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的宏观、中观与微观视角(三)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7
对于扶贫,虽然小贷银行卓有成效,但《贫穷的本质》一书对这个现象提出了更深的见解。作者认为借款给穷人虽然会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但在抛除极少数的成功案例后,其实并没有真正改变贫困人口的命运。

经过长期调研的观察,作者发现如果贫困地区有工厂这样能稳定雇佣劳动力的企业,那么这个村子的状况就会大不一样。相比创业、做买卖,贫困人口其实更偏爱公务员、教师等铁饭碗的工作,而他们选择做买卖则是不得已的选择,当找不到好工作,又缺乏赚钱的技能和渠道时,做些小买卖成为了唯一的选择。

在印度金奈市,很多贫困小贩靠贩卖蔬菜水果为生。早上,他们从批发商那里进1000卢比的货,然后加价10%出售。当天卖完之后,他们能得到100卢比的利润。然后从中支付50卢给批发商作为利息,也就是批发商获得了小贩们50%的收益。

研究者为了帮助这些小贩改变这样的状况,提供给每人20美元(约为1000卢比)的赞助作为启动基金,看是否可以永久性提高小贩们的收入。一年之后,所有得到资助的小贩,几乎都回到了原来的状态:他们又不得不每天借钱进货,忍受高达50%收益的损失。

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呢?因为不确定性,使他们的经济结构太脆弱:家人生病,孩子考入大学,房屋需要维修,都会需要动用启动资金来解决问题。结果只过了一年,所有人得到资助的人又回到了起点。

而这样持续回到负债的可能性,又会反向使贫困人口更倾向于及时行乐,缺乏日常积累余财的意识。比如他们平均每天会花掉5卢比,给自己买茶喝,或者给孩子买零食。

所以 改变个体的情况,首先要改变的应该是他对自身未来的预期,积极融入社会的协作网络。 从扶贫这个领域看,更为固化、稳定的协作模式可以提供更多确定性,会改变小商贩们对未来的看法,为改变命运提供可能性。

个体加入的协作网络本身,也决定了个体命运。 同样给贫穷国家的企业和美国企业250美元,贫穷地区企业的收益率更高,但是如果给他们500美元,结果就不一样了。因为小生意很容易做起来,但发展到一定规模,规模和存货扩大了,但销售额和利润都没有上升,这就是碰到了区域性的需求天花板。宏观环境会限制个体的发展。

对比印度与中国对扶贫的结果,中国计划在2020年实现全部脱贫,达到“ 两不愁三保障 ”标准,是通过国家对产业的布局,市场对低收入人群的关注;而印度在大力推广“小额信贷”的环境下,贫困人口数量依然居高不下,甚至在2010年爆发小额信贷危机。

微观个体在宏观设计的引导下形成流量并反哺设计者,但设计者本身的目标如果有失偏颇也会因流量失控而引起更大的伤害。 如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发展中国家普遍遭遇的中等收入陷阱等。

流量的失控

上一节:社会的宏观、中观与微观视角(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