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繁花绽放,品语文醇香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5
观繁花绽放,品语文醇香

——初中语文教学能手决赛总结

2019年初中语文的竞逐盛宴徐徐落下帷幕。历时三天,19节优质课, 19位选手及他们的团队为我们呈上了精彩纷呈的盛宴,让所有听课老师在赞叹、激动、喜悦中体会隽永的语文味。

前期在市教研所房新江老师和邱逸文老师的科学统筹及精心组织下,全市报名参赛的初中语文教师,经过专业的初赛、复赛筛选,最终角逐出19位选手参加讲课大赛。此次大赛在房老师和邱老师的统筹、监督、管理下,在南湖中学的倾力配合下,在八位评委老师公正、公平的评选下圆满结束。

比赛篇目涵盖讲读课、自读课、整本书阅读及写作课,范围之广,难度各异。大赛旨在以语文核心素养为基,针对不同课型,引导所有语文老师关注和研究不同课型的授课方法。大赛全程按国家及自治区级赛课标准,每半天公布比赛成绩,每天安排一位评委做总结点评。在公开透明的赛课规则中,语文研究氛围更加浓郁。现将三天担任总结点评的评委所感摘录如下,以供各位同仁思索:

独山子第三中学杜艳萍老师:

1.所有的课都能关注到单元提示、预习提示、课后练习等教材助读系统,有用教材教意识。

2.能够巧妙地渗透读书方法的指导,都能在课中指导学生恰当地落实阅读方法。如默读、速读等。

3.板书有设计感,美观且有提纲挈领之功效。

4.注重语言的品味,满满地语文味,课堂在静静地咂摸中越来越有味。

5.重视朗读,课堂不时会有朗朗书声,在读中悟出情感,深化理解,可谓是教的得法。

6.对话意识强烈,语言运用与思维发展的核心素养的体现较为突出,如让学生接龙讲故事,绘制思维导图等。

7.注意创设情境,有因体而教的意识,教师的选取的学习内容与文本特质契合度高。如教童话教师就能用夸张地语调带入学生入境,教诗歌教师的语言也如诗般润泽心灵,创设朋友圈点赞环节等。

感慨和赞叹之余值得思考与商榷的几个问题:

1.如果按照王荣生的观点,好课的最低标椎是所教的是“语文”的内容,如果在进一步深入,要坚持用语文的方法解决语文的问题。

2.所教的内容应该是这一篇中最能体现文章特色的语段或句子,不同的文体应该教出不同的特质,如散文阅读的要领,是“体味精准的言语表达,体认个性化的情思,分享作者在日常生活中感悟的人生体验”,如果不能品味出语言所传达到个性化情思,就不能真正读好散文。

3.助读资料插入的时机及引入量上的适切,不能有喧宾夺主之感。

4.预习过的课文,是否上课时就可以不要整体阅读环节?

5.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在整节课比重,过多是不是就流于说教亦或思想教育。

6.老师请慢慢来,问题讨论与思考忌流于形式,应给出充分的时间,让每个教学环节落地。

7.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是让学生提出问题。我们要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任何学习中思维均由问题开启。

第七中学 李莉老师:

每一堂课都是精品,都很精彩,学无止境,教无定法。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但是教师的精益求精能让这种遗憾变得更少一些。今天上午有三节自读课,我重点谈一下自读课,我们应该怎么上。讲读课和自读课在我们的部编版教材中编排有明显不同。自读课不设预习和课后习题,而代之以旁批和阅读提示。所以教师在讲授自读课的时候,要重视旁批和阅读提示的作用。阅读方法有精读、略读和浏览。略读能更便捷地获取大量的信息,略读比精读应用广泛,因此要重视起来,做到教学得法,自读不是自学,要有教师的引领,自读也不仅是略读,叶圣陶先生说: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所以在自读课教学中,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目标,以自读课文为主要材料,以学生自我阅读实践为主线,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他们自求自得,使教读课所学知识、方法和能力有效迁移和拓展。可以说,它是联结课内与课外的重要纽带,是实现学生素养提升的关键环节,是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有效渠道。自读课与教读课有着不同的教学目的,承担着不同的教学功能,但二者也是有机联系、相互配合的。教读课是举例子,给方法;自读课是把教读课上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迁移运用到阅读实践中去。教读课是展示台,自读课是练兵场。所以,教师们在明白了自读课和讲读课的不同教学目的后,只有教学得法,用好自读课文,用好教材,才能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

第五中学 李琰老师:

关于作文教学,我们总说学生无话可说,是因为观察不仔细,没有深入生活中的点滴,发现不了生活中的美好,也就无话可说。但有时,即使我们给予了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指导,但是在课堂上还是有许多学生没有办法动笔,原因是什么?学生没有入境,即是说,没有进入到情境中,也就无法入情,那就更别提融真情,书真情了。

要让学生入情,就要尽力创设好课堂的情境。这不是一时半刻的,也不是开头给学生一个假设,而是真正的将自己当做情境中的人物,然后以此心比彼心,才能够生发出新鲜的东西。学生整节课通过亲身感受与体验,投入获得认识事物的驱动力,课堂的生成也就不用担心了。这正如黄厚江老师所认为的“中学作文教学的基本首先就应该是让学生感受写作过程。”

整本书阅读是在新课标背景下,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高中教学中18个任务群中的第一个,初中部分衔接高中课程,对于名著、经典作品都可以采用整本书阅读的方式。从学生学习方式和学习阶段来讲,初中阶段整本书阅读还是有许多不同的类别:学习初期,我们可以以获取资讯、记忆、观察和倾听等方式来进行理解式、接受式阅读。这时候是一种被指导型的学习,通过学生的精读、略读、跳读等多种方式,帮助我们由知识点向知识体系推进,梳理建构知识体系,力求认识作品;另一种是加深理解式阅读,这是自我发现性学习,表现为关联、感受、想象和省思,这样我们的阅读才能进入到拓展性、探究性阅读,梳理好资讯,进行纵深式推进,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这里有质疑、有分析、有讨论,是解答或批判的过程,是发现自我思想的过程,也是中学生建立对世界认识的过程。这两种阅读做扎实了,学生有余力还可以进行批判性阅读、类型化对比阅读,通过这些尝试,我想学生的三年是丰富的,充实的,有思想的。

当然,这些类型式阅读是从整体出发,就单篇操作来说,我们的课程可以是细致的,多种方式方法的,但是如果作为展示课、公开课,我们就要确认整本书阅读的阶段,是要展示课前、课中还是课后,有这样的定位,我们的阅读课才是有的放矢,能够确认更加清晰的展示目标。

赛课转瞬即逝,无论是参与者还是观摩者,我想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19节课,更是每节课背后的历练、思维的碰撞、个人的成长及对理想语文课的期待。为了语文之梦,为了那更多的语文味,为了身上的责任,为了孩子们的终身发展,就让我们携手同行,踏踏实实教语文,实实在在研究语文,共筑我们克拉玛依语文学科的美好明天!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