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合之众(有智慧的人,善于识别套路)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2
昨天我们说的是聪明人,不往人堆里凑,因为一往人堆里凑,人就容易失去理智,行为失控,轻则咔咔咔乱花钱,重则违法违纪。

不过就算不往人堆里凑,其实群体的一些观点也会影响着我们!

《乌合之众》这本书告诉我们,骗子的话,别人的话,都是怎么套路我们的?

而作为有智慧的人,又该如何识别这些套路呢?

有句话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平时我们听了都觉得挺对的,到了勒庞这里,他却说最不靠谱的就是这群人的智慧,这群人盲目又自大!

其实说的这些漂亮话,听着是好听,仔细一想就会发现,他们经常自相矛盾,如果说这群人的眼睛是雪亮的,为什么老话又说真理总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群众的眼睛是真的雪亮,真理就该掌握在大多数人手中才对。

所以我发现这样的话,很多是经不起推敲的,那里有诈,但是我们平时听了这些话却常常很信。

比如我有个朋友,好几个人告诉她去菜市场买肉,去某某摊位,那家的猪肉不注水,不打激素,好吃又安全!

她一听下次买肉去了那家摊位回家煮熟吃了,没觉得有什么特别好,反馈给姐妹们,姐妹们却说大家都这么说啊,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她想想也是,以后还是去这个摊位买的。

直到有一天,她看到检疫局的人出现在摊位前把摊主带走了,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此人卖的猪肉,是问题猪肉。

那当初为什么大家都说这家的猪肉好呢?我的朋友问姐妹,姐妹们说别人都这么说呀,最后大家发现最早说这家猪肉好的人其实是摊主本人,一传十十传百,每个人都信了。

哎,这群人的眼睛一点也不雪亮。

可是当初这话却让我的朋友毫不犹豫的信了,为什么这种套路能够得人心呢?为什么一些经不住推敲的话可以口口相传变成群体的观念呢?为什么骗子的话能够套住我们呢?

《乌合之众》的作者勒庞帮助我们找到了4点原因:

中国人讲究以形补形,吃什么补什么,吃核桃补脑子,吃腰子补肾,骨折了就喝骨头汤,想要头发好吃黑芝麻糊……

很多这样的饮食习惯从营养学的角度讲,其实都是伪科学,人们为什么还是深信不疑呢?因为形象相似的,人们一看就本能的觉得有道理,这就是形象在群体脑中的魔力。

因为减肥也有个肥字,经常说,这个肥字会给人带来不好的心理暗示,越减越肥,所以说瘦身,听了这个瘦字越减越瘦,这虽然是个玩笑话,却能说明词语对人产生的强大引力。

最近网上有一个段子是这样说的: 把放高利贷改成P2P;算命的改叫分析师;统计改叫大数据;忽悠改叫互联网思维;借钱给靠谱的朋友再叫天使投资;借钱给不靠谱的朋友叫风险投资。……

突然世界变美好了!

勒庞在书中还说了,语言可以唤起大众心中的情感和观念。

这让我想起最近几年中国人过圣诞节,有个外国人没有的潮流,就是平安夜送苹果!

普通的苹果因为在圣诞节时有了这样一个新的马甲,就变成了大家喜欢的礼品,价格也比平时贵了好多,这其实是商家的一种套路而已!

套路二,幻觉

幻觉就是幻想,作者在书中说了: 谁懂得让群体产生幻想,所以就能轻易成为他们的主人。

我们常常听说,诈骗分子骗了多少人多少人,手法还很低级,旁人一听就觉得怎么可能,可是上当的人却还是信了。

因为骗子就是利用了让群体产生幻想的套路,每个人多多守守都有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比如渴望一夜暴富,一夜成名,这些幻想如果失去起码的理智就会被坏人利用。

我当初就是这样的,疫情期间不得出去,把准备给儿子买车的钱挪用去炒股,叫骗子忽悠做人造龙头,可以连涨13板,股价可以翻多少倍多少倍!

