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洮魏家坪的历史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21

1.嬴成蟜的历史记载

《史记·秦始皇本纪》

【原文】八年,王弟长安君成蟜将军击赵,反,死屯留,军吏皆斩死,迁其民于临洮。将军壁死,卒屯留、蒲鶮反,戮其尸。河鱼大上,轻车重马东就食。

【译文】八年(前239年),秦王弟长安君成蟜率领军队攻打赵国,在屯留造反了,结果他和手下的军官都被杀死,那里的百姓被迁往临洮(táo,逃)。前来讨伐成蟜的将军壁死了,屯留人士兵蒲鶮(hè,鹤)。又造反,结果战死,死后还遭到鞭戮尸体的酷刑。黄河的鱼大批涌上岸边,人们赶着马车到东方去找食物。

2.甘肃临洮有几千年历史了

临洮县,隶属于甘肃省定西市,陇西盆地西缘,青藏高原东边,甘肃中部、定西市西部。东临安定区,北接兰州市,南连渭源县,西与临夏 *** 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广河、康乐县接壤。古称狄道,兰州南大门,自古为西北名邑、陇右重镇、古丝绸之路要道,是黄河上游古文化发祥地之一,

临洮,古称狄道。

秦献公元年(公元前384年),灭西戎部族狄,设置狄道县,为临洮建县之始。

秦昭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设置陇西郡,郡治为狄道。

东晋十六国时,前凉改置武始郡。

唐朝初期,置临州,后置狄道郡。唐肃宗宝应元年(762年),吐蕃连陷秦、渭、洮、临四军,狄道陷于吐蕃。

五代十国时期,仍属吐蕃所有,改称武胜军地。

北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改武胜军为镇洮军,后升镇洮军为熙州,建置熙河路,治所设熙州。

金、元、明、清均置临洮府,府治狄道。

清乾隆五年(1740年),迁府治于兰州,建狄道州。

民国二年(1913年),降州为县。民国十八年(1929年),改狄道县为临洮县。

1949年8月16日,临洮和平解放。1949年7月,中央西北局决定设立临夏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临洮、洮沙二县属临夏分区。

1950年5月,撤销洮沙县并入临洮县,划入定西分区。1961年12月,设立临洮专区。

1963年10月撤销,划归定西专区。

3.柴生芳的主要事迹

2002年,柴生芳留学归来,带着对黄土地的深深热爱,加入到建设家乡的行列当中,殚精竭虑、夙夜在公、一心为民、忘我奉献,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1997年5月,柴生芳赴日本国立神户大学留学。留洋博士的光环,让他有更多到发达地区工作的机会,但是,他毅然决然地回到了生他养他的黄土地。

2006年,柴生芳主动请缨从省委办公厅调任有“苦甲天下”之称的定西工作,这一干就是8年。“出门招商、回家下乡” 这是他给自己制定的两条工作法之一。为了尽快改善当地农民落后的生产生活条件,推进农村路、水、房、电等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多次汇报衔接,柴生芳争取到了总投资9.1亿元的“六盘山片区交通扶贫攻坚示范试点县”项目。在临洮工作期间,他跑遍了全县323个行政村,全面深入了解掌握县情实际。面对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临洮,柴生芳提出了建立“五个到村到户”的精准扶贫思路。“开门办公、马上就办”这是柴生芳为自己制定的第二条工作法。“开门办公”,群众来说事情,对他来说是“送上门的社情民意”“送上门的群众工作”和“送上门的发展点子”。

柴生芳的生活非常简朴,他乘坐的公车上,除了雨鞋、雨衣、草帽、茶杯、笔记本外,再无他物;他逝世时,脚上还穿着满是破洞的袜子。“升官发财,莫入此门”,这句话被醒目地写在柴生芳一本工作日志的扉页上。

2014年8月15日凌晨,柴生芳同志因长期超负荷工作,劳累过度,诱发心源性猝死,在办公室不幸去世,享年45岁。

4.临洮五千年第二集

大型文史系列片《临洮五千年》

早在5000多年前,远古先民们就在临洮这片沃土上繁衍生息,创造出了举世闻名的马家窑文化。在其后约4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又留存和积淀了秦长城、姜维墩、哥舒翰记功碑、东二十铺汉墓群、超然书院等诸多丰厚的历史文化遗迹,这些古文化遗迹,折射出了临洮5000年文明的灿烂辉煌。

