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约型重巡洋舰总共有55艘,分别由英、美。日、德、意5国建造,各国之间有相当大的差别。 英国海军的巡洋舰传统上担任保护海上交通和殖民地警备的任务。英国的条约型重巡洋舰远洋活动能力不强,但非常重视航行的稳定性和居住的舒适性。它们的干舷特别高,航速为31.5-32.25节。
从最初的肯特级,到后来的伦敦级、诺福克级,英国总共建造了13艘重巡。它们的设计比较相近,装8门203毫米炮(4座双联),高干舷、3根烟囱,只是在速度、防御力和攻击力的平衡上有细微的差别。肯特级的水线部有25.4毫米厚的装甲,水线以下部分的船体外侧设有鱼雷防护线。伦敦级的水线部也仅有25.4毫米厚的装甲,鱼雷防护线设在船体内侧,这样有利于减轻船体重量。诺福克级基本沿袭了伦敦级的设计。
约克级是一个以舰艇小型化来增加数量的尝试。但《伦敦条约》把装备203毫米炮的巡洋舰也列入了限制的范围之内,所以仅建造了两艘。该型舰装备有6门203毫米炮(3座双联炮塔),水线部装甲厚度为76.2毫米,这比肯特级,伦敦级和诺福克级都要厚得多。 美国海军的条约型巡洋舰是仅次于战列舰的主力舰种,所以都装有203毫米炮。美国海军的假想敌是太平洋对面的日本,所以美国的条约型重巡洋舰续航力都很强。至于水线处的装甲,最初的彭沙科拉级和后续的北安普敦级为76.2毫米,波特兰级为127毫米。新奥尔良级也是127毫米,但仅限于从A炮塔到Y炮塔之间的部分。防护甲板、司令塔,炮塔的装甲厚度也加强为30-50毫米。在主炮的配置上,彭沙科拉级采用的是双联装炮塔和三联装炮塔混用的结构,舰艏和舰艉各装一个双联装炮塔和三联装炮塔。北安普敦级以后全部采用三联装炮塔,前侧2座,后侧1座,共计3座9门。3联装炮的采用大大减轻了船身的重量。彭沙科拉级和北安普敦级最初安装了鱼雷,但不久就被拆掉了,后面的各级条约型巡洋舰都没有安装鱼雷装备。
美国的条约型重巡洋舰由于重视强大火炮和防御能力,所以头重脚轻,初期的条约型重巡洋舰稳定性差,摇摆严重。
美国的条约型重巡洋舰的建造进度在各缔约国中是最慢的,最后一艘服役已经到了1939年。而且其他各国在条约期过后全力建造装152毫米炮的巡洋舰,美国海军却建造了更大的巴尔的摩级。 日本也把巡洋舰看作仅次于战列舰的主力舰种。所以从单舰来看,日本条约型重巡洋舰的火力,防御能力、续航力都很优越。这一点与美国有几分相似,不过日本当局特别重视鱼雷武器。从其35节左右的高航速来看,日本的设计是最贪婪的。在《华盛顿条约》之前设计的古鹰青叶级排水量8000吨,却装备203毫米主炮(古鹰号),这也是日本条约型巡洋舰的先驱。
《华盛顿条约》签订后日本在1万吨以下的巡洋舰上装备了尽可能多的重武器,期望能在舰队决战中发挥重要作用。在这一指导思想下建造的妙高级(4艘)和高雄级(4艘)各装备203毫米炮10门(前装6门,后装4门),皆为双联炮塔。妙高级竣工时装备200毫米炮,后改为203毫米炮,其舷侧装甲厚102毫米。
高雄级作为妙高级的改进型,舷侧装甲加强到127毫米,鱼雷发射管配置在上甲板,加强了弹药库防御,加大了主炮的仰角,设有巨大的塔状舰桥。
因为日本对条约型重巡洋舰设计要求过高,正式服役时的排水量往往超出原设计。这样的事情虽然其他国家也经常发生,但是从建成后的排水量超过原设计的比率来看,还是日本超出的比率最大。
日本的条约型重巡洋舰总共建造了8艘,到1932年全部完工。之后,日本对这8艘巡洋舰都进行了船体加固和武器更新。 法国最早的条约型重巡洋舰是迪凯纳级。但法国在《华盛顿条约》之前就已经决定建造3艘特鲁安级高速巡洋舰,标准排水量7249吨,装有8门152毫米炮,设计最高航速为33节。特鲁安级舰1922年开工建造,到1926年全部完工。迪凯纳级可以看作是特鲁安级舰的放大版,只不过是将原来的152毫米炮改为了203毫米炮,并在弹药库、机舱、炮塔、司令塔等处增加了30毫米的装甲。设计航速同为33节,但迪凯纳级实际可达到35.3节,特鲁安级更是可以达到36.1节。迪凯纳级的主要任务是护航。
之后的4艘絮弗伦级重巡洋舰防御力有了很大提高。4艘舰各有一些细微的不同改进。从水线部的装甲厚度来说,第一艘舰为50毫米,后面的3艘为54-60毫米,甲板和炮塔为30毫米。动力稍有减弱,速度仅为31节。
最后建造的”迪普莱克斯”号强化了装甲,水线部从A炮塔至Y炮塔装甲厚达110毫米,甲板为80毫米,炮塔前侧为110毫米。速度仍为31节。
法国的条约型重巡洋舰总共建造了7艘,到1934年已经全部建造完毕。未签署《伦敦条约》前法国本来可以建造更多的重巡洋舰,但仅建造了排水量为7600吨,装备三联装152毫米炮的贝尔汀级巡洋舰。 意大利最早的条约型巡洋舰为塔兰托级两艘。该级舰较重视速度,防御力较差,但装甲厚度比法国的特鲁安级要强。与法国条约型重巡洋舰一样,塔兰托级装8门203毫米炮(前后各4门),装甲厚度舷侧为70毫米,甲板为50毫米,炮塔为110毫米。塔兰托级速度35节,属于最快的条约型重巡洋舰之列。
4艘扎拉级巡洋舰的防御力明显地改善,可看作准主力舰,速度为32-33节,但装甲厚度有了很大提高,水线部、炮塔、司令塔均厚150毫米,甲板也有70毫米厚的装甲,这在列强所建造的条约型重巡洋舰中是最厚的。可是意大利最后的条约型重巡洋舰波尔查诺级却重新回到了重速度轻防御的老路,装甲厚度水线部为70毫米,甲板为50毫米,炮塔为80毫米,司令塔为100毫米,速度为35节。
意大利的条约型重巡洋舰总共建造了7艘,1933年全部建成。与法国一样,意大利也没有签署《伦敦条约》,但意大利没有再建造更多的装备203毫米炮的巡洋舰,转而建造装备152毫米炮的巡洋舰。
在《伦敦条约》限制主炮口径的情况下,各国纷纷建造装备152毫米炮的巡洋舰。条约到期后,有的国家虽仍然坚持建造装备152毫米炮的巡洋舰,但有的国家却建造203毫米炮的巡洋舰。最后仍然在建造203毫米炮巡洋舰的国家是美国和日本,美国建造了多艘巴尔的摩级巡洋舰,而日本给最上级改装了203毫米炮,而且还建造了利根级。英国、法国、意大利则没有再建造装备203毫米炮的巡洋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