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县六中的六中校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2

南县第六中学,是1958年秋县人民政府为适应当时政治经济形势发展的要求和群众送子女入学的需要,继兴办二中、三中和四中之后,决定在中鱼口、浪拔湖和厂窖再增扩三个附中学而新建起来的。初建时,附设在中鱼口完小内,定名为中鱼口完小附中部,校址在沱江西岸,中鱼口乡同洲村二组。
这所学校创办迄今,已走过50年历程。五十年来,学校名称几经更换,学校体制几经改变,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学校设备日臻完善。原来的完小附中部,现已发展成为一所较具规模的县属农村高级中学。五十年来,学校先后招收初中学生20个班,人数为698,高中学生140个班,人数近10000人。这些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走向岗位,对国家、对社会已经作出过而且将继续作出更大的贡献。五十年来的主要发展变化情况如下:
1958年秋,经县政府报请常德行署批准,在中鱼口完小附设初中班。当年招收新生两个班(计93人),学校行政领导由中鱼口完小校长钟渭春负责,教学工作由中鱼口完小教导主任陈播雷兼管。
1959年秋,招收新生两个班(计85人),黄胜白同志任校长,刚从常德师专毕业的曾未辉同志任教导主任。
1960年,招收新生四个班(计200人),调来不少新老师(常德师专一次分配4人),学校规模达8个班,学生接近400人,教师20人。
1961年,为了贯彻中央“八字”方针,支援农业,将上面四个班中超龄生(15岁以上)全部要求回农村参加农业劳动,剩下41人,组成一个班(即初中七班)留校就读。当年只招收了一个班,人数为25人。
1962年秋,还是国家困难时期,招收新生一个班(计32人)。
1963年秋,经济形势略有好转,招收新生两个班(计80人)。
1964年秋,随着国家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当年招收新生两个班(计100人) 。
1965年秋,招收新生一个班(计40人)。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在教师中揪“牛鬼蛇神”,大部分师生外出串连。学校成立“抓革命,促生产”领导小组,原有党政领导靠边站。当年招收了一个班,学生人数不多且大部分流失,但有一点可喜的是,这个班的刘伏贵在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理工大学)毕业,分配到湘潭大学任教,现在是教授。另一个龚德华在益阳师专毕业后,走上行政岗位,曾担任过沅江市委办公室主任,后调入新华社湖南分社任信息社社长职务,只可惜英年早逝(不到50岁)。
1967年—1968年,因文化大革命,没有招收新生,部分教师下放劳动,有的被遣送回家。学生一部分在外串边,一部分回家劳动,学校处于停顿状态。
1969年,遵照上级指示,开始复课闹革命。上学斯招收初中两个班(计82人),并开始招收高一新生一个班(仅25人),改秋季招生为春季招生,并根据“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的指标精神,新招的初、高中学生全部实行“二·二制”。学校成立教育革命办公室,领导全盘工作。本届招生取消入学考试,新生全部由贫下中农推荐,大队革委会审查、公社批准,学校只认接收。同时,贫下中农宣传队进驻学校协助抓“斗、批、改”。
1970年,招收初中新生两个班(计72人),高中新生一个班(计61人)。初中招生至此结束。因为条件问题,69届招收的高一班学生,由汤学贤、刘立新两位老师带领,一同转入二中学生,直至毕业。
1971年,招收高中新生两个班,调入部分新教师,加强了教学力量。
1972年,经县政府行文,确定中鱼口附中为县属“南县第六中学”,并指派原一中校长蒋宗恒来校担任校长,学校单独行政,与中鱼口联校脱钩。本届招收新生四个班(计302人),因人数过多,后改为五个班,即5-9班。
1973年,学校名称又由“南县六中”改为“中鱼口公社高中部”,仍由中鱼口联校教革办统一领导。按照“学生也要学工、学农、学军”的指标,学校在公社乌桕场拨地四十亩,公社农场拨地十一亩,办起了两个学农桕基地。校内办起了打米厂和养猪场,组织学生参加劳动。
1974年恢复秋季招生。上学期没有招收新生。1975年、1976年继续进行秋季招生,学校在稳定中前进。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参加高考学生上线的共6人,其中本科1人,专科2人,中专3人。沈利亚考入湖南中医学院,成为我校恢复高考后第一个女大学生。从本年度起恢复了新生入学考试制度。
