树巨木盘根错节,蜿蜒曲折,蔚为壮观;他画的花卉,不是室内案头清供,而是植根于山间的泥土,承受着雨露的滋润,散发着生命的芬芳”。这是对钟开天山水花鸟画最中肯的评价。
二、传统花鸟画多为片子、扇面、手卷、卷轴、册页,或于书斋案头把玩近观,或挂于客厅中堂,幅面不大。三五朋友相聚饮酒作画,即兴挥毫,潦潦数笔,一挥而就,画之不足诗之,诗之不足书之,印之,丹青自娱,多为小品。《山花烂漫》告别小品,力避小情小景小趣味,将花鸟画推到了墙壁上,悬挂于大厅中,属宏构巨制,历时数年方可完成,要解决大空间、多层次、复杂的画面构成,大制作、大气势,不可同日而语。
三、传统花鸟画,清新淡雅、赏心悦目,虚静玄秘,多为优美型,属阴柔之美。《山花烂漫》将优美推向崇高、壮美,色泽饱和响亮,画面纵阔开张,跌宕起伏,视觉冲击、心灵震撼,属阳刚之美。
四、中国绘画皆画家学养与心性的轨迹,移情于景,借物抒情。但传统花鸟画多文人气息,士大夫者也,抒个人之情,隐逸出世,孤芳自赏。《山花烂漫》一画,作者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贴近现实,热爱生活,将个人与国家、民族融为一体,抒国家之情、民族之情,充满时代性和民族精神。
五、《山花烂漫》在艺术技巧上很好地解决了工笔与写意,笔墨与造型,色彩与墨韵,传统经营位置与现代构成,线条与块面,明暗与结构,似与不似之间错综复杂的画面关系。并以书法化的笔墨,用写意的方法将木棉树枝干的高大挺拔,盘根错节表现得淋漓尽致,其线条苍劲老辣,用笔浑厚雄健;花卉草丛用工笔铁线描,高古游丝描,钉头鼠尾描画之,线条中锋用笔,刚健而有弹性。画中竟然有一百只鸟禽和无以数计的昆虫,形态各异,数量大得惊人,表现手法直追两宋院体画,精尽入微,知了、蜻蜓其翅薄如蝉翼,透明可见,几可以假乱真。近万朵英雄花、杜鹃花、玉兰花……繁花似锦,山花烂漫。更经层层渲染,色泽浓烈却艳而不俗,画面细而不腻,工而不板,繁而不乱。善于在黑白、疏密、方圆、浓淡、干湿、冷暖、欹正、横直对比变化中求统一,多样中求和谐,显示了作者丰富的生活积累,扎实的西画素描造型能力,色彩修养和深厚的传统笔墨功力,尤其是驾驭控制大画面的能力,如用兵布阵,诸兵种协同大兵团作战,调度有序,进退自如,“违而不犯,合而不同”。这是美术创作上运用对立统一规律的精彩之笔,使人叹为观止。
凡此种种,如用传统的笔墨纸砚、绢帛、宣纸绘制是承载不了的,迫使作者在绘画材质上进行了大胆的革新,用画布贴板,钢条屏风式隔断,连接组合的大画面构成,使用丙烯颜料和国画矿物颜料造成色泽鲜明典雅、饱和、附着力强、经久不变色的独特效果,画笔小到叶筋、衣纹,大到斗笔、排笔、排刷,甚至刮刀、抹布、手掌、指头,各种工具材料综合使用,对画作反复修改,千锤百炼,穷数年之精力,使其尽善尽美,为此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力。画面平整光洁,可以远看,又可近观,移步一景,取得最佳视觉效果,拓展了观者的视觉审美形象。
钟开天苦心经营,数十年磨一剑,终于在绘画艺术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贡献,创中国画之新。得到社会和业内人士广泛的认同,先后多次成功地为人民大会堂、中央军委八一大楼、中南海紫光阁、国防部等国家级重要厅堂创作多件具有中国气派的大型壁画。堪称当代艺术之精品。期待着著名画家钟开天有更多精品力作问世。
国防部外事大厅主题壁画
《中 华 魂》
——万里长城图(541.8㎝×396.7㎝)
作为中华民族精神象征的长城,以其气势之宏伟,工程之浩大令世人叹为观止。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历尽岁月沧桑,巍然屹立于神州大地之上。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诗人画家为它讴歌过千万遍。长城又是世界历史文化的重要标志,举世而瞩目。
著名军旅画家钟开天应聘为国防部外事大厅主体墙面绘制的大型壁画《中华魂》——万里长城图(541.8㎝×396.7㎝),创作上却有其独到之处:画面展现的是延绵无尽的万里长城,蜿蜒于崇山峻岭之上,乃我中华民族之脊梁;飞舞于苍茫云海之中,如一条金色的巨龙扶摇直上,迎着朝阳,腾飞于世界的东方。此画云海纵阔,气势开张,霞光满天,万山红遍。近看山似翡翠,层林如黛,满山松林,如列队的卫士,凛凛然而有正气,威严肃穆;岩石陡峭险峻,如刀削斧劈,壁立千仞,不可逾越。壁画威武雄壮,气势磅礴,壮丽辉煌。它歌颂了人民军队如钢铁长城,坚如磐石,象征中华民族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生机勃勃,繁荣兴旺,揭示了一个民族的伟大复兴。
作品中西结合,具有民族气派和对历史的感怀,又有很强的当代意义和时代精神。为了充分表达作品的思想内涵,增强画面效果,作者在材质上进行大胆革新,采用板材做底,画布贴面,铜条隔断,钛金镶边,连接组合的大画面构成,使用丙烯颜料,附着力强,久不褪色,适当渗以中国画矿物质颜料,色泽饱和,沉稳典雅,画面平整光洁,富丽堂皇,与周边环境相辅相成,和谐统一。步入大厅,仿佛走进画中,身临其境,同时又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给人一种振奋和自豪之感,赋予了作品崇高壮美的审美品格。
