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师:真正毁掉孩子的不是磨蹭,而是父母的「快快快」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29

前几天有一个妈妈在一大早就“火”了。

她脸书上是这样发的: “早上睡懒觉起个床几十分钟, 吃饭半个小时都吃不完,一直磨蹭! 给他讲吃完可以玩,一点都听不进去! 我苦恼痛苦!生气! 可是没办法,好像已经把他惯成这样了! 打完他一会又恢复原样了,怎么办?”

孩子的磨蹭,到底有什么秘密呢?

有次小长假,我没有去外边玩, 就每天带儿子在附近的公园遛圈。

有一次路过一个捞小鱼的小摊前, 很多公园都有这个项目。

一个方方正正的铁皮做的小水池里放著一群小金鱼, 孩子们就拿着捞鱼的小网在里面捞小鱼。

这个项目很适合两三岁的宝宝锻炼小手的灵活性, 而且那些喜欢鱼儿的孩子更是爱不释手。

我看到小池边坐了好几个孩子, 但有一个穿着黑衣服的小男孩非常惹人注意。

因为他的妈妈一直用手抓着他的小手在池子上比划著, 嘴里也没停下:“这边,那边,快点, 你怎么笨,快点,做什么事都慢”。

孩子很不舒服的样子, 但站他背后的妈妈没有觉得, 他们身边的小盆里已经捞了很多的鱼, 不过都是妈妈的功劳。

真的想说一句: 为什么不放手呢?

多少父母一边催著孩子要快点, 要求孩子独立一点; 一边又紧紧地抓住孩子的手不放。

孩子完全可以自己慢慢地用小网跟着一条小鱼, 一直尾随着,也可以小心翼翼地捞起, 甚至放过这条吓坏了的小鱼,挺好玩的。

可在父母眼里则不然, 捞鱼那就一定要捞一盆, 一网捞上三四条才叫厉害。

儿子以前也经常捞鱼, 但我一般交了钱就不管他了。

静静地看着他,每次他也静静地用自己的节奏捞著。

刚开始笨手笨脚的,后来还能一次捞好几条, 过来跟我炫耀战利品的时候,就给他一个大大的赞。

等他的盆有很多鱼的时候, 提醒他把鱼儿放回池子里, 否则大家就没有鱼可捞了。

孩子总是很乐意把小鱼放回去。

很多时候,我们怪孩子动手能力差,磨磨蹭蹭。 你有没有想过,是不是自己不敢放手造成的呢?

一个作家说: “我,坐在斜阳浅照的台阶上, 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 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 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 用他5岁的手指。”

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教育就是慢艺术

教育,有时候就是慢艺术, 做父母的不能急,也不能催。

只有父母淡定了, 孩子才有机会按照自己的生命轨迹去长大。

朋友小莉前段时间就很抓狂。

婆婆说要来她家住一个月, 本以为常年不住一起, 临时的一个月很容易过去。

婆婆天生急性子,还罗嗦。

第一天开始,就马不停蹄地催促她儿子。

吃饭时,说“快点吃”;送孩子上学时, 说“快点走”;孩子在房间做作业, 她也时不时跑进去,说“快点做”。

看见孩子上厕所, 也会下意识地催一句:“快点上。”

刚开始她很委婉地和婆婆说: “妈,不著急,让孩子慢慢来。”

婆婆眼神一撇,特别嫌弃地对她说: “你不催著一点,他哪能长大?!”

几天后,孩子因为不适应, 情绪波动很大,而且特爱慢吞吞的。

平常好好的行为, 现在一下子就问题百出了。

不主动吃饭,不主动看书,不主动做作业。

眼看孩子不好好做, 婆婆更加变本加厉地催。

她终于忍不住了,语气很不友好地顶撞了婆婆: “ 孩子就这年纪,你总是催催催, 他也不能一下子长大啊!”

婆婆一赌气,就提前回了老家。

其实,按照她以前的养育方式, 孩子是可以根据自己的节奏去吃饭穿衣, 刷牙洗脸,看书写作业的。

父母放慢速度,不仅仅是让自己喘口气, 更多的是为了让孩子去感知生活, 感受周围环境,认识世界和思考未来。

当然,孩子也并不会因为一时的磨蹭, 成为不负责任又拖拉的人。

反倒是父母的包容、理解, 会给他更多思考的空间, 在每次尝试中学会自我处理、安排事情。

妈妈的催促歌

很早之前,听过一首《妈妈之歌》。 歌曲一出来,就在国外网站被疯狂播放。

创作并演唱《妈妈之歌》的, 是美国喜剧女演员安妮塔·兰弗洛。

48岁的她,是3个孩子的母亲, 一次灵光乍现,她将自己催促儿女的话写成了歌曲。

整首歌只听到一位母亲急切的、不容置疑的催促: 起床,起床,快起来!

