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韵格律学堂】第四十二课(解读词牌·长相思)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9
主讲/ 辽阳

《  乐府解题》:“《长相思》,古怨思二十五曲之一,本古诗‘上言长相思,下言久别离’,又‘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以致缠绵之意”。《升庵诗话》:“古诗‘文采双鸳鸯,裁为合欢被。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郑玄《礼仪》注:“‘著,充之以絮也。’长相思,谓以丝缕络锦,交互网之,是不断长相思之义也”。

古诗中有“长相思”之题,最早为《杂曲歌词》名,内容多写男女或朋友久别相思之情,作相思之语。唐李白即有仿作,后入唐教坊曲。

《钦定词谱》卷二:“《长相思》,唐教坊曲名,林逋词有‘吴山青’句,名《吴山青》;张籍词有‘江南山渐青’句,名《山渐青》,王行词名《青山相送迎》,《乐府雅词》名《长相思令》又名《相思令》。

此外,犹有赵鼎词名《琴调相思令》,张先词名《相思令》,仇远词名《越山青》,沈谦词名《叶落秋霜》,王喆词名《长思仙》另有名,《忆多娇》、《吴山青》、《双红豆》。

常用者为双调小令,平韵,三十六字。为双调中字数最少的词格。至宋代,则演化为《长相思慢》。双调,一百零三字,平韵,如柳永《长相思慢》。

《钦定词谱》以白居易“汴水流”及欧阳修“花似伊”词为正体。

此调与乐府古诗之歌行体风格极近。律诗忌用重字,更忌重韵。而词中有些调式偏喜叠字叠韵。此亦词律与诗律有别之处。即如此调,恰以叠字叠韵为其特色。又喜用古风式句尾,追其源,与古体诗及民歌之深远影响有关。

其实两个三字句,二字叠韵对偶,上下两片中之五言句及七言句皆为律句,但却皆可改用平仄平之古风式句尾。其中上下片两个七言句皆需避孤平。

与《钦定词谱》标谱有别。上篇七言第一字,《钦谱》标为不可变,而晏词第一字“若”为仄声,与白词异。第三句标作一声不变,而白词另首第四字“行”为平声,与谱例白词“点”仄声异。

此调有多种变体,叠字叠句、用韵各有不同,柳永词实为变体另调,系从此调演化而成,附列之。

(1)、晏几道《长相思》

长相思,长相思。若问相思甚了期,除非相见时。

长相思,长相思。欲把相思说与谁,浅情人不知。

(双调三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三平韵、一叠韵。上下片起句皆用三字叠,并皆叠用“长相思”四句,与各家不同。

(2)、白居易《长相思》

深画眉,浅画眉,蝉鬓鬅鬙云满衣,阳台行雨回。

巫山高,巫山低。暮雨潇潇郎不归,空房独守时。

(双调三十六字,上片四句三平韵一叠韵。下片四句三平韵。下片起句不用韵。如欧阳修词之“长江东,长江西”,皆照此填)。

(3)、 欧阳修《长相思》

花似伊,柳似伊。花柳春来人别离,低头双泪垂。

长江东,长江西,两岸鸳鸯两处飞,相逢知几时。

(4)、 刘光祖《长相思》(又一体)

玉尊凉,玉人凉。若听离歌须断肠,休疑成鬓霜。

画桥西,画桥东,有泪分别清涨同。如何留醉翁。

(双调三十六字,上片四句三平韵,一叠韵。下片四句三平韵。下边平韵另换与各家异)。

(5)、 柳永《长相思慢》(变体另调)

画鼓喧街,兰灯满市,皎月初照严城。清都绛阙夜景。风伟银箭,露暖金茎。巷陌纵横。过平康款辔,缓听歌声。凤烛荧荧,那人家、未掩香屏。向罗绮丛中,认得依衡旧日,雅态轻盈。娇波艳冶,巧笑依然,有意相迎。墙头马上,慢迟留、难写深诚。又岂知、名宦拘检,年来减尽风清。

