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父亲长长的一生有感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4
父亲这个角色在人的一生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小孩子写作文的时候会说:“父爱如山,常常扛起艰辛岁月。”长大一些,聊天的时候会说:“父爱如水,推调家里的气氛,也靠着自己的经验带着青年人向前奔流。”等自己转变到父亲这样的角色呢,想做他人的山,他人的水,想让自己的孩子在山水之间游历,闯荡,准备好了再向广阔的世界进发,不同的是书里这座山水不是专属于先生自己孩子的,而是属于天下孩子的,我也是其中一个孩子,就此读下来,感受颇丰。

先生在我国是有名的文学家,教育家,作家,往往常人觉得,这样的角色离我们生活太远,好像远在天上,说起他们,和说起神仙的反应也差不太多,可是传记中所写,却让人觉得先生有血有肉,虽少了几分道骨仙风,可更给了常人丝丝温暖,先生刚刚开始从事教育工作,也不顺利,也曾因为生活辗转奔波,好像在恰当的年纪,先生经历的事情,和我们经历的也不差许多,先生的选择,再坚持!再坚定!却也是多少人明白也无法做到的简单举措,当然受旁人鼓励和支持也是不可少的,而如今的我,也处于事业开始的阶段,对于日常琐碎的工作也有所迷茫,对自己前进的方向也有纠结,面对学生的顽皮与课堂状况,也是时常捉襟见肘。可是和先生的早年相比,我算是幸运的,我应该付出些意志力,战胜这些,因为比起过去先生那个年代,这个年代的教育光辉,更亲和,更丰富,让我们这些年轻的教育工作者可以义无反顾,只管向前奔向理想。

除了事业上的指引,先生生活上也是一个温柔的人,喜欢文艺戏曲,热爱生活,对亲人朋友关心呵护,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地方,孩子每每上学,先生都要嘱咐钱余够否,也会因为家人的意愿对工作的地点做一些调整,他不偏执,却有偏爱,我想教育工作是要这样包容的,教师不是铁冷的教书机器,而是以一个有血肉,有情感的人的身份去教育,还记得,我刚刚接手班级的时候,孩子看我年轻爱笑,也是不怕我,我便学刻板的样子想震慑她们,可是慢慢发现,纪律是安静了,询问问题的孩子也少了,作业作文是交齐了,却很难再看到想象的光辉划过,反思想过,其实温柔也不失为是一种教学,和学生的相处方式,不过温柔也不是委曲求全,是因材温柔,温柔施教,根据不同的孩子给予不同的相处方式,根据不同的课型文体,给予灵活的处理办法,重要的是要像先生那样,有个久劲。有一句名言讲,对爱情要保持37.2摄氏度的温度,淡如水,暖且长。或许方法得当,成全自己,对于生活,教学亦可如此。

先生也有傲骨,国民大革命、抗日战争,先生虽是文人,却也以身为国献力,撰文声讨,从不怯懦,内战爆发时候,先生发表《什么道理》?《又来挽(民主)》等等,毫不畏惧受人查处!死亡!因为在民族大义面前,一个文人,或是说任何一位中国人,都会尽自己所能挺起脊梁。这是一种民族责任感。那在我们为师的同仁之中呢?我们又会用什么样的情怀去引导学生学习阅读《小英雄雨来》?《王二小》?乃至更过红色名篇?自然是教育工作者要思想在前,筹措在先,有这样的民族气节。当然如今时代不同了,如若危险来临,小学生还是要先保护好自己,但是他们理应要记住,有国才有家,有家才有他们,应该尽自己所能,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千帆过尽,再看先生,经历了中国革命的历代变迁,经历了文化的变革,还是将自己同中国教育事业紧紧相连,晚年疾病缠身,也不忘发表书刊,撰写文章,筹措语文课本,研讨语文教学,先生说的那句话,在大学的时候我们也背过“我想,教任何功课,最终的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进入这样一种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岂不是就不要教了吗?而学生所以要学要练,就为要进入这样的境界。如今再想,这是一份老辈教育者的理想,这也是一种教育的境界,“教,是为了不教,”这份想法,直至今日也振奋着中国教育的一众语文教师。

倘若人的一生真的可以就做一件事,那么一定是做好自己,先生的一生辉煌丰富,却又拖拽着半个中国文化的发展兴衰,可即便如此,先生也一直在做自己,怀揣着教育理想和教育信念,手握思考着的笔,眼里有光。我想起自己执教过的,也是先生所撰写的部编版一年级课文《小小的船》,最后一句话“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感谢先生的对我国语文教育事业的的殚精竭虑,让我国的语文教育,乘坐在劈波斩浪,创新发展的大船上,不断地接近,星光闪闪,长空蓝蓝。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