去洗脸,去刷牙,记得梳头! 这是你的衣服、你的鞋,有没有在听啊?!

快起来! 然后记得叠被子! 会热吗? 会冷吗? 你穿那样出门吗?

你的书,你的便当,你的作业呢......

整首歌曲的意思,简而言之就是: “快点啊,快点啊,不然就来不及了!”

现实生活中,当孩子不按照父母要求的方式去行动时, 父母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 五次重复地催促孩子做同一件事。

孩子刚开始可能会内疚不安, 但催促的次数越多,孩子就会从内疚变成不耐烦, 最后上升为反感、讨厌,甚至憎恨父母的这一行为。

心理学上有一个很有名的效应, 叫超限效应——由于 *** 过多、 过强或者作用时间过久,引起的逆反心理现象。

总而言之,越是被父母催促, 孩子的反抗心理愈发高涨。

孩子也会反思

心理学家说: 只有给足孩子时间去体验, 他们才能从实际生活中明白, 自己是谁,要做些什么。

喜欢在 *** 后面催促的父母,常常会担心: 如果不催孩子,孩子会不会更加放飞自我, 把该做的事情搞得一团糟?

当然,可能会,但不会一直都那样!

孩子也会讨厌麻烦和问题, 如果知道是自己拖延导致的问题, 自己也会反思和想办法, 然后调整自己的内在状态。

倘若是一直按照父母的节奏, 匆匆忙忙地做每件事, 孩子永远也弄不明白什么事是自己的, 什么事是别人的,一旦生活出现问题, 他不会意识到这是自己的责任,而会怨恨催促者。

就算赶时间,只需要提醒孩子注意, 也不一定要催促孩子,可以这样做: 脆弱式表达,将“你快一点”变成“我希望......”

“你快一点吃饭,马上校车就要来了。”

变成“妈妈希望你十分钟以后可以吃完饭, 然后我们有三分钟的时间下楼, 这样就来得及坐校车。”

在家庭教育当中,脆弱式表达, 会让孩子更了解父母的心意和需求, 能引发孩子自觉的合作。

用强迫式或者紧迫式地表达, 则会让孩子产生内疚感, 觉得自己不够好, 从而引发孩子消极抵抗、做事被动。

“如果你晚上八点半完成作业, 你就有半个小时的时间做自己爱做的事, 如果是八点完成作业, 你就有一个小时可以自由支配。

如果你是九点完成作业, 就没有自由安排的时间了。 你会难过,妈妈也会惋惜。”

告诉孩子行动快慢的后果, 这种提醒最好能够放手, 让孩子自己去想后果。

别指望催促孩子,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孩子不能在有情绪的状态下去理解父母的情绪。

父母坦白而直率地把自己的感受告诉孩子, 当父母这样做的时候,孩子是愿意体谅父母需求的。

焦虑的父母,是当下教育的一个通病。 很多人一边指责著应试教育, 一边又给孩子不断地加码培训, 一个班又一个班的补课。 当父母无法克服这些焦虑, 将这些焦虑转嫁给孩子时, 伤害就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 很多兴趣班不是孩子的兴趣, 很多的提升班让孩子除了分数提升, 其他能力一概不问。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律, 父母应该尊重孩子成长的规律。

慢一点,不著急。

就算给孩子选择特长培训, 也一定要是客观理智的选择, 而不是盲目跟风。 当有了父母的尊重,很多改变就会发生。 没有什么比让孩子自己去尝试获得的经验更有效了。

父母说了什么,教孩子如何做什么, 孩子往往不会有很深的印象。 但是孩子自己做的事, 取得的经验会一直记得。 简简单单四步,面对孩子的磨蹭: 当孩子尝试着去做的时候,请放手。 这是父母应有的一个态度,学会放手。

在孩子需要独立的时候,你不要紧紧拉住。 当孩子在做的时候,请守望着,不要替代。

帮孩子完成,肯定能赢得一时的方便, 可养一个没有主见, 凡事都要爸妈做主的孩子, 长久看未必是好事。 当孩子有需要的时候给予说明, 或者给孩子示范。

放手不是放养,不是不问不管, 父母在成长中找到真正的自己, 也帮孩子一起,追寻理想。 在需要树立规矩意识的时候, 请不要说放手。 当孩子获得成功后,给予鼓励。

自信的孩子更能勇敢地尝试, 允许孩子犯错, 积极地给予孩子鼓励。

当孩子的正向行为成为一种习惯的时候, 他们就会在自己的轨道上自觉地运行着。

就好像每个行星都有自己的轨道一样, 你不能去用外力粗暴地干扰。 孩子的磨蹭,大部分跟父母的引导有关。

面对孩子,要问问自己, 是不是自己太焦虑了? 孩子真的准备好了吗? 父母多一些反省,就多几分平静。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