(双调一百零三字,上片五十二字十一句六平韵,下片五十一字,十句四平韵)。

(1)、 常格为双调小令三十六字八句六平韵,叠二韵。上下片格式相同,皆十八字四句三平韵一叠韵。以白居易词为代表,其双调之句式及用韵排序为:

上片3、3、7、5。

下片3、3、7、5。

上下两片句式结构及用韵方式完全相同。句句入韵,为典型的密韵格。

(2)、 用叠字叠韵,是本调重要特征。每片开首两句皆为三字句,并且后两字为同字重叠,如:

汴水流,泗水流…思悠悠,恨悠悠。(谱例白词)

花似伊,柳似伊。…长江东,长江西。(例三欧词)

玉尊凉,玉人凉…画桥西,画桥东。(例四刘词)

在词中凡有末尾一个字为同字而押韵者,称为“叠韵”。末两字相叠者,则称作“二字叠”。三字全叠者称“三字叠”如附例一晏几道词“长相思,长相思。…长相思,长相思”便为三字叠。

晏词上下片用同字四次相叠,与各家不同,这种叠句,给人一种缠绵反复感。

(3)、 这两个叠句,从平仄上看,变化多端上引词例中便有“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甚或“平平平”多种形态。其要点在于,末字必平,其余二字可随机而用。

在词里,三字句有时要求极严,往往一个字都不许变,即如前边所讲《忆王孙》第四句限用“仄平平”一字不易,而在这个词调中,却极为灵活。

这种或严或宽,随无严格规律,但从三个角度可以略窥蛛丝马迹:一是凡单句运用者较严,多句连用者较宽;二是所处位置及其作用不同,处于结尾关键处较严,往往成为“一字不易”的特殊定式。三是凡是由七绝体减字拆分成两个三字句子者,重音多在末字,且往往形成平仄对仗关系。四是凡由民谣入词者,多数为叠字叠韵形态,只要叠字叠韵处平仄相同,其余音阶无论平仄都会产生较强的叶韵感。

其宽严,由于文人加工程度有关。七绝体入词而拆分的三字句,皆文人刻意而为者,便偏严,而此调乃来源于民歌谣唱之类曲词,保留了原生态风格,文人雕凿斧痕便少些。

(4)、 在律诗中不仅要避免同字押韵,还要尽力避免出现同字。但在词中,有些词调恰恰会利用重字以致叠韵,借以形成与别调迥然不同的韵味特色。这也是词律与诗律明显差异之一。这类叠韵情形及其特殊效果,在下面要讲到的《采桑子》《如梦令》《钗头凤》等词调中还会看到。

(5)、 前后两片各包含一个七言律句及一个五言律句。五言律句及七言律句的平仄变格悉如律诗。这些律句的末尾三字,皆习用古风式句尾平仄平。如李白词中“方始休”。晏几道词中“相见时”、“人不知”。欧阳修词中”人别离”“双泪垂”“知几时”等皆用“平仄平”格式。

这种古风式句尾,原在古体诗中运用较多,后来唐代近体律诗形成,初唐诗人仍有沿用,李白喜古风,更多用。到后期,律诗做得多了,包括杜甫在内的一些事诗人,追慕古风格调,也写了不少古风式律诗。

其主要特征便是大量运用的古风式句尾。此风到宋时更甚,苏轼就曾精心的写下许多首极具古风格调的古风式七律。诗律对词律影响是不言而喻的。词中,特别是这类来源于民俗歌谣之词,多用古风式句尾,也属自然。

(6)、 柳永《长相思慢》与原调《长相思》相较,平仄和句式都截然不同。柳永精通音律,常自度新曲,还会借用古曲加以拓展,演为长调。即如现代音乐家,采用梁山伯与祝英台原调的基本乐句,加以演化,写成交响乐章,配上词,就会很长。

2017-11-11  舞蝶整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