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社团活动的理念【多元发展理念下教学与社团活动有效融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3-03-13
  我校自2008年起开展了江苏省重点资助课题《多元发展理念下,课堂教学与社团活动有效融合的实践研究》,其中课堂教学与社团活动的课例研究是本课题的一项重要成果。  一、实现课堂教学与社团活动内容的有效融合
  1、实现课内学科知识与课外实践活动拓展性融合。
  在课堂传授的某些知识,学生很难理解,但学生在课外亲临其境地观察、思考、接触自然,则能开拓眼界,丰富知识,加深书本知识与实践的关系的认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例如:蒋洲鸥老师执教苏教版第七册美术《藏书票》时要求: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藏书票的相关知识,并用吹塑纸版画的形式尝试制作藏书票;方雯婷老师执教晨风版画社:《老房子——木刻藏书票》时要求:在掌握藏书票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以老常州为素材创作木刻藏书票,充分体现知识的普及与理解、技能的学习与提高之间的延伸性、拓展性以及递进性。
  2、实现学科教学与社团活动内容的互补性融合。
  社团活动内容具有包容第一课堂教学内容而又高于课本教材且不违教学大纲的特征;以实践活动验证课堂教学教材所涉基本理论及由此发现新知的特征;具有思维心理与实践操作认知同步发展的个性化特征。因此,我们可以充分梳理学科教学内容与社团活动内容进行整合,以提高学科教学与社团活动双方的有效性。例如:在执教苏教版语文第十册习作《我的家乡》后开展了“我身边的非遗”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分成“萝卜干小组”“梳篦小组”“滩簧戏小组”“小吃小组”“风筝小组”等,用手中的相机、手中的钢笔,用一颗稚嫩但强烈的爱心,深入到民间、店铺、生活中,去调查,去研究,去学习。
  二、实现课堂教学与社团活动目标的有效融合
  课堂教学与社团活动的目标具有一致性:作为学校课程体系的两部分,社团活动课程和课堂教学都以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只是在发挥作用的角度和侧重点有所不同。社团活动在内容选择上具有即时性、实践性,因此决定了它可以弥补学科课程与课堂教学不足,决定了社团活动与课堂教学在目标与功能上实现有机整合的价值。例如:赵亚波老师执教苏教版二年级语文《课间好时光》后开展的以“课间游戏与安全”为主题的社团活动,赵君老师执教口语交际《学采访》后开展的“采访省运会”社团活动都体现了课堂教学与社团活动在目标上的一致性、互补性和拓展性。
  三、实现课堂教学与社团活动形式的有效融合
  1、引进课堂教学优势元素,提升社团活动的有效性
  (1)引进“课堂教学系统性”的优势元素,提升社团活动的有效性
  依据对学科课堂教学的优越性、局限性以及社团活动的功能的认识,针对某些特定社团及特定的活动内容,为保障其活动的有效性而引入课堂教学的系统性教学形式即开发系统的教材、进行系统的 教学设计 (备课)、按年级或班级授课、系统的评估活动效果等,这样的社团组织充分引入了课堂教学的优点进而极大提高了社团活动的效果。例如章丽卫老师执教的棒垒球社团初级班,她们推进这一全新项目的方法就是:编写棒垒球校本教材、采用班级授课。
  (2)引进“班级授课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的优势元素,提升社团活动的有效性
  以教学班的形式组织学习活动,有利于教师按照教学内容及活动计划通过课的形式大规模地面向全体社团成员进行教学从而赢得教学的高速度,但社团成员来自不同班级甚至不同年级,年龄、知识与方法储备、智力水平、学习进程、接受能力等差异客观存在,因此,在班级授课的同时引入“个别辅导法”是提升社团活动有效性的重要手段之一。例如在舞蹈、合唱、信息等社团新老成员间教师普遍开展集体辅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的形式。
  另外,引进“课堂教学开放性”的优势元素和引进“复式教学和自学辅导相结合”的优势元素等,都是提升社团活动的有效性的做法。
  2、引进社团活动的优势元素,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引进“异步教学差异性”优势元素,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班级授课制状态下,学生的知识与方法储备、智力水平、学习进程、接受能力等差异客观存在,同时我校每学期都会接收大量外地转学来的学生以及政府取缔学校的安置学生,因而造成班级学生之间学习水平、学习进度差异很大,如果统一要求、统一开展活动,那么班级内学生差异将会越来越大,在教学的某个时间段或某些特定教学内容时,适当引进社团中常见的异步教学形式运用到课堂中,能有效地照顾到学生的差异进而尽力弥补缩小这种差异。例如丁欢老师在教学信息技术《插入图片》一课时,针对班级中6名信息社团成员、5名取缔学校安置学生提出多层次的学习任务。
  (2)引进“现场教学情境性”优势元素,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现场教学可以弥补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缺乏的直接知识的不足,它对一般的班级授课制有所突破,不只是地点的转移,也不只是教学方法的不同,因此,学科教学中适当引进现场教学能有效提高某些特定教学内容的学习效果。例如曹春媛老师在苏教版数学第七册“认识公顷”教学后开展的“亲近校园”的数学活动,韩琴老师《品德与社会》教学时带领学生到常州市看守所进行的现场教学活动,无一不起到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3)引进“分组合作灵活性”优势元素,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分组教学法不同于极端地打破班级上课制的做法,它即保持了班级上课制进行团体教学的优点又照顾儿童的个别差异,更有利于因材施教提高各种程度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可以避免所谓学生间隔阂不断加深的现象,而达到富有组织性、计划性、生活性、合作性、创造性,这也正是课堂中被老师大量运用的原因。
  另外,引进“半翼式或半圆式教学平等性”优势元素和引进“席地式教学趣味性”优势元素等,也是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做法。
  【作者单位:常州市花园第二小学 江苏】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