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各位社会高手,什么是大城市论???~~~求

大城市论是谁提出的,他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这是老师布置的作业,但是自己找不到有关这方面的资料。 高手在告诉答案的同时,也告诉我在哪里能看到这些资料~~~含泪谢谢了~~~
谢谢一楼,跟我自己找的是一个网页。但是希望有更详尽的资料

第1个回答  2010-10-24
有利观点:一是城市规模效应;二是大城市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孕育更大的市场;三是大城市具有国际影响力,能有效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不利观点:一是“大城市病”是长期困扰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巨大难题;二是大城市效益高,但投入也相对较大,中国的经济发展阶段还没有到大规模建设大城市的阶段。
第2个回答  2010-10-24
  大城市论:是城市发展三种模式种的一种,30年来三种模式一直处于争议中。
  这三种模式起源于江苏昆山,20世纪80年代初,江苏昆山自费办开发区,开启了一条后来被全国的城市广为学习的“三位一体”的城市化之路,学界称其为“昆山之路”。分别为:“小城镇论”、“大城市论”、,“中等城市论”。
  大城市论是说:相比较小城镇模式,大城市特别是超大城市也有其不可忽视的优越性。超大城市是经济活动、商业交往的中心,商业、服务业的需求和消费数量巨大,聚集效应造成了经济的高度繁荣。
  经济繁荣和人口密集也创造了无数的就业机会。在超大城市的发展中,周边卫星城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卫星城与中心城市相呼应,形成了广阔的经济增长地带,往往带动了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
  但“大城市论”的反对者认为这种模式“造成交通拥挤、能源供应不足、环境污染等城市病”。

  大城市论并不是一个人提出的,而是一群人的普遍观点。
  下面是网址,你可以参考下:
  http://cul.sohu.com/20100413/n271481600.shtml

  ●大城市能明显提高经济聚集度
  ●大城市更能节约资源
  ●大城市数量和规模都显不足
  反方观点:
  ●大城市病日益严重
  ●警惕拉美陷阱

  与“小城镇”论所对应的是“大城市论”,持有这样观点的人认为,相比较小城镇模式,大城市特别是超大城市也有其不可忽视的优越性。超大城市是经济活动、商业交往的中心,商业、服务业的需求和消费数量巨大,聚集效应造成了经济的高度繁荣,而经济的繁荣和人口密集也创造了无数的就业机会。
  像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就曾指出,未来5~10年,我国应当走以大城市影响、带动中小城市发展的路子。其理由主要有:
  首先,城市化程度与经济聚集度密不可分。大城市能明显提高经济聚集度,从而形成面向国内外的规模经济,并由此促进大城市和中小城市的协调发展。从现实情况来看,中小城市的发展依赖于大城市的影响和带动。这是因为,城市规模越大,其带动能力越强。比如,世界GDP的25%是由仅占世界土地面积0.3%的城市地区生产的。
  其次,受人口和资源的约束,应当走重点发展大城市的道路。这是因为由于规模效应,较大的城市里不仅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更高,而且往往更能节约资源。例如2005年,我国超特大城市每平方公里面积承载人口1262人,特大城市是645人,大城市是457人,中小城市只有189人,超特大城市人口密度是中小城市的6.7倍。
  同样倾向于“大城市论”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善同也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数量增加较快。但和其他大国,如美国相比,我国的大多数城市的规模太小,不能有效发挥集聚效应,限制了城市生产力提高和经济增长。“总体来说,中国尽管有一些超大城市,但许多城市仍然没有达到各自最有效率的规模。”
  对“大城市论”持反对意见的人则指出,随着大城市的快速发展,包括就业内、出行难、就医难等一系列“大城市病”呈现愈演愈烈的趋势。像上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张松教授甚至认为,我国目前的“大城市病”已经远超西方。
  他指出,城市化并非就是把城市规划建设得越大越好,其实城市不在于大小,而在于生活是否舒适,效率是否高,环境是否优美,是否适宜人居,尤其是否适宜不同类型的人发展。
  而魏杰则更进一步分析说,“大城市病”带来的城市生活成本的提高,不仅成为限制农村人口的进入城市的主要障碍,而且还进一步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进而使得企业的效率受到影响。“这对于我们这样一个现在仍然主要依靠成本的比较优势来增加出口的国家来说,影响可谓巨大。因此,个人认为,单纯发展大城市确实不利于城市化的推进。”
  除了“大城市病”的现实烦恼,是否会重蹈拉美国家曾经走过的弯路更成为反对“大城市论”者最大的担忧。像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张惟英教授就明确表示,“必须避免以大城市急剧扩张为中心的城市化道路。”
  她指出,错误的城市化道路是拉美陷入过度城市化的主要原因。拉美地区开始工业化并进入快速城市化阶段时,大部分人只看到了其中的积极因素,认为这种快速而集中的城市化是工业化的必然产物,可以为工业化提供市场和劳动力,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当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城市人口急剧增长并随之产生一系列城市问题时,他们认为这是城市化所固有的。其结果却是过度集聚化的城市发展,使得人口、投资向大城市集聚,为了应对大城市人口无节制的增长,政府只能加大对大城市的投资,于是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又引发新一轮的人口迁移。
  张惟英认为,这样的趋势在我国也已经出现,值得引起关注和警惕。举例来说,中国社科院《2006年中国区域发展蓝皮书》显示,京津冀地区北京、天津的地区生产总值分别达4000亿元和3000亿元,但其他城市的地区生产总值均在500亿元以下。河北人均GDP与北京相差五六倍。在北京周边存在着大面积的贫困带,京津周围贫困人口达到272.6万。北京对周边地区的吸附效应远大于扩散效应,人口资源不断向北京集中,造成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迟缓,进一步拉大了区域差距。北京形成了孤岛式的特大城市,极易陷入拉美特大城市的恶性循环中。“不过,北京市‘十一五’规划已经把首都的发展放在区域发展中筹划,提出按照国家京津冀都市圈区域开发的整体部署,发挥首都科技创新和研发中心集聚优势,这为避免北京陷入‘拉美陷阱’创造了区域条件。”

  http://www.ceh.com.cn/ceh/llpd/2010/8/21/67738.shtml
  具体查看该网站!

参考资料:http://cul.sohu.com/20100413/n271481600.shtml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