为了进一步挖掘、开发全县悠久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临洮县经过两年多的精心策划和拍摄制作,完成了文史系列片《临洮五千年》17集脚本的编印和12集电视片的摄制工作,将历史文化名城临洮秀丽的风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富饶的物产、杰出的人物、多彩的民俗,以文字、图片、视频的形式表现出来。

5.历史上董卓可有别名

董卓(?-192年5月22日)

字仲颖,陇西临洮(今甘肃省岷县)人。东汉末年少帝、献帝时权臣,凉州军阀。官至太师,封郿侯。原本屯兵凉州,于灵帝末年的十常侍之乱时受大将军何进之召率军进京,旋即掌控朝中大权。其为人残忍嗜杀,倒行逆施,招致群雄联合讨伐,但联合军在董卓迁都长安不久后瓦解。后被其亲信吕布所杀,余部由李傕等人率领。

历史评价

董卓京剧形象董卓一生粗暴,满怀私欲和野心。他从陇西发迹到率军进京操纵中央政权,始终考虑和盘算的是如何满足私欲和野心。为了达到目的,董卓不择手段玩弄权术,践踏法律,破坏经济,残害人民,他的种种倒行逆施,造成了东汉末年政权的极度混乱,给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带来了巨大的破坏。东汉政权日趋衰败、最终倾覆,虽然是由多种复杂因素所致,但是,董卓无疑加速和促进了东汉政权的衰败。董卓最终遭受群起而攻之的被杀下场,是应有的报应,作为历史的垃圾,他将永世遭到人们的唾骂和谴责。正如宋人苏轼所说:衣中甲厚行何惧,坞里金多退足凭;毕竟英雄谁得似,脐脂自照不须灯。

历代评说

陈寿:“董卓狼戾贼忍,暴虐不仁,自书契已来,殆未之有也。”

王粲:“昔大人见临洮而铜人铸,临洮生卓而铜人毁;世有卓而大乱作,大乱作而卓身灭,抑有以也 。”

郑泰:“董卓强忍寡义,志欲无餍。”

荀攸:“董卓骄忍无亲,虽资强兵,实一匹夫耳。”

皇甫郦:“昔有穷后羿恃其善射,不思患难,以至于毙。近董公之强,明将军目所见,内有王公以为内主,外有董旻、承、璜以为鲠毒,吕布受恩而反图之,斯须之间,头县竿端,此有勇而无谋也。”

陆机:“远惟王莽篡逆之事,近览董卓擅权之际,亿兆悼心,愚智同痛。”

范晔:“董卓初以虓虎阚为情,因遭崩剥之势,故得蹈藉彝伦,毁裂畿服。夫以刳肝斫趾之性,则群生不足以厌其快,然犹折意缙绅,迟疑陵夺,尚有盗窃之道焉。及残寇乘之,倒山倾海,昆冈之火,自兹而焚,《版》、《荡》之篇,于焉而极。呜呼,人之生也难矣!天地之不仁甚矣!”

常璩:“汉末大乱,雄杰并起。若董卓、吕布、二袁、韩、马、张、杨、刘表之徒,兼州董郡,众动万计,叱咤之间,皆自谓汉祖可踵,桓、文易迈。”

李世民:“至如赵高之殒二世,董卓之鸩弘农,人神所疾,异代同愤。”

蔡东藩:“山东兵起,董卓遣将出御,未闻败衄,而忽议西迁,意者其即由贼胆心虚,有以慑其魄而夺其气欤?然于伍孚行刺,则杀之;于周毖伍琼之进谏,则亦杀之;于袁隗袁基之有关绍术,则又杀之;穷凶极恶,何其残忍乃尔?且屠戮富人,焚毁宫室,二百里内,不留鸡犬,虽如秦政项羽立暴虐,亦未有过于是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