我幻想着要求不高,15万进去翻三倍,变成45万,把本金抽回,再用余下的继续翻滚,可能吗?上当了才知道了,是骗局!

还有经常看到一些保健品商家称,这个能治那个也能治,吃了能百病不侵,身体倍好,但是你去医院医生可不敢给你这么保证,医生却会说手术有风险,药物也有它的局限性。

一个人如果太渴望健康,他就愿意相信那些商家的话。 渴望和执念这时就成了自己的弱点了。

史学家们研究过,我国有五位皇帝是吃仙丹吃死的,因为他们渴望长生不老,结果却把自己毒死了。

说得群体经验不得不提起代沟,我们的长辈也包括今天的我,经常跟年轻人说,日子要省着过,衣服实用就行,不要太讲究浪费钱!

可年轻人不同意了,他们说穿品牌优、质感好一点的衣服,可以给自己增加自信,给人看上去上档次、有品位,尤其是像社交场合,如果穿得太将就,那可是一件尴尬的事情。

可是很多长辈也包括我,对这句话深信不疑,因为我们原来就是这么过来的,这就是我们这代人的经验。

经验又是怎么影响人的观念呢?是个例子,一个人在特别不顺的时候,一天早上去某某餐厅吃了顿早餐,回来后就好事接二连三发生了,这个人从此养成习惯,遇到不愉快的事情,就去这家餐厅吃早餐,其实啊,他那天去这家餐厅拿了一张优惠券,但是这次经验让他相信去这家餐厅吃早餐,会带来好运!

后来这个人一直在朋友圈中宣扬,想要运气好就得去这个餐厅吃早餐,你说是骗人的吗?可他自己却信了,这要是真的,我估计这家餐厅早就被人挤破了。

这个人他的经验还比较容易让识别,但有些经验却很容易误导我们。

俗话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因为老乡有共同的经验,更容易共鸣。

但是这个经验也会形成偏见,比如一个湖北人跟山东人谈了恋爱,最后分手闹得不愉快,她可能会说山东人都是渣男,要是在湖北人的圈子里这么宣扬,很快湖北人对山东人就形成了偏见。

前面我们说了,形象和词语、幻觉以及经验都很容易套路我们误导我们,归根到底是人的理性,不靠谱!

群体经常什么不靠谱的话都信,偏偏有逻辑的话,理性的话不信!

所以人们之所以容易轻信,就是因为理性的缺乏!

为什么群体缺乏理性?这一点昨天已经举了很多例子,这里不一一细说了。

第一点,要了解这些套路,懂了它你就知道他们是套路。

大家都在说谁家卖的东西好吃,你自己吃了明明觉得一般为什么还要相信,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当长辈都在告诉你,衣服不用买太好的时候,明明你觉得好的衣服能让你更自信!

那为什么还要相信长辈的经验呢?

所以不要太着急从众,被别人的话带着走,对抗群体的错误观念,需要个人对自己的认可!

第三,知道人的理性不靠谱。

远离那些煽动人性的场合, 比如很多推销特别聪明的,他不会直接向你卖产品,而是说可以带你去给健康知识讲座,是的,还能领到一份特别好的礼品,这时你要注意了:

(这个我有特别深的体会)

所以对骗子切中你内心深处渴望的话语,咱们可以先打个问号,不要忘记在群体中,我们容易失去自我,激动时候的你也不要太可信。

好了,现在你知道了,俗话说得好,可能就是一句漂亮话,道理并不一定站得住脚,下次再有人拿这些话来套路你,你就知道是怎么回事。

其实不单单是话里有套路,我们身边的人也可能陷入群体心理的套路,我们在处理人与人关系时,要考虑到不同的人,属于不同的群体。

不管是父母还是子女,老公还是闺蜜,了解他们背后群体的心理需求是什么,才能更好的处理和他们的关系,怎么了解他们的心理呢?是明天的话题,我们明天见 !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