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俗语:“两春夹一冬,黄土变成金”,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两春夹一冬,黄土变成金。这说法比喻有点夸张,不要信以为真。其本意是想借助夸张的比喻说明在两春夹一冬的年月里,会风调雨顺,农耕会有好收成,田地作物金黄一片,黄土地也有好收成,变成金银财宝。

怎样才叫两春夹一冬,为何会两春夹一冬呢?这就要了解一点我国的历法常识了。我国现在不但通行公历,通行使用农历,及干支历。公历是从阳历改变而成,我们使用的农历实际是阴阳合力。农历的最大特征是使用了二十四节气,以节气时令来安排农时,做好农耕不误时。什么是阴历?阴历就是太阴历,以月亮运行规律特点而制定的纪时历法,体现月亮朔望圆缺盈亏的特点,以朔为月之初一,望为月中月圆。月亮朔望一次用时为29天半多,但日应计整,所以,阴历月大三十天,月小廿九天,一年会有七月大的,一年作十二月计,不是354天就是355天,阴历重在月,反映的是月的运行特点。

阳历就是太阳历,以太阳运行规律为特点而制定的纪时历法。就是以太阳回归年为主要依居而定出的历法。阳历重在反映了年的特点,体现春夏秋冬四季寒暑冷热的变化与交替。二十四节气就是以此为据而定的。太阳回归年用时需要约365天又四分一天,天计整就是平年365天,闰年366天,这样算来,阴历阳历年差不少于11天,要阴阳历同用,又不使差之太远,我国先人就想出了一个阴历设置闰月的折衷法,变成阴历闰月就会有十三个月,384天,并形成规律,19年7闰月。如此安排,阴阳历才不会差错很大。

两春夹一冬,春指立春,冬指冬天,冬季。二十四节气以立春为,大寒作结。因为阴历闰月的关系,便会出现“两春夹一冬的现象。即在阴历正月立了一次春,到了十二月又见立一次春,以阴历来叫双春年。但在阳历看是没有这种现象的,都是一年一春。在阴历中,只有逢闰月,且是闰二月起至十一月止才会有一年立两春,两春夹一冬这种现象,不是阴历闰月年是没有这现象的,阴历有双春年,也就会有无春年。无春年多在阴历闰月年上一年。如2019己亥年,就是无春年,2020庚子年,闰四月,正月十一日酉时立春,十二月廿二日亥时又立春,这就是一年立两春,两春夹一冬现象。19年7闰,也即19年中会有7次这种现象发生。这是为使阴历与阳历配而人为安排的,并非天意与自然规律特有显示。而人依据无春年,双春年来预测天时,预断农耕好坏,是不太合自然不太合科学的,所以不足信以为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1-25

农村有许多与二十四节气有关的农谚,“两春一冬,黄土成金”。很多老人都很赞同这句谚语,那么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呢?

这句话的意思是一年有两个春天,即春天从年初开始,春天从农历月底开始。今年是两春一冬的一年,今年又被称为“双春”年。农民种的粮食往往会有大丰收。

一般来说,一年只有一个春天的开始,但在某些年份,会有两个春天的开始,这样就不会有下一个春天的开始,而没有春天开始的一年又被称为“寡妇年”,有两个春天的开始“双春年”。一些农村老人痛恨“寡妇年”,甚至有“寡妇年不能结婚”的说法,而“双春年”很受农民欢迎,他们认为双春年会有好收成!是真的吗?

在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根据阴阳来记录事物和安排农业活动。之所以有的年份有两个春天,有的年份没有春天,是因为阳历和阴历之间的“太阳错误”。农场主应该清楚,阳历是由地球绕太阳自转的规律所指定的。阳历的轮换是一年,然后把一年分为12个月,共365天。阴历是以月亮的圆缺规律为基础的。古人规定月亮绕地球旋转一个月,一年也是12个月。但这12个农历月不是365天,而是354天,少了11天。这样,阴历和阳历就会有偏差。古人很聪明。为了解决时差问题,他们想出了增加闰月的办法。


过去有一种“19年7个闰月”的方法,就是说19年有7个闰月。这样,农历闰年将有19天比365天多,春节基本上是在每年的2月4日,所以就有24节气的春天,可能出现在去年的12月,也可能出现在明年的正月,从而导致了“两春一冬”的现象。这真的影响到农作物吗?

这也有一定的影响,但不会太大。民间俗话说,双春之年被称为“暖冬之年”。因为一年有两个春天,春天会提前到来,一年会更长,这样一年要做的工作会更多,气温也会更高,所以对农作物的生长非常有利,所以有“黄土变黄金”的说法。

因此,虽然双春好,但并不意味着会有大丰收。它的深层含义是鼓励农民好好耕耘、付出和收获。同时,也反映了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所以虽然这句话是合理的,但夸张的程度还是很大的。

第2个回答  2020-09-20

现在有很多的年轻人对于中国的很多习语都不懂。但是很多的俗语都凝聚很多的劳动人民的智慧,它们是人们在物质条件比较落后的时候,根据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而总结出来的,虽然有很多缺少科学依据,但是确实人们对于经验的总结归纳,是难得的精神。在农村有一句话叫“两春夹一冬,黄土变成金”,这句话说的是如果在两个立春之间的冬天播种的话就会有很大的收获。

1、古代劳动人民的农业知识丰富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古代的时候人们对于农业就有了很多的研究和投入,虽然其中很多是靠经验总结的,但是并不缺乏实践的精神。在以前,人们用来指导农业生产的就是二十四节气的规律。在这句农村俗语中,两春指的的是两个立春。那一年中为什么会有两个立春呢?这是因为这一年是闰月的话就有可能会遇上两个立春。我们有一种纪年的方法不同于公历,就是阴历。而二十四节气正是通过阴历来规定的。如果一个立春在年初,一个在年末,那中间夹着的冬天就会有大收获。

2、这个时候适合播种

相传之前在这个时候播种的话就会有很大的收获。这主要是因为在期这间的冬天比较暖和,气候适宜,土地就跟黄金一样宝贵,适合农作物的生长。但是这种情况总有例外的,因为天有不测风云,如果遇上旱灾或者发生涝灾,这句话就不管用了。

很多的传统文化都需要人们的相互理解,如果我们知道了它们背后的故事和由来,那么就会对这些文化更加珍惜和尊重,因为它们凝结了很多的智慧。有的俗语之所以还会被记住吗,正是由于不管在什么时候它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意义和代表性。

第3个回答  2019-09-19
两春夹一冬,春指立春,冬指冬天,冬季。二十四节气以立春为,大寒作结。因为阴历闰月的关系,便会出现“两春夹一冬的现象。即在阴历正月立了一次春,到了十二月又见立一次春,以阴历来叫双春年。但在阳历看是没有这种现象的,都是一年一春。在阴历中,只有逢闰月,且是闰二月起至十一月止才会有一年立两春,两春夹一冬这种现象,不是阴历闰月年是没有这现象的,阴历有双春年,也就会有无春年。
第4个回答  2019-09-19
比如已经过去的2017年,就不准了,甚至对有些地方的农民来说,还是欠收之年,有些地方涝灾严重,秋季花生几乎绝收。因此农村俗语“两春夹一冬,黄土变成金”有待商榷。而另外一句说法“一年打两春,豆子贵如金”则多少有点道理。欠收嘛,物以稀为贵,肯定是贵如金了。嘴是两张皮,怎么如意怎么说。不过是农民寻求安慰的一种说辞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