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名字由来的历史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15

1、明清以来,一般称教师为“先生”。直至19世纪末,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等将西学(美式教育)引入中国,创办新式学校后,便开始在《学生操行规范》里面明确将教师称谓定义为“老师”。但绝大部分学生约定俗成将“先生”改称为“老师”,则是从国民政府时代开始,并一直沿用至今。

2、另外,在古代对教师还称为“学师”、“师傅”、“外傅”等。古代贵族到一定年龄要出外就学,所从之师称“外傅”。

3、在七十年代,对教师(知识分子)还有另外的别称“臭老九”,那是“四人帮”年代对教师和知识分子倒行逆施,这已成为“历史”了。在八十年代以后,“园丁”当属对教师最“流行”的称谓了。

4、我们平时虽然称呼学校里某教师为“某老师”,但这里的“老师”其实是教师这种工作,教书是其基本功能。

扩展资料

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中国经济步入快车道;改革开放已经开辟了广阔市场,学校教师也应结合实际要求,大力提倡爱岗敬业,发扬公而忘私,无私奉献,教书育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十分重要的。

这就要求教师对本职工作,应具备高度的责任心,有—种强烈的使命感。学生专业知识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受老师知识水平的制约,如果教师讲课中对教材分析不透,对知识重点把握不准,要点讲解不清,那么学生听过这堂课就会产生一种模糊的收获不大的感觉。因此教师在讲课前应吃透教材,抓住重点,拓宽知识,使学生每堂课都感到大有收获。

教师队伍里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错误,某些道德败坏的教师玷污了广大教师形象,“师德”因此受到了拷问,从古至今,为师者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呈现在世人面前,渊博的知识,高度的责任,真诚的爱心,无私的奉献,是教师教书育人的最高准则,更是所有教师孜孜以求的目标,教师被誉为“园丁、蜡烛、人梯、拓荒牛”等,该职业被称为是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老师(教师)

百度百科-先生(称谓)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