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北京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平均数》课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6
 

赏析北京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平均数》课例

              (华亭县神峪初中  史纪鑫)

    2017年6月6日,笔者通过平凉市教科所主办,平凉市小学课改交流群组织的网络教研活动,认真聆听了北京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四年级《平均数》课例,下面谈谈自己的观课体会。

        一、以问题载体,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

        教育的要义就是要探寻孩子的兴趣,培养孩子的兴趣,给孩子的兴趣发展提供广袤的空间和强有力的支持,让兴趣引领孩子前行,让兴趣引领孩子成功。而数学课堂就是培养学生兴趣培养,进行问题解决的主阵地。本节课,吴老师引导学生紧紧围绕“假如你是有关部门的领导,你如何解决六岁儿童乘车免票问题”展开教学。学生4人一组积极讨论,将自己置身于有关部门的领导角色中,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一致认为平均数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很好数据,体会着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了学习数学的极大兴趣,感受着成功的喜悦。

        二、以语言艺术,拨动学生正确思维的琴弦

        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是知识信息的载体。语言,打开知识宝藏的钥匙,是接通师生心灵的桥梁。本节课吴老师的直白叙述,缓慢而富有人情的关怀,如同春风、如同细雨、如同和煦的阳光。吹遍、洒向、照在孩子的心上。将深奥的知识形象的、简单的、生动的去叙述,学生很容易接受。吴老师以热情的鼓励和巧妙的疏导与孩子们同喜同忧,发自内心地欣赏每一个孩子,看到每一个孩子的优点,不但关注成功的孩子,更关注暂时失败的孩子,给他们一些等待,一些期待,让所有的孩子都扬起自信的风帆。如:“不急”,“准备好”,“在哪儿呢?”,“喊出来吧”等。对于教学中肢体语言,吴老师给学生们更多的关注、关爱和赞许,有时,一个会意的微笑、一个赞许的眼神都给学生带来温暖的祝福和真诚的肯定。同时,静态美观漂亮的板书也会对学生的学习发挥其他语言无法替代的作用。本节课吴老师板书科学,充分突出了主要内容“平均数”。如对平均数“95”画圈,对一组数据中最大数“136”和对最小数“95”画圈,突出说明平均数产生的区间,充分理解平均数的产生区间,加深学生的记忆效果。尤其是左边板书画出“六岁学生身高的图形”,并向学生说明,这个图形很重要,它是所有我们做均值估计的基础。看似无心,实则有意,吴老师要让四年级学生提前了解将来要到高中才学习的正态分布图,提前渗透统计知识和统计思想。

        三、以生活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新课程强调,数学学习必须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平均数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很广泛,求平均数的方法并不难,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应是本课的重点。因此,吴老师为了强化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以“六岁儿童乘车免票标准的重新制定”为实例。让学生首先产生对平均数的需求,经历平均数的产生过程,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同时求平均数的方法也就在学生理解意义的过程中发现并学会。学生在亲身感受中,用他们自己还不严谨的语言道出了他们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虽然这只是初步的,但却是非常有价值的。另外,平均数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产生的,那么当学生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之后,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有关,数学与我有关,从而产生我要学数学,我要用数学的强烈愿望。

        四、以示弱偷懒,助推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心就是努力实现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因此教师要学会“示弱”和“偷懒”。其实,每个人在潜意识里,都希望自己强大,都想通过帮助弱者和保护弱者来体现自己的强大。学生也是如此,当老师以求助者,弱者的角色出现时,就能极大的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和帮助他人的热情。另外,我们要学会偷懒,让学生勤快起来,聪明起来。否则,因为我们的聪明勤快很可能导致学生思维不活跃,能力低下这种出力不讨好的窘境。吴老师来本节课中就巧妙的运用这种艺术,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假如你是某部门的领导,怎么制定六岁儿童免票的标准?”“怎么办呢?”“我在中央电视台担任了一次评为,给警官打分,一共有9个评委,他说一定要去掉一个最高的分数和一个最(矮)低的分数,我当时真的不明白为什么?”。“你们的这个决定有点……”,“这一组平均数可能是……”等等。那一段时间的偷懒,留给孩子的是一片思考的空间。偷懒是一种艺术,示弱也是一种艺术,我们在课堂上应该善于示弱偷懒,恰到好处地运用示弱和偷懒艺术。真是由于老师的示弱和偷懒,才助推了学生的积极和主动,才实现了新课改下教学的一种“翻转”,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五、以科学设计,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本节课整体设计从孩子的发展出发,以孩子的发展为本,为孩子提供了适合他们发展的空间。呈现方式上,着眼于经历、体验、感受平均数的产生,理解平均数的本质意义,关注的是学习过程,让孩子学会思考,学会解题的策略,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方式上,本节课是让孩子在“为六岁儿童重新制定免票标准”活动中“学数学”,以实例为载体,给孩子提供大量的讨论合作、独立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形式上,注重结合生活实际,让孩子解决身边的、有趣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学生学得有味道,不枯燥。通过这一系列的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深刻的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构建起学生对平均数的认知体系。

        总之,本节课是引领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一节精彩示范课,吴老师不仅关注孩子知识技能的学习,更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真真体现了新课改理念,实现了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先后发表于2017年第5期甘肃省教育厅主管的《中学课程教材研究》杂志和2017年第3期平凉市教育局主管的《平凉教育》杂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