著名军旅画家钟开天
——评钟开天军事战争题材的创作
王竭愚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钟开天已是全军颇有影响的一位军旅画家。他长期在边防生活,始终坚持从生活出发,关注于西南地区,特别对养育自己的云南这片红土地,倾注了他无限诚挚的爱。作品透出一种军人的阳刚之气和深沉质朴的审美品格,所画军事战争题材的一大批作品,引起军内外广泛的关注和评价。为发人深省的军事战争的重大事件,留下了永久的历史记忆。时任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迟浩田上将,全国政协副主席赵南起上将赞誉钟开天是人民军队培养出来的优秀画家,军旅骄子。
钟开天人生不易,历经磨难和坎坷,著名作家、诗人周良沛先生曾撰文介绍说:“钟开天自幼家境贫寒,又由于家教,喜好书法、国画。1961年报考云南艺术学院落第,愤然投身军队,这似乎是中外许多真正的文学、艺术家其人生故事所雷同的开端。他完全是在部队这座“大学堂”里自学成才,无师自通。对于许多有相似经历,当兵出身的作家、艺术家,这无疑是份很有价值的档案。钟开天生性孤僻、勤奋。他的艺术是从熟悉生活,基层开始的,从画连队墙报、幻灯片起家的。以自己的作品一次次被领导发现,培养的。如在艺术腐败,衙门习气,名重头衔的情况下,这也是一则神话。但从连队出来的人,不是那么容易适应机关,文艺部门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处事之道,再要遇到武大郎开店,这也不是那也不是,感情所受的磨难,远远超过物质生活之苦。听人讲到这些故事,心里很不是滋味。可让人思考的问题也太多。不论叫受非议、打压还是排挤,他选择了边防、连队,走向硝烟的战场······”钟开天当过战士、班长、副排长,六十年代多次参加边境巡逻伏击小股窜犯的残匪,中缅勘界,在三无条件下演练丛林战,准备投身越战;八十年代参加自卫还击,扣林作战,老山之战;九十年代边境扫雷······戎马丹青,刚柔气蕴于一身。
孙子兵法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道出了军人对于国家民族的重要性。而老子却说:“兵者,凶器也”;孟子曰:“春秋无义战”。中国几千年,世界近万年,从罗马军团,奥斯曼帝国,希特勒法西斯,大日本帝国到海湾战争,以色列、伊拉克、利比亚之难;中国的始皇称帝、楚汉相争、三足鼎立、安史之乱、八国联军、军阀混战,展开的旷日持久的死亡游戏,有几场正义战争,哪一战不是血流成河,白骨成山,生灵涂炭?
钟开天作为职业军人、军旅画家,无数次地亲历了血与火的战场,在鲜血淋淋的生死博弈中,学习战争、歌颂战争到审视战争。他尽力捕捉自己所参与战争的正义性,力图表现当代军人卫国戎边,为了祖国和平安宁,在战斗中所表现出的英勇顽强,马革裹尸,效死疆场的那种爱国主义、英雄主义气概!人民军队如钢铁长城,坚如磐石,它象征中华民族坚忍不拔、自强不息、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的精神,这种精神可为民族的脊梁,中华之魂。同时作品还触及到战争中战士的爱与恨、性与情,以及虽位卑而未敢忘忧国的情怀。作者还着眼民国以来的云南战争史,护国讨袁、滇军血战台儿庄,正义之师势不可挡;表现红军过云南最艰苦时刻的国画,《云横乌蒙家何在,雪拥兰关马不前》,除右下角马头及牵马的红小鬼,中心画面极简约勾画出站在山头的朱德、毛泽东风雪迷蒙马不前,遥望茫茫远方,意境深邃,哲思诗意。《解放大西南》则表现了我军雄兵百万,挥师南下,决战千里解放全中国的英雄气概。作者后期创作的中国画《春风》引发了对战争的深层思考,画面展现的是硝烟过后,一片焦土上巡逻的战士,士兵的刚毅、顽强、坚韧,凝视炮弹削去的一焦枝上依然绽放的新绿,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虽战争之伟力,然生命的不可抗拒啊!阳刚大美又撼人心魄。
钟开天军事战争题材的这批作品是血管里流出的血,与现世风行的脱离生活的多媒体图像艺术,玩世不恭、空洞苍白、呆滞乏味的作品岂能同日而语。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一切行为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一个利字,崇尚物质追求导致精神失落。而钟开天却能独步苦行,在多变的现实社会中始终有一种信仰,一种精神境界。钟开天通过自己的作品,表达对人生的感悟,力图超越现世向无限的升华、向往与追求,使自己的作品达到常人未达到的高度、深度与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