1978年,恢复“南县第六中学”称号,由县统一安排,停办各公社高中班,将九都、沙港市等公社中学的高中学生,全部转入我校读书,编入29班,教师也跟班转入(如陈静明、汤志中等老师)。
1979年,28班和29班参加高考,重点本科和一般本科上线人数达到参考人数的一半,计28人上线(其中重点本科6人,一般本科11人,专科6人,中专5人)。涂正武同学考上湖南大学,彭书阁考上华中师大,李正云考上湖南中医学院等,为南县六中赢得了荣誉。
1980年高考,该校考取高一级学校30人。
1981年,恢复高中三年制,高中毕业生参加高考实行预选制,蒋赐福同志从二中调入我校担任校长。学校各项工作开始正规化、系统化。其后,有陈良能、盛芝生、王绍纯在学校任校长,现任校长为田顺成同志。
几十年来,由于各位仁人的努力,南县六中虽一路风雨,但弦歌不断,薪火相承。校园校貌和办学条件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学校初办时期,设备十分简陋,当时上级拨款仅建一栋平房,只能作两个教室,住6位教师(睡双人床),两间教室的隔音间作办公室。寄宿生的住房、食堂只能租用民房解决。1959年招收两个班,由于原校址基地有限,无法扩建,只得选择原同福大队二生产队的外河洲(即现在校址)另建平房两栋,并将原“南光小学”的一栋木质楼房搬迁至新校址,但用房仍然十分紧张。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学校领导黄胜白同志的带领下,全体师生亲自动手,夜以继日,自制自烧十万多块红砖,新建一栋可容200多人住宿的宿舍楼。这栋楼一直使用到90年代初才撤掉。为了适应学校不断发展的需求,1973年在县、社两级领导的支持下,靠西面征购了砖瓦厂的厂址,靠东和南撤迁了郭友章、周光达、郑玉田等户群众的房屋屋基和菜园,满足了当时校舍扩建的需要,在学校四周打了转墙,初步改变了学校面貌。1988年又购买了原中鱼口工商所的一栋旧房,缓解了教师住房紧张的矛盾。1985年—1988年,蒋赐福校长通过多方努力,修建了一栋三层可容纳12个班的教学楼,从而结束了南县六中没有教学楼的历史,为学校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紧接着在大堤外又建一栋三层十八套间的教师宿舍,随后建了两层10间的办公楼和两层四间教室和四间仪器储存室的实验楼各一栋,极大地改善了办学条件。
九十年代初期,通过县、乡两级政府拨款,建起了环形跑道和足球场。为了改善学生居住条件,建了一栋三层24间可容纳300人的学生宿舍楼。1996年,在陈良能校长任期内,又集资兴建了一栋五层20套间的教师住宿楼。与此同时,将90年竣工使用的教师宿舍楼,每户扩建了近10米的餐厅,贴上了地面砖,增盖了隔热层,粉刷了墙壁,油漆了门窗,极大地改善了教师的居住条件。
1999年,在盛芝生校长任期内,筹集资金50多万元修建了一栋三层30间可容纳360人并带洗漱间、厕所的学生宿舍楼和一个较为现代化的自来水井,从而结束了六中吃河水或塘水的历史。同时,对80年代初期所建的教学楼、办公楼进行了全面装修。在办公楼后面建了较高标准的厕所,大大改变了校容校貌。
2001年,校长王绍纯,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四处奔走,多方筹措,投资150万元,兴建了一栋高标准的综合楼(四层,大小教室20间)和标准的新篮球场、排球场、乒乓球场。至此,学校已由到办时的一栋平房、两间教室,发展为拥有校园总面积57.75亩,校舍面积43620米,师生员工住宿条件较好、实验、仪器、文体卫生器材等较为齐全的颇具规模的农村高级中学。这里环境优美、宁静、清新,民风质朴,交通方便,是个办学、读书的好地方。
南县六中经历五十年发展变化过程,前后经历了十五任校长,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多年来,学校在原有基础上有了较大发展。目前有教学班21个,学生达1570多人,教职员工80多人,已成为南县一所声誉很高的农村高级中学。
2005年,新任校长田顺成同志,为了使六中在原有基础上更上一个新的台阶,到校后就着手绘制进一步“净化、绿化、美化”六中的远景蓝图。而且很多项目正在付储实施,像水塘、单车棚、道路的拉直、硬化,树木的培植,花坛的装饰等已基本完成,还改造了一个比较漂亮的教工食堂,使六中的文化气息一天天浓厚起来。可以预见六中的前景将更加灿烂辉煌。
