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紫关的石子烙馍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26
石子烙馍,来自丹江,来自码头。

这种看起来金黄油亮,吃起来酥软绵脆的著名小吃,是古镇荆紫关的一道风味特色。久负盛名,堪称一绝。

、石子烙馍,已有一二百年的 历史 。而我真正有滋有味地品尝这独特名吃,还是那年春天的事。那天,随文联主席王洪连去荆紫关采风。中午,镇政府机关食堂的小黄师傅,悉心给做了几样传统小吃:粉蒸肉、风吹面、神仙凉粉和石子烙馍。这些都是地连三省、水通南北的水旱码头荆紫关的味道,都饱含一种独特的文化意蕴。而今,能在古镇码头,享用如此美味,也真不枉来荆紫关一趟了。尤其是那食之难忘的石子烙馍,更是提及便让人口舌生津,回味无穷。

石子烙馍的做法很特别,锅底铺着丹江河滩捡来的鹅卵石子,浇上小磨香油在锅里反复翻炒,直到把石子炒得滚烫煎热、油黑发亮,才把一块发好揉光擀成半圆的生面放上,蒙上滚烫的石子后,盖上锅盖,继续添火。烧几把火把馍翻一番,再添几把火,再把馍翻一番。几个回合,那扑鼻的香味就从锅盖缝隙冒了出来,隔半里地就能闻到。

作为古镇的后代,小黄师傅地道的手艺,竟让我们吃得舒肝舒肺,尽心如意,十分过瘾。让人连声叫好,赞叹不已。但小黄却说:“我是初学,比过去的师傅差远了。”

荆紫关人告诉我,清末民初,荆紫关一个绰号叫何麻子的,做石子烙馍的活很绝。人称“麻子馍”,有色,有味,有型。是时,荆紫关还是“南通鄂渚,北接秦川”连接南北的水旱码头,繁荣异常。富商小贩,船工纤夫,只要上街,都要去尝尝何麻子的麻子馍。何麻子的石子馍,讲究的是石子选择和揉面功夫。捡回的石子必须匀称,蚕豆粒大小最好。然后用香油炒上三天。面要发酵好的生面,头天就要把酵母(俗称“面渣头”)捣碎掺和在面酵里。第二天天不亮就起来揉面。最后才把揉得又软又有筋骨的面团做成半月型,放进石子滚烫的锅里,烧火翻个。这样烙出的石子馍,麻坑点点,金黄油亮,酥松脆软。让人食后余香在口,回味悠远。

何麻子的石子馍,弛名豫、卾、陕“三边”地区。淅川的丹江沿岸许多地方,至今做石子馍的“香火”一直没断。记得小时候,随母亲去外婆家住的古村白亭,这里每年农历四月初八的物交会,老王家做的石子馍独占街市。一走近那虽然不长,但也青石铺地、铺板门面的小村街,老远就闻到石子馍的香味,一看那像初七八月亮般亮灿灿的 美食 上品,就让人口水直流。白亭街在丹江中游,是个有史记载的古老村街,离荆紫关八九十里,虽说街面不大,可石子馍也许是受荆紫关的影响,一点也不逊色。食之也总让人难以忘怀。

又一次品食石子烙馍,是又一年的初夏。这天,一踏上古镇街头,我便听说,“五一”黄金周,当地政府组织策划了一次传统风味表演比赛。经过水火相搏铁石激荡的石子馍,再也不甘寂寞,40多位攻擂手重出江湖,各显其能。十多种地方小吃,摆开阵势,成了千年古街的一道靓丽风景。50多岁的中街人冯大女的石子烙馍,以其地道的工艺和传统口味,一举夺魁。让纷至沓来的观光客大开眼界,尽饱口福。我与友人此次前来,自然要观赏品尝。这一次的味道似乎更地道,更醇厚。食之,更是胃口大开。一番饕餮之后,是更为悠远的回味。

我想,石子馍的滋味,源自江河,源自码头。一二百年前,这里的五里长街,是何等的繁华,何等的热闹。沿河江岸,帆樯林立,河街码头,人来骡往,客商来自南北,行旅驻足河街,午夜有不眠之市。沿江的上中下三大码头,行走的是八大帮会的如流商贾,具有湘西风格的吊脚楼,留住的是吟诗弄文的骚人墨客。融合南北口味和南北习俗的石子馍,招呼的是南来北往的游子、官宦和纤夫走卒。这样说来,石子馍的意涵就不仅仅是舌尖与味蕾的依恋,更是生命生活本质的呼应。

荆紫关的石子烙馍,如同五里长街具有南北风格的明清建筑一样,书写的是丹江繁衍下的饮食文化。小小石子,浸淫了丹江风的滋味,水的滋味,鸣响着江河的涛声,与优质的小麦面团一起,经历一番水与火的际遇,便浴火重生般成就了一方 美食 。

我钟情于一种地方 美食 ,更钟情于一种素朴的饮食文化。

作家:熊君平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