学校图书、仪器设备,也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发展过程。通过逐年购置,目前共有各类图书近两万册,价值12万元,基本上能满足教师骼书、学生借阅的需要。阅览室一次可容纳60人阅读。仪器设备通过上级配置,学校添置,师生自制等途径,得以不断充实,截至目前,学校有仪器室、实验室各2个,仪器柜40个,实验桌凳112套。各类仪器、标本、药品总价值20多万元,教师演示实验开出率达100%,学生实验开出率为95%。
我校是一所普通农村县属高级中学。多年来办学方向明确,坚持德育为首,教学为中心,德智体美劳全面安排;坚持从严治校,办出特色。历届领导班子都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善于学习,勇于实践,开拓进取,团结协作,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全校教职员工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爱校如家,为人师表,团结战斗,和谐奋进。学生能刻苦好学,乐观向上,严守纪律,健康发展。正因为如此,我校赢得了社会信誉。2003年、2004年,连续两年被评为高考评价先进单位,年度综合评价先进单位。不少教师在全市、全县教学比武中崭露头角。如曾向前老师执教的物理课,在市级比武中获一等奖。冷永红老师执教的政治课享誉全县。80年代,舒辉球老师执教的物理课成为同行的校板课。南县六中已成为莘莘学子向往的一所学校。
学校创办至十年动乱期间,由于受“大跃进”及“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尽管采取过这样或那样的措施,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的倾向是“轰轰烈烈有余,扎扎实实不够”,经验教训是不少的。恢复高考制度以后,学校工作开始逐步走向正规,学校正常工作秩序开始逐步形成,教育教学质量也逐步提高。为了摆正德育与智育的关系,南县六中干部与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批判,既反对“空头政治”,也反对“智育第一”。明确要坚持“文以载道,文道统一”,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去,渗透到各项活动中去,让思想教育和各科教学、各项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为了提高教学质量,1978年以来,历届学校领导都采取了不少措施。首先是坚持深入教学第一线,一是深入教研组参与教学研究活动。这些年来,学校主要领导都深入一个教研组蹲点;二是深入课堂听课,正副校长、教导主任,每周听课不少于3节,而且建档备查;三是来自兼课。他们从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取得第一手资料来指导教学,克服了教学的瞎指挥,更重要的是带动了老师教学的积极性。
其次是狠抓了培养提高教师队伍。六中是一所非重点农村高级中学,教师配备调进的“名牌”少,调出的骨干多。这些年来,历任领导在培养提高教师方面作出了大量工作:一是从政治上关心教师,培养教师入党。早在1962年,刚从桃源师范俄语培训班分配来六中的青年教师余国顺,就在1963年上学期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我校第一任党组织的同志。1972年在学生中开展党的积极分子培训工作,当年就有一位姓张的同学入党,他是我校第一位入党的学生。从那时至今,在教师中先后培养吸收了新党员54人,学生5人;二是从学习上支持教师。鼓励教师加强在职进修,参加函授学习。我校最早参加函授学习的汤学贤、龚剑、喻怀先三位老师于1965年均获湖南师范学院函授本科文凭。学校对参加学习的老师,给予时间保证,报销路费,获本科文凭的给予奖励。学校自创办至今,通过函授学习获取本科文凭的就有48人。从80年代至今,有两位老师考上中科院研究生,其中陈建辉老师考博到美国,现留美工作。袁剑辉老师研究生毕业后,进入高等院校工作。另外,我校有6位老师调入益阳师专(现城市学院)工作。三是开展互帮互教,促进成长活动。首先是有意识地帮助老师端正教育思想,改进教育方法;其次是开展教学比武和教学研究,改进教学方法;再次是走出去,请进来,加强信息沟通。通过这几个方面的努力,使其逐步掌握课堂教学规律,更好地发挥教师教学的主导作用。近年来,随着新课程的深入,学校大力倡导观念更新,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采取合作、探究、互动等方式,激活课堂,催化思维,大力实施愉快教育,教学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